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吴冠中艺术作品投资导览图
时间:2016年07月08日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80、90年代后作品更易创出天价
纵观吴冠中一生,其艺术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期学画阶段(1936年-1950年)、探索油画中国化阶段(1950年-1970年)、进入中国画现代化阶段(1970年-1980年)、“丰碑在塑”期(1980年-2010年)。从历年拍卖市场表现来看,吴冠中高价作品主要出现在后两个阶段,尤其是80、90年代后创作的作品。
吴冠中早期学画时期,主要以水彩为主,时亦兼作油画;1950年-1970年,兼作水彩与油画,并从水彩过渡到油画,侧重以油彩为主要媒介,并开始尝试作水墨;80年代以后,渐以水墨为主,也兼作油画。在油彩与墨彩之间往返穿梭,轮番作业,水陆兼程。
1980年后期,吴冠中在油画与水墨两方面都取得骄人的成就,是吴冠中艺术作品得以全面释放的时期。这个时期吴冠中把充满本土写意精神的油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集中体现在他的《新巴黎》、《鸽》、《协和广场》、《红磨坊》、《蒙玛特》和《凯旋门》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之中。其中,1989年创作的《新巴黎》在2016年中国嘉德春拍上创造了2242.5万元高价。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后创作的作品成交额占整体市场份额的49%,作品成交数量占据全部成交数量的44%。
油画易创高价单幅均价可达6000万
吴冠中的水墨作品在创作数量上占据相对优势,水墨板块在总成交额上一直保持着“压倒性”的地位。油画板块的作品释出量较少,但却是高价频出的板块。据统计,2000年至今,吴冠中作品Top20中,有13件油画,7件水墨。其中,油画总成交额达8.7亿元,高于水墨总成交额近2.5倍。从作品均价来看,以油画价格最高,单幅均价可达5962.1万元,水墨次之,单幅可达607.8万元;素描相对较低,单幅均价为63.3万元。2000年至今吴冠中作品Top20中,有13件油画,7件水墨。
港澳台市场高价频出内地“后来者居上”
吴冠中高价作品多出自港台地区,源自于改革开放后,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画廊主开始进入内地,将很对优秀的艺术家作品转卖给本地藏家,吴冠中艺术作品开始流入香港市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万玉堂和新加坡斯民艺苑等均在新加坡和港台推广吴冠中作品,最大买家是在新加坡活跃的华商郭瑞腾,他陆续收藏了上百件作品,而此时拍卖行也开始关注吴冠中。198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就出现了吴冠中作品,以万元左右的价格成交,到1989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他的《高昌遗址》已飞涨到187万元,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
90年代末至2003年,中国内地收藏市场渐起,万达集团王健林和郭庆祥合作的玥宝斋首先开启了内地市场的“吴冠中热”。他们从1997年起陆续买入近百张吴冠中作品。不过这一时期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华人买家仍然非常活跃,他们仍是许多高价作品的买卖者。
2004年开始,中国内地艺术市场全面打开,具备成熟市场培育背景的吴冠中在内地首先得到认可,吴冠中作品也纷纷从海外回流,一、二级市场同时展开对吴冠中的关注。2006年,吴冠中油画《长江万里图》就曾以3795万元在拍卖场上成交。北京卷石轩美术馆也开始陆续购买了吴冠中作品四五十件。此后,吴冠中艺术市场“主场”又回到中国。
21世纪以来中国新富阶层崛起、艺术收藏市场大爆发以后,新、港、台的部分藏家逐渐将藏品卖回内地,获利丰厚。但这部分藏家多数关注作品投资价值,身份更靠近投资客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家。
综上所述,吴冠中一生“产量”较大,但精品多数藏于美术馆中,此外,一部分仍然流传在海外市场,一部分已于2010年吴冠中逝世后再次交易,藏于各资深买家手中,非轻易也难得上拍。在吴冠中早期拍卖市场的推广中,以郭瑞腾、郭庆祥为代表的收藏群体的支撑,以及蔡斯民和方毓仁表的画商经纪人的推广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吴冠中作品日后在拍卖场上大放异彩的基础。随着拍卖行不断爆出的高价纪录见诸报端,更加助长了吴冠中作品不断的攀升。而早期以低价买到吴冠中画作的一些人也成为了在几年来向拍卖行送拍的出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