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庆松 作品能做社会插图,比进美术馆更重要

时间:2020年07月28日 作者:邓郁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到一定时候,如果你比他们西方牛×摄影家还牛×的时候,他绝对不会相信你,有的还会堵你。其实想想,我们当初学西方可能就是学了皮毛,甚至误读了西方。过了很久会反思,和自己的基底发生碰撞。而今天的年轻一代早早地出去,学到的可能都是西方精华。但学完恐怕也会茫然。所以呢,下一步要怎么办?”
 
 
仿佛是在袒露的大地上,扭扭歪歪地生出了许多并非笔直的细烟囱,分不出哪里是烟囱柱,也分不出哪里是冒出来的烟,只知道立体感是有的。走近点看,好像一蓬稀稀拉拉的杂草,每根都歪向天际,但绝不耷拉。
 
等你再凑近唐人(画廊)墙上这张8.3米×6.4米的蓝底“大头照”,哦,原来真是头发耶。
 
照片上的男人脸黑黝黝地泛着油光,如同健身参赛者把桐油集中抹在了此处。眼里血丝暗生,仿佛有忧伤的泪光凝结。超大尺寸,深色西装和白衬衣、红领带营造的庄严,生生被怪诞发型冲去了大半。谁见谁想笑。再一看,每个“艺考生”都要画这么个趣人——现场和原作征集到的素描也果真无奇不有。艺术家主导的戏谑被他无意选择的画者和观者,心照不宣地“合谋”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C-print,180 × 300cm,2020。
作品原本要邀请500名学生(模特)入镜拍摄,因为疫情关系只能放弃,转成户外拍摄空椅子
 
 
这次个展布展时,将艺考场景“搬”进了展厅,并把素描的“证件照”放大置于墙上,摄影作品在这面墙的对面。
观众进来后可以在空白的画架上素描
 
 
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指向艺考和大一统艺术教育模式的表层意图,似乎再明显不过。但这只是创作者的表达点之一。别的,尽在不言中。
 
“烟囱发丝”的主人王庆松,圈内公认中国观念摄影领头人物——尽管他“打死”不接受这个标签。20年来,精心搭建的大场景,大画幅与高清晰度,民间俗世感的模特和戏剧化的摆拍,照片贴合社会现实的“似假还真”,构成其作品的重要标识。
 
他的照片特别适合在展厅观看:要么是《老栗夜宴图》《临时病房》这样,如铺展的画卷或定格的某帧电影画面,身份不明的模特,套上“不合时宜”的服装和怪异的妆容,演绎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或者像《跟我学》《问它》这类,把不同时空的海量信息浓缩在同一个框里。看照片如同玩“找东西”游戏,一个熟悉的LOGO、一捆假发或露出的假牙、握在手里的书、瓦砾堆里的小物件,都像是挑战眼力,挑出和揣测艺术家预埋的“线头”。
 
他本人也时常化作农民、工人、教师、病人、广告涂写工、流浪汉或者身份不明者,悄然隐藏于照片里。王庆松因此集“导演”、演员和窥探者于一身。
 
那些模特、道具,照片中与镜头外的王庆松,一起帮助他完成了内心赋予自我的使命:记录下时代的光怪陆离,荒诞与痛楚,人性的磨蚀。他最大的希望,是作品未来能成为(报纸杂志上的)社会插图,“这比进美术馆对我来说更重要。”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