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将中国当代艺术推介到欧洲展出的“推手”,费大为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了如指掌。然而令他遗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性和创造性摆在西方大师面前毫不逊色”的中国当代艺术,如今却一步步倒退,以至于“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怪象 1:当代艺术家读书少,走捷径多
费大为是最早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中国批评家。25 年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地魔术师”展在法国举办。也就是在那一次大展上,费大为将黄永砯、顾德新、杨诘苍推荐到欧洲观众面前,他们也是 85 美术运动中最早出国参展的中国艺术家。
那个时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初始阶段,也是黄金阶段。费大为曾在 1988 年陪同“大地魔术师”的策展人、蓬皮杜艺术中心馆长让-于贝尔·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到北京、南京、杭州、上海等地选择艺术家。“他是第一位来中国看当代艺术的西方策展人,但当时的中国艺术家心态都很好,不但没有仰视,反而会毫不忌惮地与他争论。”
而这种平等的心态,随着 90 年代当代艺术的市场化而悄然改变—变得为利益谋,甚至,用费大为的话来说,变得“猥琐”。
在“大地魔术师”上,三位中国艺术家都拿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黄永砯将中文报纸用洗衣机搅碎,把碎片在展览现场做了个中国古代的龟型古墓,映射文化的死亡和延续;杨诘苍用“千层墨”来展现东方文化的厚重;而顾德新则将收集来的塑料焊接成一件件匪夷所思的装置艺术……如果费大为不强调这是 25 年前的作品,许多人会将它们跟现在的当代艺术混淆起来—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创作手法来看,它们跟现在的艺术比,一点都不逊色。
25 年,弹指一挥间。当问及费大为这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体现在什么地方,费大为脱口而出:“没有进步”。“这三位艺术家当时都是 20 多岁,但他们的作品放在西方大师面前一点都不差。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能拿得出这么有分量的作品吗?这是比较可疑的。”如今,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跟80年代相比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艺术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取决于你的品牌形象,譬如出镜的频繁度、权利与财富的接近度,这是费大为嗤之以鼻的。在他看来,现在年轻的艺术家,会更关注市场,讨好观众,“看书更少,思考走捷径却更多。”
黄永砯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