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新友:在“剑走偏锋”中共同成长
偏锋空间内景
“剑走偏锋”一词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在不循规蹈矩的胆识和勇气中显露出的狡黠灵动的智慧。一边是在争先恐后地追赶主流的大潮中自甘边缘的姿态描述,一边又是关于“走捷径”、“捞偏门”等并非褒义的含义联想。而来自东北的王新友却偏偏选择了“偏锋”这个含义并不明确的词作为自己画廊的名字,在他看来,这样做的理由不是纯然为了语汇意义上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达到宣传功效的扭捏作态,而是“偏锋”这个词汇与他要做的事情可谓是“贴切得紧”。他说:“我是从收藏中国传统的书画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进入当代艺术行业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因为当时的艺术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和价值趋向,而我不愿意再去做锦上添花的事儿,就是想实实在在的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在2004到2005年的时候,当代艺术行业整体已经开始想好的方向发展了,有更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得不到展览的机会,我就决定主要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而这种选择并非当时的主流,我在寻找其他可能性的同时也必将面对着更多的风险和机遇,这本身也是一种‘偏锋’的状态,所以我给自己的画廊起名叫‘偏锋’。”
2006年4月初创立之初“偏锋”选址在索家村,中间经历过两次迁址,并于2008年正式入驻798艺术区,在谈到地理环境的改变对于画廊发展的影响时,王新友说:“刚开始我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对于画廊的运营模式也不是十分熟悉,就想在稍微偏远些的地方一边干一边学,同时也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后来就慢慢体会到地理位置偏僻的劣势了,例如在展览开幕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打车来参加的,但返程的时候却打不到车,平时也很少有人会到空间来看展览,时间长了展览本身的意义就被淡化了,同时也不利于对于我们所代理艺术家的宣传和推广。所以在画廊发展稍有起色后,迁址就成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艺术行业影响很大,艺术区的展览数量锐减,很多画廊都在勉强维持,也没有出版和展览的计划了。对这种现象我觉得很奇怪:当代艺术本身是一个事业,为什么一有风吹草动,就动荡到几乎难以维系的地步呢?我觉得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应该有人出来做点事情,所以我决定把画廊正式搬迁到798,虽然运营的成本增长了几倍,但环境的改变也给画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且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依然以固定的频率推进自身的展览,这也给我们的代理艺术家和与我们合作的艺术家以很大的信心:将艺术当做事业来做的心态,可以保证偏锋给优秀的艺术家一个坚实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王新友看来,画廊的根本性质虽然与美术馆不同——画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在中国现阶段,作为行业基础平台的许多画廊实际上也在扮演着“陪练”的角色。在与成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的同时,偏锋从创立之初就将画廊发展的重心放在着力推动年轻艺术家发展的一边,并提出了“To Be Together!”(共同成长)的理念。王新友坦言,自己是把画廊当做一项事业而非完全的生意来做的,因为他知道“产品”从研发到推广,再到销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艺术品与产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并非流水线上一成不变的批量生产过程。除了需要创作者有源于内心真实且强大的表达需求之外,理性的判断和拒绝盲从的品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偏锋在代理艺术家之前也做好了充分的资金和运营准备,并尽可能的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与展示平台——“在培养艺术家起步阶段,是不适宜更多的去做市场销售的。以我多年做画廊和收藏艺术品的经验来看,好的作品和好的艺术家迟早是要发光的,而画廊所做的工作如果不是为了成就艺术家的需要,单纯只是看重艺术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的话。我宁肯不做,我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让画廊与代理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在良性宽松的氛围中发展下去的。”
在与艺术家多样的合作方式中——全球独家代理艺术家、部分合作和展览合作等模式——偏锋从创立的伊始即开始将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和作品整合进持续性的展览项目中加以推进。如从2006年即开始的“A+A”系列展览就是偏锋成熟的品牌展览之一,正如王新友所说:“这种展览形式最初从美院学生需要展示作品的强烈欲求中产生,但与此同时,在展览的过程中,它又是作品再创造、作品再发声的一部分,大家意识到:展览活动、批评活动和创作活动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泯掉,真正的主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态度’显现出来。”
“A+A”强调参与的作品要有意识地远离流行的图像模式图像,远离快速重复的捷径式创作。因为在王新友眼中,当今的艺术界主流,许多方面业已庸庸碌碌,而那些所谓的流行图像,无异于无限重复的翻版制作。因此,新的价值必然存在于新的艺术创造之中,新的艺术创造者也必定属于艺术心态年轻者,所以“A+A”倡导重拾创作本身的严肃性和深度,注重挖掘艺术作品本身内在的“有”,并从未间断过与年轻艺术家和年轻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时代和环境是动态的,对艺术品的解读亦是动态的。每一张作品内在的力量是无限的——“A+A”所秉持的这种态度,也让序列展览的丰富性能够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中持续地体现出来。除了“A+A”之外,“图画手工展”和“抽象艺术展”都是画廊重要的联展项目。源于最初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两个名词的“图画·手工”提出“用手去思考”的理念,强调用重归手工式的劳作进一步深入发掘图画手工课中所体现的简单而纯洁的艺术精神,从手工性、绘画性出发也成为偏锋与合作艺术家的共同准则。而在将眼光放在对材料、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推荐的同时,对于并不为行业内所重视的抽象艺术的关注与推广,也成就了偏锋自身鲜明的展览特色,王新友还表示不久之后还会将当代水墨纳入到偏锋序列式的展览项目之中。
在谈到与艺术家的具体合作方式时,王新友说到:“我会大量地跟艺术家基础,保持一种勤奋的状态,对于有潜力的艺术家会给予更多的支持,不论他(她)是否在偏锋做展览,多一份支持其实就是多给艺术家一份力量和鼓励。另外,对于艺术家一定是要包容,因为在跟艺术家合作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有时候想的并不一定非常全面,而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这样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他还将偏锋签约艺术家的标准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不能概念化、简单的符号化;第二,具备相随心生的把控能力,通过作品能够看到作者对艺术的热爱;第三,要朴素;第四,要有持续创作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偏锋新艺术空间不仅挖掘了以曹晖、康海涛、吴笛、吴海洲、范明正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新秀,同时也使得梁铨、王川等曾经被忽略的不再年轻的艺术家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在偏锋所有的签约艺术家当中,王新友认为康海涛是最成功的个案之一。康海涛本在四川绵阳工作,王新友在重庆、成都不断走访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位艺术家。当时很多画廊都知道康海涛这个人,但因为他在绵阳,很多人不愿意去跑,于是王新友便去了。见到康海涛的作品和工作室之后,王新友被深深地打动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艺术家,心中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表现的题材都是他活生生的感受和经历。于是王新友买了他大量的作品,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和接触,然后就决定签约了。王新友觉得,偏锋对康海涛最大的推动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和知道他,使得他的工作成果能够展现出来,并且跟大家分享。如果没有偏锋的话,王新友认为康海涛也能出来,但时间就不确定了。在偏锋的经营之下,无论是学术还是市场,康海涛的接受程度都非常高,近年来也参加了国内绝大多数的学术展览。以市场为例,偏锋与康海涛合作后不久,他作品的价格已经翻倍的增长了。
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空间自己的展览项目和代理艺术家发展的同时,偏锋也在积极地拓展并参与更多的合作项目。如近期与香港公益组织“乐施会”合作主办的“粮食”主题展,就通过展览与开幕当日举办的“grow对谈”等活动,探讨了粮食安全与公正、饥饿、农民等等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同时这种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深度合作方式,也让艺术品本身所具备的传播公益信息与社会反思的功效得到了加强。而两年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做的一个实验项目也是由偏锋来提供赞助的,王新友说:“我们通过赞助支持他们成立了中国年轻策展人基金委员会,我想对于艺术行业的支持不应该只局限在艺术家的范畴之内,偏锋在培养艺术家的同时,也在培养策展人。我们的理念是让偏锋和中国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收藏家进入市场,并共同成长,这样才能逐渐营造出一个健康且有序的本土艺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