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特新闻 |
|
|
中国依然是全球艺拍市场主要推动力 |
时间:2016.12.30 来源:收藏快报 |
元代吴镇《山窗听雨图》手卷,成交价1.725亿元
北京
藏家升级,精为核心
北京是内地拍卖市场重头,作为国家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人才优势。今年秋拍保利以28.3亿元的总成交额圆满落槌,相比春季和去年同期保持稳定。这已是保利第18次在国内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列成交额榜首,连续7年领跑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同时北京专场还诞生了任仁发《五王醉归图卷》、齐白石《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张大千《瑞士雪山》3件过亿元拍品。嘉德秋拍同样也拿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最终成交额为22.97亿元,相比去年的秋拍上升了25%。匡时十周年秋拍表现也很抢眼,总成交额22.5亿元,37件拍品超过千万,以及元代吴镇《山窗听雨图》拍出的1.725亿元高价。
北京艺术品市场保持着稳健的发展趋势:占据了全国交易额的60%,是全国艺术品市场的核心地带,是亚洲区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非常活跃的艺术品交易城市。北京地区拥有国内顶尖的拍卖公司,在众多的拍卖公司中,国内第一梯队有中国嘉德与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向来以学术著称,每年拍卖成绩在5-7亿美元附近,不仅在各品类的拍卖中以学术梳理为先,也发展上扎实诚信,获得良好的业内口碑。而北京保利的商业化运营最为成功,成交规模也稳定,近年已超过嘉德排在国内首位,保利在多项领域都有优秀的成绩,并且注重为拍卖市场引入新元素,致力于培养新青年市场。此外,后起新秀北京匡时,成立仅10年的时间,成交额直逼第一梯队拍卖公司,不仅在书画方面见长,也在全方位向国际化大公司发展,油画雕塑、佛像等均有不错的成绩。除了嘉德、保利、匡时等都有不俗的成绩外,国际拍卖巨头佳士得与苏富比也都窥觊此地市场已久。从1995年佳士得就开始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而苏富比也在2012年正式登陆北京,注册了苏富比(北京)公司。不过,《文物保护法》不许可外资公司拍卖文物,这也让两家拍卖巨头一再吃瘪,迟迟难以有所斩获。
从近年北京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一级市场的不景气,买家都把希望寄予二级市场。并且今年秋拍,北京地区的拍卖成绩与春拍和去年同期相比,已趋于稳定,虽没有强势回升,但依然有五件过亿拍品产生,白手套专场也不在少数。业内普遍认为是市场回暖的迹象,同时也反映出藏家的精品意识在不断加强,业内专家表示,从个人收藏到企业收藏,再到美术馆,藏家的收藏体系和脉络愈发完整、清晰,这对于市场而言,也是一种利好。但藏家的成熟,也对拍卖行的征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香港
精品缺位,普品过剩
说到非大陆地区的中国艺术品拍卖,香港首当其冲。今年秋拍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分别斩获24.4亿港元和22亿港元,虽然相比春季和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仍然是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国内的拍卖品牌保利、嘉德分别以11.15亿港元和3.38亿港元告捷,基本位于春季和去年同期的成交额之间。值得一提,本次匡时首登香港,以2.06亿港元的佳绩为正式扎根香港市场开了个好头。
“香港中国艺术品热”一再被业界提及,其动因系上世纪70、80年代苏富比、佳士得率先入驻并启动了这里的艺术市场。然而这一启动就了不得!继之而来,欧美、内地多家拍行纷纷入驻,把本就狭小的港岛营造得好不热闹。近几年,随着中国艺术品不断被全球收藏者追求,这里不断涌来世界各地的拍行和形形色色的艺术品买家。渐渐地,香港拍卖形成了三个梯队的秀场:第一梯队自然是苏富比、佳士得。第二梯队虽不抵两个拍卖巨头但也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例如来自内地的保利、嘉德,以及来自日本的东京中央和来自台湾的罗芙奥。由于他们在本土已经具有超强实力,于是开拓香港市场的念头便油然而生。第三梯队便是香港本土的一些小型拍行,如宝港、华辉、万昌斯等等。虽说是香港本土,其实也有很多是大陆注资来港的。于是林林总总的拍行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把香港变成了一个艺术品的大卖场,每逢春秋大拍来临,这里是全球最热闹的地方。除此之外,还会有巴塞尔、典雅艺博等展会也在助推香港的艺术氛围。
香港毋庸置疑地以自由港和经济开放而享誉世界,再加上优异的地理位置、资讯发达、高效配置,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得全球拍行趋之若鹜。对于大陆来港的拍行,由于内地的政策限制太多,香港具有很大吸引力;而日本、台湾、欧美一些拍行,来到香港则意味着可以接触国际买家。一位拍卖行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在香港拍卖是不赚钱的,之所以来此意在长远。香港是全亚洲藏家沉淀最多的地方,一位日本的买家表示,他一般不会去看内地的拍卖,但他必来香港。许多内地买家也大多不会去日本、新加坡,但是香港必来。原因是,香港业已打造成为多品类的综合平台。这里有只拍古董的拍行,也有只拍当代的拍行,各类藏家都有大家的一席之地。因此在香港,你可以最大程度地曝光于全亚洲的买家和潜在买家。”
近几年香港拍卖季开始出现一个怪现象:人气越来越旺,买气却越来越不足。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业内普遍认为:首先自然是精品缺位,缺乏有提振性的明星拍品,拍卖就显得平了。加之香港不比往日,拍卖扎堆导致一时间普品过剩,使得人们的购买欲也下降,从而制造出了一种“繁荣过之”的现象。
欧美
藏家撤离,印象派回归
欧美今秋的拍卖算平平。往年总能出些大货:例如瓷母、例如饱受争议的功甫帖,再例如拍5.5亿元却没交割的乾隆转心瓶。但是近几季,欧美战场亚洲艺术部分却显得非常一般。最大的动静,要算临宇山人专场拍出的近八千万元人民币的油滴盏。不仅如此,战后和当代艺术部分也未能有好的成绩。佳士得在11月16日的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专场总成交额为6120万美元,相比去年的8880万美元相比明显下降。在334件上拍品中,262件(78%)成交。而紧接着的苏富比当代艺术拍卖日,以总成交额8022万美元画上句号,虽然相较佳士得表现尚可,但相比去年的9760万美元也有所下降,未能达到预估金额。
原以为欧美市场的拍卖现场会是人气旺盛、竞价声此起彼伏,高潮连连,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拍卖现场异常冷清,场内的坐凳有三分之一是空的,与前几年在香港看到的该两大拍卖公司火爆的拍卖场面相去甚远。纵观两大拍卖公司上拍的拍品,鲜有夺人眼球的珍稀艺术品,拍品的成交率也很低,许多拍品惨遭流拍,而每个公司的总成交额也就数亿美元。尽管如此,但这也真实地反映了市场需求。
这几年跑欧美的藏家都感受到了这样的过山车气氛: 2005、2006年以前,欧美市场多是欧美当地人士及当地的华人在买,并不十分热闹。但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涨,很多内地人士开始海外四处淘宝。但凡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中国艺术品专场举槌,几乎坐满的中国人。在内地市场刚开始下滑的2012、2013年,香港、纽约、伦敦拍得远比大陆好。但到了近两年,淘宝的华人开始逐渐撤场,直接原因是欧美的资源已近枯竭。名人名藏已经是强弩之末,因为下一代的欧美人早已放弃了中国艺术品,无论是经营还是收藏,所以市场上大量呈现的都是普通中国艺术品和一般的“生意货”。如此境况之下,欧美市场又哪里能有太好的业绩交出。
那么,欧美市场还能用什么留住买家?从近年欧美市场情况来分析,印象派大师画作是目前欧美市场的成交额主力。在纽约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场拍卖”上,莫奈的《干草堆》以8140万美元(约5.59亿人民币)成交额拍出,无疑是本届欧美秋拍市场的最大亮点。
综合分析
中国力量,不可或缺
从秋拍各地区表现看来,今年国际市场整体都不尽如人意,不但欧美地区表现平平,连驻扎在香港的两家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也有所牵连,和中国内地拍行的成交额相比,整体下降趋势明显。而与之相对的中国拍卖市场却有回暖迹象,无论是北京地区还是驻扎在香港的内地拍卖行表现都可圈可点。由此,在欧美经济与政治都不明朗的当下,中国依然会是拍卖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