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绘画 独立的视觉表现语言
在世界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逻辑叙述。通过对艺术本质的探究,我们发现在原始人类艺术活动的痕迹中,中西的艺术表现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形式,都是原始人类调和情绪冲动之游戏表达。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地域的暂时性封闭,中西艺术观念、创作各自发展,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究其艺术精神实质,是极其相近甚至一致的。
艺术表现是东西方艺术创作的普遍认同
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反映。按西方的逻辑解读,西方艺术自古就注重实用性的功能和物质性的再现,经历原始时期、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等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峰,形成了西方美术的古典价值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解剖学、透视学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之后300年,对物象再现的写实画风几乎达到极限,照相术发明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方式必然另择其路。其时,科学领域光学原理的发现:色彩皆产生于光,一些画家依据光谱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绘画色彩。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于是,影响现代艺术进程的印象主义绘画产生了,它是现代艺术的发端。莫奈可以在同一个角度画20多幅鲁昂大教堂,为什么可以这样重复画?因绘画的时段不同,光线也不同,那么画面的色调也就不同,情绪也不同了,每一幅都是独立的作品。作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他的创造不再是“画什么” ,而是将“怎样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再后来,绘画由“再现”走向“表现” ,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追求。至20世纪中叶,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崛起,西方的现代美术运动到达到了高潮。
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也和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在相对封闭或称稳定的文化状态下自我调节发展的,艺术思想没有如西方那样频繁地更新,可以说发展至唐宋时期的绘画观念一直沿用至今,也在那个时代诞生了一批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之后,具有独创精神的宋元文人画发展达到高峰后,却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笔墨技术,绘画创作的观念近千年无更新,至清代,由于历朝皇帝对中国绘画审美情趣的误读,束缚了艺术的创作,艺术变革和创造的能力极其低下。
我们现在谈中国绘画史,常常只谈以素墨为主的文人画,几乎把其他的美术形式忽略了。如秦汉时期的壁画,颜色鲜艳,线条自然流畅;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壁画群,更是场面宏大,色彩瑰丽,无论是人物造型、风格技巧,还是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画史独尊文人画,使得现在有些人一说起画面上颜色丰富,就说是有西方绘画的影子,这是偏见和误读,只不过文人水墨画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许多文人画家们都不敢甚至不会用色彩了,但不代表“谈色即西” ,色彩运用也有中国自己的传统和创造。西方现代主义代表画家马蒂斯平涂的热烈色彩表现就是受中国、日本艺术的启示。世界主流的美术史是按西方逻辑叙述的,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也是绘画从对客观事物描写到精神情感表现的转变。而中国绘画一开始就注重精神的表达,如山水画是画家心中的宇宙天地,而非大众眼中的山水风景,文人画更是借此自由地抒发“性灵” 、个人抱负或表达情感。南宋时期梁楷的泼墨人物大写意作品,极富绘画的自由表现性,与700年后西方的现代表现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备了画家情感和精神表达的指向。
世界各地的艺术可以千姿百态,但是艺术的精神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对一件作品来说,具有个人创造力的自然而然如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是东、西方艺术创作共同认同的普遍意义。
《花园里的女人》 莫奈
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调和中西艺术
只要有贸易往来,文化就会相互影响。外来艺术对中国本土的影响,自古就有,如起始于汉代的丝绸之路,西方的纹饰图案就流传到了中国。至十六国时期,敦煌壁画就吸收了西方的人体解剖原理和明暗晕染法,使得壁画中的人物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立体感强,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这种写实手法,弥补了汉晋绘画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风格的发展。
清中期西洋画家入聘宫廷画师之后,近代西方美术越来越多地传播至中国,真正把西方艺术价值观带入中国的是上世纪20年代一批留欧或留日归来的艺术家,是他们把绘画技术、观念带回了中国,并融入到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为腐朽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当时海归的画家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但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认识层面不同,所以各自的观点也不同。林风眠在教育中引入现代艺术,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徐悲鸿引入西方古典的写实技术训练,主张现实主义绘画道路;刘海粟则受到了后期印象派绘画影响,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