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建男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10年回顾展
2015年5月14日,“生命北极•大融冰——王建男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10年回顾展(2005——2015)”将于华•美术馆举行。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本次回顾展将为深圳的观众再现北极人类的生存环境。展览持续至6月7日。
2004年,北极理事会发布了《北极人类发展报告》,开创了北极区域人文科学研究的先河。自2005年10月起,王建男夫妇以北极理事会划定的北极原住民居住区为目标,进行系统的“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
10年来,按照人文、物种、地貌、天象四大类近百个科目,王建男分门别类地拍摄存档了3万余幅照片,整理记录了近百万字的考察札记,在国际上绝大多数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极地风光与动物时,来自中国的独立摄影师王建男却将焦点锁定了北极人类生存环境。他踏查的北极聚落遥远而神秘,但他拍摄的影像却近如邻家大嫂——无距离的朴实无华中孕育着生命的震撼,这是王建男北极摄影的独特魅力。
在“器材党”、“豪华游”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时,年过花甲的王建男却以“穷游”而自豪。他与妻子搭乘大众交通工具、使用大众摄影器材,以完全自助旅行的方式,18次进入北极地区,访问了北极8国的124个原住民定居点和生态区。这些数字不仅使王建男成为世界上踏查北极人文聚落最多的摄影家和观察家,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属于平民百姓的北极“穷游”之路。
关于参展摄影师
王建男,1950年出生于哈尔滨。学过版画,当过搬运工。1976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任摄影记者、评论编辑,直至总编辑、社长。2001年至2008年先后任华夏时报社社长,加拿大华人电视台董事长。2005年开始,以记录摄影的方式进行“环北极摄影观察”。截至2015年,已19次进入北极8国131个原住民聚落和生态区,是目前世界上踏查北极人居点最多的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
部分参展作品
北极姮娥
北极姮娥(Heimskautsgeroio)坐落在冰岛本土最北端的村落勒伊法赫本。正在建设中的这个52米直径的巨石圈,由1个巨石塔、4个巨石门和72块石头组成。东南西北方向的4个石门对应着四季,而72块石头则象征着72个小矮人。北极姮娥不仅是基于北欧古老神话的复杂返古设置,它还是一个巨大的日晷——北极圈的午夜阳光透过石门的精准投影,使这个异教崇拜者的古老巨石阵显得更加神秘。
格陵兰的冰山
格陵兰西海岸的伊卢里塞特冰川(Ilullissat Glacier)是格陵兰最大的冰川,也是整个北半球最富生产能力的冰川。它运载着格陵兰冰盖千米厚的冰体沿着戴维斯峡谷(Davis Strait)以每年1.3公里的速度向北冰洋滑动。到达迪斯科湾后,巨大的冰体从冰川中分裂出来,轰然坠入大海,化作千姿百态的冰山,涌满迪斯科湾。这些冰山随洋流向北漂浮,然后再掉头向南进入大西洋,直至全部融化。
有证据表明,当年在加拿大东南海域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就是来自伊卢里塞特冰川的漂流物。
有统计说,地球海平面每年以3.2毫米的速度上升。其中,格陵兰的冰川融水每年使海平面上升0.6-0.9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