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小野洋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我自己

时间:2015年11月20日 作者: 来源:现代摄影网

    小野洋子于1933年出生于东京。1953年,她随家人搬往纽约,期间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在上世纪60年代,她积极参与纽约先锋派艺术运动,并同约翰·凯奇等先锋人物一起,影响了“激浪派”运动。1966年,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世界巨星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并与列侬一起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先锋艺术的尝试。1980年,约翰·列侬遭枪杀遇害。随后的三十多年里,她总是穿着黑白分明的衣服,风风火火地在世界各国巡游,宣扬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也经营着列侬的一切。

 

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这是列侬生前最后一张照片,仅仅在5个小时后,列侬就被一个狂热的歌迷枪杀。

 

    多年来,小野洋子在艺术家、音乐家、诗人、反战激进分子等众多的身份之间游走。但更多时候,她被称为约翰·列侬的遗孀,而非一个独立的艺术家,就像列侬生前所说:“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没有人知道她做了什么。”对于“遗孀”这个标签,小野洋子表示:大部分人都是同时扮演多个角色,“我就是一个寡妇,这是事实,这也是我的身份”,但是,同时“我也是一位艺术家”。

 

    作为遗孀的小野洋子

 

    60年代末,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就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进行先锋艺术和实验音乐的探索。1969年,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度蜜月期中,在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饭店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床上和平行动”,以抗议美国对越南的侵略,以期唤醒公众对和平的关注。整整7天,他们一直在床上,开着房门,并且以床上的装束,接待记者和政治人物的访问。

 

《床上和平行动》

 

    1970年,由于成员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甲壳虫乐队终于在当年解散,小野洋子也由此被推到受人指责的处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定是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的婚姻导致了甲壳虫乐队的解散,但其实那时甲壳虫内部在经济上、音乐理念上和成员关系上都已经出现了诸多裂痕,把这些过错都归于小野洋子显然是不公平的,她说:“女人是很容易被责备的,尤其是一个刚刚走进他们的亚洲女人。”还有人指责小野洋子在约翰·列侬去世后以他的名义赚钱,但大家并不清楚小野洋子也为慈善事业捐助了许多。对列侬的工作和歌迷,小野洋子更觉得有一种责任,在列侬离开之后,她对世界、对他的歌迷宣布:我会延续约翰的工作,每年推出约翰的作品,每年1部,为期10年。但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小野洋子仍然在继续工作,每年推出作品,以这样的方式纪念列侬。

 

    作为先锋艺术家的小野洋子

 

    洋子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探索者。自1960年代开始,她在艺术界就一直是一位多产且积极的艺术家。她的许多作品,如《切片》、《许愿树》、《包块》、《出口》等都在历次的展出中,不断地被诠释、被解读。她的艺术作品的核心在于观念,而非材质。而“爱”与“和平”则是她不断宣扬的主题。无论人们怎么赞美她、尊重她,或者议论她、诋毁她,她仍然是一个不平凡的艺术家。

 

《切片》

 

    1964年,小野洋子在纽约第一次表演了她最为出名的行为作品《切片》:随机挑选上台的几位观众被要求用剪刀将她的衣服裁成碎片,直至全身赤裸。这件作品在当时被阐释为一桩有关人类团结与爱的行动,以及女性主义和人类苦难与孤独的表达。1966年,小野洋子在伦敦第一次表演《切片》,这一次观众席上坐着约翰·列侬。2003年,70岁的洋子在巴黎又一次表演了《切片》。她解释这场事隔39年的表演时说:“1964年我第一次做它时,心里满是愤怒和不安,但这次,我是怀着对你、对我、对全世界的爱而做的。”

责任编辑:韩杰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