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大的画廊阿拉里奥不久前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关闭了阿拉里奥北京空间。此前,昌阿特和阿特塞帝另外两家韩国画廊也早早收场。虽然这只是近两年外资画廊频频撤离中国的集中案例,但对比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持续低迷,外资画廊的撤出,显然意味深长。
韩国画廊的连锁反应
不仅阿拉里奥、阿特塞帝、表画廊、昌阿特等韩国画廊,意大利、比利时、美国的一批国际画廊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最火的时候纷纷进驻中国。从2005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频频创造出天价的拍卖纪录,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开始出现起伏动荡。
就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陷入低迷时,2012年底阿拉里奥以“最后晚餐”的展览,给自己在中国的首次历程画上句号。而与其前后脚进入中国的另外两家韩国画廊,也已提前结束了中国拓展。记者从798了解到,阿拉里奥依然在北京保留部分工作人员,但韩国老板金昌一想要更改经营方向,可能转向建立美术馆。
另外一家卷入韩国画廊撤出风波的品画廊,让很多人觉得非常意外,品画廊的总监金秀花曾任职于阿拉里奥,但画廊的出资人来自中国,艺术家方力钧是其中之一。其在2012年的表现获得业界一致认可,并且获得了多个国内画廊业艺术奖项。
然而今年春节前,品画廊开始大门紧锁,办公电话一直无法接听,引来外界种种猜测。不久后,方力钧在微博上宣布与品画廊两年的合作结束。据品画廊一位前员工透露,品画廊的销售状况并不差,应该没有亏损,但是财务出现问题,出资人与经营者因此产生矛盾,停止出资而导致画廊停业。
韩系画廊的动荡是否会“传染”给欧美画廊?在位于798艺术区中心地带的佩斯北京,这座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锯齿形包豪斯风格建筑依然很抢眼,画廊北门前的水池在夏天可以看到荷花,不过现在还结着冰。
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佩斯画廊规模庞大,被业内称为“画廊帝国”,代理了查克·克洛斯、毕加索、亚历山大·卡茨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佩斯北京是佩斯帝国于2008年在北京开设的分属机构,它的进驻带动了其他国际画廊进入中国。
但在2009年佩斯北京就遭遇了倒闭的流言,后来其与纽约佩斯一同出现在第40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参展画廊名单上,驳斥了之前的谣言。
佩斯北京去年推出了6个艺术家个展,“至于今年展览安排上是否会有调整还不能确定。”据佩斯北京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相关展览计划还在制订当中。已确定的有将于3月16日开幕的签约艺术家洪浩个展,洪浩以其摄影和版画创作广受艺术界关注。今年5月还将有一个毛焰的展览。
对于画廊的经营状况,他表示佩斯北京的销售运营都是由总裁直接负责,其他工作人员对此并不了解,他们只承担学术展览工作。而业内人士则认为,虽然佩斯北京是进入中国欧美画廊中的贵族,但其表现平平,谈不上可圈可点,更没有给中国艺术界带来想象中的变革。
外资画廊进入中国的先驱应该是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创办于1991年的北京红门画廊和瑞士人劳伦斯于1996年成立于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如今在798的路标指示牌上,还可以找到红门画廊,而实际上它已经关闭了那里的分支。
红门画廊在2008年后对人力、推广、场地和制作方面都缩减了成本。布朗·华莱士对记者说,“我想对于运转良好并在财务方面保持谨慎的大画廊而言,他们会挺过来。红门听从那些见惯风云变幻的国际画廊主们的经验:缩减预算,挺住就是一切!”
投资错位
“目前画廊的中国客人连10%都不到,客人比去年少很多。”韩系画廊在北京仅剩的表画廊负责人表示。回顾以往在北京的韩国画廊中,人们看到的更多是中国当代艺术,包括一些市场热门的艺术家作品,而来自韩国艺术家的作品所占比例其实很少。
艺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认为,外资画廊是个文化战略的错位问题。前几年的当代艺术天价拍卖宣传,让外资画廊误以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火了,基于这样的判断进入中国。他们初衷是想将本国艺术家作品卖给中国收藏者,而中国并未在评论的国际化等制度上做好准备。
韩国画廊多数是2008年左右进入中国市场,逐渐发现市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尤其在2009年当代艺术市场下滑后,发现恢复重新上行至少还要五六年时间,而这些画廊正在消耗的成本太大。
另外他们将韩国艺术家作品卖给中国人的诉求也很难实现。因为要先有评论的国际化,让中国的藏家去讨论韩国艺术家作品,然后他们才有可能购买,而中国的艺评家没什么兴趣去评论韩国的作品,中国的艺术品投资人也不愿意购买外国艺术品,韩国画廊想要推荐本国艺术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发现国际化资源优势在中国失效的外资画廊,要想生存下去,也开始以经营中国本土艺术家为主,并将中国艺术家推向国际。
“韩国画廊实际上也在经营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前几年也买入了一些中国明星艺术家的作品,但当时价格不菲,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低迷,这些作品无法盘活。”鉴于此,
朱其认为,韩国画廊暂时撤出是对的选择。
至于外界指出的韩国画廊进入中国定位不准确的说法,朱其认为这并不只是韩国画廊的问题,很多国内画廊做不好也是这个原因,前几年画廊都是跟着市场大潮走。
面对韩系画廊的退出,布朗·华莱士提出,当下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进口税太高。高税收不利于中国国际艺术市场的形成。另外,税收方面应该有鼓励艺术赞助人将作品捐赠给博物馆的激励政策。
崩溃还是回归
现在到798走一圈,似乎还看不到韩系画廊撤出的影响,艺术区里依然人来人往,但是引人注意的是,仿佛一夜之间艺术区的公告栏、画廊门口都贴出了招聘销售人员的广告。显然这场撤出危机,绷紧了画廊主们经营的神经。
据北京画廊协会的调查, 在全国有1560家画廊,其中北京占742家,2012年画廊的业绩与2011年或者2006年、2007年相比下滑幅度很大。有人甚至认为,很多画廊过往本末倒置,把重心放在展览上,消化了画廊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在运营和推广方面的薄弱导致陷入生存危机。
2月25日起,原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微博]坦言空间学术方向和展览模式等大结构不变,但原来机构的理念是以非营利的学术机构为主,而现在在保证以学术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商业延伸,比如像作品销售、博览会等项目。
他表示艺术机构的运营不能靠没出名的年轻艺术家来支撑,画廊要生存,所以也多以成熟的艺术家为主。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是赌当代艺术中心的机制,更是赌中国当代艺术自我经营是否有新的转机和线路。
朱其觉得画廊业跟1998年到2002年的互联网潮相似,不是行业自身赢利,而靠投资来带动,当代艺术市场热的时候,硕士毕业到画廊当总监每月能拿1万多,而现在就六七千,投资拉动没有了,互联网企业依靠上市活下来,但是画廊后续得不到投资,就出现问题了。
他认为画廊分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培育中低端市场,销售10万元以下的作品,现在高于10万元的作品都很难卖,另外有些画廊是靠投资来带动生存,拉风投来保证资金链不断,存在不稳定性,一旦没有投资,画廊就办不去了。
不论外资画廊是否撤出,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定位有问题,大家都不培育低端市场,而是把价格不断推高,这几年艺术品投资退潮,市场重新回归中低价位,2万到10万元的作品,买回去收藏或者作为高端装饰品。一个时代最多有10个艺术家是大师,不是大师怎么能卖大师的价格。
但他认为这不是市场崩溃而是回归常态。在国外是50岁左右,具有艺术地位的艺术家作品才卖到几十万、几百万美元,没有名的都是2万美元以下。国内艺术品市场上中低价位的作品还是有购买需求的,但随便一幅作品卖到20万元以上就不可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