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展馆面积,还是从每年运营的展览来看,UCCA都配的上专业二字。另外在运营方式上,UCCA也是首个引入馆长+CEO的模式,馆长主管艺术展览的品质,CEO则负责整个美术馆的运营,招募赞助商、联系合作以及各类业务。在盈利方面UCCA显得格外灵活。第一,据官方数据统计UCCA每年的参观者近70万,门票也只是UCCA营收的一小部分,约9成门票价格不超十元,如若成为会员,门票则全年免费,在会员之上设有始建2012年的理事会制度,个人捐赠5-10万元不等的会费将成为理事会会员。另外UCCA每年开办的各类艺术活动也吸引到一大批观众其中部分活动需要入场费。第二,UCCA艺术教育产业下设“工坊”,工坊针对成年人以及儿童的艺术品手工制作以及绘画教育,收费相对较高;第三,场地租赁占据了UCCA营收的大部分,由于场地布置富有艺术性各类高端品牌都较为青睐。2016年宝马在此展出新车,后陈冠希又再尤伦斯办摄影展。进入2017年,尤伦斯承接过两场较大规模的活动引起了年轻人群的关注“LVxSupreme”的联名发售活动以及着名街头品牌“VLONE”的发售。第四,UCCA艺术品商店贩卖的艺术衍生品可以保证年营业额千万元左右。第五点,UCCA最为着名的GALA义拍也成为了另一部分的巨大收入,由于UCCA巨大影响力,每年艺术家都会捐赠作品。据称,参加活动也是要交钱的,一个位子5万元。而最终拍卖筹得款项将全部用于支持UCCA未来的艺术展览和公共项目。
UCCA可以说是艺术圈之内可谓架构以及管理最为清晰的一家之一。在中国,民营美术馆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今日美术馆、广州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OCAT上海馆为代表的地产公司主导派;第二类是以民生美术馆为代表的金融公司系统类;第三类是以UCCA、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刘益谦、王薇夫妇的龙美术馆等为代表的私人藏家掌舵型。但不论哪一种美术馆都面临着同样的局面:缺钱以及大众和现代艺术中间隔着一道门。
国内民营美术馆与国外的情况并不相同。国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多元,市场相对成熟,大众了解程度高,接受能力强;除了门票收入,衍生品零售收入,基金会和品牌以及理事会成员等等赞助,同时政府还有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等。大多数国内民营美术馆以现代艺术为主,而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的审美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你看到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创作者渴望生活的感受,看到真迹的时候你或许为生命的美好而泪流;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可谓叛经离道,那么就需要观众具有“做功课”的能力去了解作者的背景,去了解他的那时的境遇,才可能看的懂现代艺术要表达的是什么。国内的民营美术馆发展不过十几年,大众对于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刻,毕竟艺术绝不是“考前冲刺”就可达到程度,这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资金运营的困境是每一个民营美术馆都面临的最大问题,企业捐助和场地租金是绝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资金主要来源。企业捐助才是“站着活”下去的生存基础,没有企业捐助的美术馆就会变为商业画廊,这不会是任何一个馆长所希望看到的。实际上,民营美术馆大部分的赞助都是来自一些大的品牌,品牌赞助美术馆,本质上就是为了提升其品牌的文化价值,是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回报。但由于中国企业对这方面的认知也比较低,所以国内较大的美术馆赞助大多数来自于一些国际品牌,而小型美术馆在没有充足赞助的情况下只能关门或是转变为商业画廊。
有些民营美术馆用企业的商业模式运营,却打着非营利的旗号;还有些在用非营利的模式运营,最后却没有解决资金来源模式。从短期看,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赞助问题是难以解决的,依旧会度过一段“苦日子”;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新一批年轻艺术家在国际上展露头脚,必将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主要推动力;而更重要的是,中国新一代很快步入社会,而这些人所生长的环境中“艺术氛围”相对于中国是前所未有的程度,接受能力会反作用于艺术市场。从长远看,中国艺术市场还是上升趋势。
03.“艺术圈”里的电商
事实上艺术品电商在中国早已不是新鲜玩意了,在中国,艺术品成为备受瞩目的物品仅三十年,艺术品拍卖也仅仅走过了二十余年,艺术品电商却已出现了十多年。随着近些年国内艺术品市场饱受青睐,“消费升级”理念当道。艺术品消费以及收藏者规模才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品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当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数不胜数,然而真正玩法也就这么几种。
成立于2000年10月的雅昌艺术网,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至今已拥有200万会员以及800万人的日均浏览量,使得他在国内艺术界最受推崇。事实上,雅昌艺术网早已塑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帝国,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推出的雅昌数据成为艺术品市场最具影响力数据早已深入人心;艺术中国(AAC)一系列相关活动成为中国艺术品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资讯、拍卖、电商产品以及新媒体产品都因其巨大影响力而收获巨大市场。
雅昌艺术网是中国艺术品行业中每一个企业都希望企及的标杆,面对将人与人距离无限拉近的互联网,艺术品电商并未风声水起。近两年,共享经济成为资本最青睐的焦点,一些艺术品平台也希望借用共享经济的金字招牌突围市场,然而在短暂曝光后迎来的就是销声匿迹。大家都在疑惑,为什么方式都无法点燃它的市场。而点燃不了艺术品电商市场的本质原因在于电商的性格与艺术品性格的相悖。艺术品本来就是“上层建筑”,而在现有技术下,电商平台首先在视觉感受上就无法达到现场真迹的感染力。另外艺术品这样高价值且标准难以界定的买卖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与“眼见为实”,从交易的基本出发点就完全错了。随着艺术品电商平台的兴起,电商基于其特性所主打的青年艺术家产品未经传统模式甄别导致良莠不齐,爆款产品稀缺,电商艺术品对艺术市场的改变仅限于对支付方式的的转变,而美术馆作为艺术品消费场景以及潜在消费的“教室“要比线上培养用户要重要的多。不光是艺术品电商,整个中国艺术市场都需要等,等待着国民将“美”奉为上宾,等待着技术达到表现力的标准,等待着鉴定公信力的提升。
04.艺术圈的“黄光大道”并不难找
事实上中国艺术圈之路的金光大道的首要问题不是怎么走,而是要怎么修路,这条路正是中国国民的艺术鉴赏能力。看似中国艺术类相关产业虽然随着消费升级被拖到了风口,但中国民众尚未对艺术有着足够深刻的理解,纯粹的西方运作方式来到东方显得水土不服。一切的舞台如果没有人看又有什么意义?目前中国大部分民众对版权一词了解淡漠,一份富有寓意的产品可能随便淘宝一搜就可以找到性价比更高的。艺术类产业貌似迎来第一春,但是在培养消费者黏性以及品牌独特性来说还要慢慢摸索。线上并不能治百病,唯有深耕,方能收获。
再回到艺术品电商是否伪需求还是刚需这个问题上来,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假命题。在现代所有商业基于流量这个重要基础之上,没有流量就是“喝凉水也塞牙”。刚需与伪需也仅有一线之隔,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美,没有一个人会放弃对美的追求,基于马斯洛五大需求论来讲艺术必然是刚需,只是现阶段在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中对“艺术品”的消费价值没有清晰的概念。
人的审美各有差异,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癖好,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市场需求来理解。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国民对现代艺术并不了解,所以他们不可能花大价钱去收藏他们并不了解的物品,而现在绝大多数艺术从业者都将现代艺术奉为圭臬,按照二八定律去解释艺术圈市场其中不乏玩票之徒,这就成为了用户痛点。艺术工作者大多是理想主义者,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艺术圈市场通向金光大道并不难找,每一公里的路牌标上都写着“长尾理论通向金光大道”。艺术圈市场最重要的是销量而非利润,想要获得成功就要门槛,向用户妥协似乎是弯腰,而在弯腰的同时你也获取到了他们的信任;一但获取用户的信任未来的艺术价值就在你手中左右。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就在那摆着,弯腰蛰伏或是在不知长短的培养国民审美过程中站着倒下的选择期已经来到。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接点地气,没什么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