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6-10-15 - 2017-07-01
开幕时间:2016-10-15 15:00
展览城市:重庆 - 重庆
展览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大学城熙街1期(罗中立美术馆对面)
策 展 人:崔付利
学术主持:焦兴涛
主办单位:重庆•熙街
承办单位:23ART
参展人员:陈铖 戴术 葛平伟 胡柯 黄家琦 蒋腾焘 刘佳 孙康 唐勇 王卓 王韦 张翔
展览介绍
多维之境:在地性的现场生成
随着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以及受多元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各种不同形式和观念的作品、展览层出不穷,艺术和生活的隔阂似乎已经彻底瓦解,但一切旋即又消解在碎片化的日常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虽然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恰恰也是一个瓶颈期。当代艺术已经无需顾虑身份的“合法化”问题,艺术家的个人身份也不再是一种现实,展览体制也不是一种限制,当代艺术似乎成为一项悬而未决的任务。“多维之境”公共艺术节就是基于这种现实语境中展开的,我们不仅要呈现出当代艺术自身的合理性,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展览提出问题。
“多维”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几何学领域中的概念词语,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希望能够呈现出当代艺术实践的多维度、多样性的创作现状。此次艺术节一共分为三个单元:移步换形、虚拟现实和身体文本。“移步换形”主要以青年艺术家的雕塑、装置作品为主,而且作品基本都是艺术家根据现场环境来提交作品方案并实施。“虚拟现实”是以新技术、影像作品、声光表演为主的跨界现场,从而与空间、观者真正发生一种互动关系,而“身体文本”则是以行为艺术为主导的综合现场或剧场。虽然艺术节的三个单元分期进行,但三个单元我们共同关注的是一种“在地性的现场生成”,艺术实践的多元化、互动性、差异性必须和现场发生实际性的关联。此次展览所在地——熙街坐落于重庆虎溪大学城,被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围绕。商业、流行、精英等多元文化的杂糅,使得熙街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聚集体,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多元文化现场,或者说是另外一种“境”。
“境”不仅仅关乎熙街的现场环境,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相同,它与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此次艺术节在呈现多元化、开放性以及艺术实践的学术性的时代语境的同时,希望能多地能直面面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现实困境,或者说艺术节在熙街生成的特殊语境。前文提到,熙街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身特殊的文化现场性,它在物理层面上的公共空间性为艺术节提供了基础,但熙街复杂、多元的文化空间才真正是艺术节本身存在的主要因素。“多维之境”就是希望通过图像、声音、雕塑、装置等多种媒介的作品,通过艺术家对环境和日常的剖析和重构,去建构一个多元的、开放的文化现场。再者,四川美术学院就坐落于熙街对面,这为我们艺术节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家和作品资源,但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而言同样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因为这需要在两者截然不同的体制和文化中有所保留和改变。
此次展览之所以命名为公共艺术节,主要在作品形式、艺术家身份、呈现效果力争多元化,力争实现媒介的转换和跨界呈现。媒介转换传达的是一种媒介观念的思维状态,同样也是艺术家方法意识的转换体现。材料和媒介的真实意义一直在艺术的再现样式中被掩盖着,材料与媒介一直被视为表现对象的手段。但媒介材料不仅是艺术载体,而且本身就是艺术。不同媒介材料与创作者的使用是基于怎样的选择,媒介本体探索与文化观念反思之间关系更是隐藏在材料本身之下。经验理性、日常经验与观念表达在媒介转换中成为不可或缺并相互影响的因素,抑或媒介转换更强调的是媒介材料本身的潜在艺术表现力,艺术家则重视其艺术表现可能与材料原有的生活意象之间的关联。
跨界呈现其目的并不仅仅止于戏谑和调侃本身。在当代艺术,或更准确地说,在后现代艺术中,它们更进一步地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形态,企图以消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来造成现代主义美学和艺术的失语。譬如装置艺术、过程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等方式的逻辑起点是对博物馆等艺术体制和现代艺术审美自足的反叛,它的起源紧密联系着对极端化博物馆和收藏制度的反抗,企图以一种多样化、日常化、综合性的方式来实现对现代艺术的自我更新与超越。当然,这种突破依然是一种“内部的革命”,所谓当代的艺术形态,正是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终由一种反抗转变为共识性结果。
此次公共艺术节之所以将“移步换形”作为首个单元呈现,因为装置与雕塑领域的实践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缩影。近年来中国当代雕塑发生的重要变化,当代雕塑经历了从重视形式语言表达到材料探索,从“雕塑作为雕塑”的本体论转向跨越边界、多元发展的过程,当代雕塑在形态和边界上不断被拓宽,当代雕塑也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发展趋势,甚至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建筑艺术等形态也可以纳入到当代雕塑的意义范畴中。总体而言,雕塑和装置领域的艺术实践所体现出的自主性正在不断被强化,尽管体现在作品形式、观念、立场上都会有极大的差异性,但这恰恰是当代艺术多维语境的一种最好体现,因为一旦一种方法形成一种主流,意味着当代雕塑很难从中再去挖掘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梅洛–庞蒂写道:“必须使看到的人在他所看的世界中不是一个异乡人”。若是我们相信处于世界之外,那是一种错觉,能感觉到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则是相当重要的。主体/客体二元论中所产生的距离会产生一种差距,它不仅会导致我们片面的看待现实,同样也会影响我们自己。所以,艺术节强调的“在地性的现场生成”就是要消除这种距离,不要把我们安放在这种二元的关系里。而观众感觉沉浸在现场中的经验也不是和现场分开的,它透过身体的记忆或者一些间接的途径唤起感官体验。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它迫使观众超脱于对作品的简单的意义接受的被迫理解状态,而进入了主动参与的多无的理解。可以说,艺术越来越转向关注艺术与观众与社会的对话和交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节的立足点和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