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2014油雕拍卖盘点TOP10
靳尚谊
牡丹亭
2013年作
成交价:48,300,000元 广州华艺国际2014春拍(2014-05-31)
NO.5 靳尚谊《牡丹亭》成交价:48,300,000元(广州华艺国际2014春季拍卖会)
《牡丹亭》是靳尚谊进入耄耋之年的一种更加明澈的视觉文本,流露出从容的意境与鲜活的气韵。在《牡丹亭》中靳尚谊以中国画的墨线勾勒方式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单纯醒目的轮廓线,刻画得清清楚楚,饱满丰盈,毫无单调和单薄之感,转折顿挫间的节奏体现出文人的雅韵。
作品《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靳尚谊迎来了新的创作时代,开启了靳尚谊“衰年变法”之路。五十七岁的白石老人在保守派孤立中“变法”的勇气,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敬佩,几十年风雨之后,在中国画坛又有一位画坛巨匠,以自己不息的艺术创作生命力,在80岁高龄之际,仍旧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断臻善自己的艺术追求,去追寻遥远而陌生的崭新艺境。
赵无极
秋之舞
1955年作
成交价:47,048,680元 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2014-10-05)
NO.6 赵无极《秋之舞》成交价:47,048,680元(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
在《秋之舞》中,在那基底苍茫,透露时间感的灰褐画布上,赵无极以墨黑的画笔,在提、按、顿、挫,勾勒、皴擦间创造了许多若文字般的符号,它们有的大气磅礡,带有金石刻文的形体与不容忽视的量感,有的纤细灵动,若精灵般在其中轻快的律动、奔驰,塑造出一种轻与重的对比,与流动穿梭的气韵,它们虽具有文字的形体,但却难以辨认文义,彷如一个个经过时间锤炼而生的痕迹,在静默中向观者诉说千年的秘密。
方力钧
系列二(之四)
1992年作
成交价:47,048,680元 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2014-10-05)
NO.7 方力钧《系列二(之四)》成交价:47,048,680元(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
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国际艺坛中多次成为展览焦点。其中,方力钧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更是当代中国艺术家九十年代最重要的艺术流派。而正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创作,让国际艺坛开始关注他的作品,让他马不停蹄往外频繁获邀参加展览,比张晓刚及曾梵志等艺术家更早获得学术界的认可,此系列亦获得德国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日本福冈美术馆等机构及重要藏家收藏,重要性无庸置疑。今次拍卖由尤伦斯夫妇珍藏的《系列二(之四)》正是创作于此关键时期。属博物馆级别的〈系列二〉一直绝少出现在拍卖上,而呎幅超过两米的巨作,更只有七张,可见《系列二(之四)》绝对是罕有之作。
常玉
盆中牡丹
约1940-1950年代作
成交价:44,278,680元 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2014-11-22)
NO.8 常玉《盆中牡丹》成交价:44,278,680元(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花卉是常玉最偏爱的主题之一。在其艺术生涯中,他已反覆对这个主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尝试,并赋予每幅作品独特的意境。《盆中牡丹》是常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经典代表之作。彼时,他已放弃了用明亮轻快的色彩描绘花球。作品中深沉的色调,突出的黑色轮廓,从牡丹的主干延伸至黑色的叶片;简洁的笔触正是当时艺术创作的典型元素。画中的牡丹,如题所示作为主体,鬆散地点缀其间,其缥缈轻盈的质感和厚重的整体色彩形成强烈反差。在深色的背景上,花瓣呈现出负片效果。《盆中牡丹》正是常玉受到摄影技术影响而作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类似的风格不仅出现在他的人物作品中,也在他后期的花卉静物作品中有所体现。这种通过对光影对比来强调主体花卉的技法是常玉作品中的一次新的尝试。这种对比在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中变得愈发明显。色彩和色调以及桌布上的中式花纹都是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呼应。类似的主题在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的油画作品中多有体现。
罗中立
春蚕
1983年作
成交价:43,700,000元 北京保利2014春拍(2014-05-01)
NO.9 罗中立《春蚕》成交价:43,700,000元(北京保利举行的2014年春拍)
《春蚕》首次创作于1980年,被誉为“《父亲》的姊妹篇”,《父亲》对于大巴山老农的面部细节刻画精确,而《春蚕》则把人物面部隐去,画面上最抢眼的是如蚕丝般的满头银发,将默默奉献的母亲比作春蚕。1983年,罗中立又画了两张几乎一模一样的《春蚕》,一张被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购藏,就是今年保利上拍的这幅,另一幅则一直由作者自己收藏。
1980年版的《春蚕》在去年香港佳士得秋拍被刘益谦以3883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购得,并于今年4月在龙美术馆浦西馆作为重要展品亮相。
此次《春蚕》再度上拍,将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及其掌门人林明哲托出了水面。业内一直流传,“林明哲买断了1987年到1997年中国十年的美术史”,或许有些夸大,但林明哲对于中国当代美术的收藏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无人能比。上世纪80年代,林明哲采用大批量收藏的方式,几乎将中国内地“伤痕”、“乡土”和“唯美”三大美术流派的所有代表作吸纳至旗下。林明哲回忆他的第一张罗中立藏品,是在某旅游点的一个小画廊里以200元买的。此次上拍的《春蚕》估价1800万元至2200万元,保利方面没有透露林明哲当初的买入价格,但据报道,当时林明哲的收购价格一般只有数百元,高的也只有几千元。
常玉
白瓶与玫瑰
1931年作
成交价:37,209,240元 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2014-11-22)
NO.10 常玉《白瓶与玫瑰》成交价:37,209,240元(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白瓶与玫瑰》创作于1931年,是常玉普遍使用粉红色的创作年代。根据常玉现有的相关著录与出版数据显示,目前有纪年的油画作品最早可追溯至1929年,粉红色于时已为画面的主要色调,使用至其绘画中所有不同主题。观看当时作品,常玉画面最多使用三至四种色彩组成,其中以乳白、墨黑、粉红或深蓝的比例偏高,通常采取高明度与低明度相互衬托,可看出此时期常玉将颜色降至最低限的创作意图。而《白瓶与玫瑰》主以乳白、粉红以及墨黑为组成色调,本应为衬托红花的绿叶,却被常玉反客为主,写意简笔的粉红玫瑰成了点缀墨叶的客体,绘画哲思回归至传统东方山水。值得注意的是,低限的彩度描绘以显微的粉红色彩打破人文水墨意境,描绘出别于东方传统水墨的平面构图,却也自然构成一幅高度精彩的西方油彩作品。若将主观题名自观画条件抽离,映现观者眼前的物体形象仅成圆形、椭圆形等几何符号图形。现代绘画之父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将自己的艺术思想以几何形体展现物体量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由此展开并影响立体派及野兽派等现代艺术的发展。
粉红油彩的唯一独特运用是《白瓶与玫瑰》打破东方绘画格局的方式。有意识地选择粉红色为创作核心是常玉在绘画中开创的另一新式格局,使其在往后十余年间不断以此为基础进行对于造型和空间的探索,开创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是其成为第一代华人艺术大师的一大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