阿特新闻

青年艺术家红火背后隐藏忧患

时间:2012年09月04日 作者:徐家玲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青年艺术家近年颇受关注,各种以青年名义的展览、博览会、提名展比比皆是,而这其中又以“青年100”和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未来展”为最,两者都大有将青年艺术家一网打尽之势。尤其在近年,这两个围绕青年艺术家而举办的展事活动相继展开,使得青年艺术家成为今夏最大的看点,同时又难免不让人将这两个活动拿来比较。
  “青年100”是以博览会的形式进行全国巡展,有着比较明确的营销模式,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未来展”看起来则偏重学术力度,所以是以提名的方式进行。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突然被放大和集中地推到社会前沿并非毫无缘由,早在2007年张罗“青年100”的赵力就曾写过一篇文章质疑“比新比快”是市场的“救命稻草”,现今伴随当代艺术市场的萎靡,经济因素成为相关艺术机构不断推出青年艺术家的最大诱因,可以说,时隔5年,当代艺术市场的急速下滑,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果真成了艺术市场的“救命稻草”。
  然而,青年艺术家真的能成为市场的“救命稻草”么?当前在市场表现上成功的当代艺术家,众所周知有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几十年的社会经验的沉淀,而这些沉淀又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他们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中国社会的启蒙,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开放,他们作品的学术价值是几十年艺术探索和社会参与的结果,但是今天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鲜有这样的时代厚度,即便是在艺术本身的探索上对于大多数青年艺术家而言目前也明显单薄,他们的作品未必经得住市场的多番淘汰。
  今天大多数青年艺术家都拥有专业的学院背景,他们从毕业到独立经营自己的工作室皆不过十年时间,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的当代艺术创作脱离了野生的状态,更没有沉重的时代背景,他们汲取当代艺术的知识是通过学院和这些前辈身上的成功经验,而自己的人生和艺术道路才勉强展开。以青年艺术家为题材的各种展事活动愈演愈烈,只能说青年艺术家正被凋敝的市场无情地变成艺术快餐,他们的艺术生命正成为艺术市场衰败并竭泽而渔的代价。
  “青年100”虽然声势浩大,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果,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学术性,因为这种博览会式的营销以市场销售为第一目的,缺失的学术评判体系也不可能依托自己建立,所以市场索性成了简单唯一的标准。艺术创作变成大规模的展销,让艺术家的创作变成看得懂买得起的高级行画,而年复一年的全国巡展,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产生很大变化,买家也很难在这个博览会上买个新鲜,更重要的依然是,当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变成声势浩大的另一个“买得起的艺术节”的时候,其作品也就很难具备投资潜质了。
  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未来展”看起来是以学术提名的方式推荐青年艺术家,力图建构一个学术评判体系,规避了市场带来的不利因素,但是这些提名者又未尝不是一种成功者或以前辈姿态掌握的话语权,青年艺术家们的学术地位依靠艺术成功者和前辈的成功标准来衡定,这可能抹杀青年艺术家们当代艺术创作独立探索的可能性,追求规模的“学术选秀”制造出的成果,很容易沦落成又一次成功的当代艺术式样的复制。
  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未来展”在提名和展览的规模上都接近“青年100”,这很容易想到前者是否是在对后者暗中较劲,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提名展,即便是青年艺术家的生态调查,追求浩大的声势,对于一个严肃的学术机构,是不是又有点好大喜功?
  也许,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展事是最不好操作的一件事,因为做得无论好与坏,事实上都是由“未来”来埋单的。在艺术市场生态日益残酷的当下,最不希望看到的便是青年艺术家们资源的争夺战,你争夺话语,我抢占市场,青年艺术家们很容易成为短暂牺牲的对象。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没有遇上前辈艺术家们经历的大时代变革,在成长之际便与市场经济相互裹挟,他们有多幸运也有多不幸。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