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绘画中的静谧与内观气息和人的精神表达有直接的关联。从新技术的这个角度去解决工笔的当代性问题,并不是必然的或唯一的。新材料或新技术也是为了艺术精神性的表达而进行拓展的。
工笔画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艺术媒介,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整个社会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丁桥《Gnossienne No.1》160.5x105.5cm 工笔重彩 2020
上世纪80年代,港台地区首当其冲受西方现代艺术冲击,进行水墨的现代转化,当时更多的是直接挪用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格语言进行水墨实验,作为一种中体西用的拓展。而中国有久远的文明史,有自足的传统系统。如何发掘拓展,它自身独有的语言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
栗玉莹 《生命相对论》绢本设色 119.6cmx220cm 2020
水墨的传统是中国人赖以证明土生土长、原生态的本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可能性的重要组成。水墨画不仅仅是个画种,而是独立的文化系统。有其从媒介、语言到精神性表达的独立系统。当代工笔画同样在水墨大系统之内。工笔这个画种与它的媒介属性是血肉相生的,既然是一种媒介,就是开放性的,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当代工笔的“个人化趋势”也是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开放的环境中,个体的独立性才会被激发,并形成当代水墨的文化力量。因此当代工笔画的价值,也在于创新和偏离是否最终融入具有非常独立性的传统之中。
魏久捷《无人之境·霓浅》76cmx110cm 绢本设色 2019
工笔不仅仅是水墨材料语言的表达,如何使用工笔这样一种独立的绘画系统,进行当代性的艺术表达是关键。这样一个强大的,具有独立性的系统中,文化身份的属性是自然具备的。在面对断裂的历史和变化着的水墨传统的时候,如何在传统中寻找与个人情感、心性相关的文脉,并激活、演化为个人的独立语言也是艺术家常常去苦苦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部分。
因此今天谈到“边界、秩序”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面对80后、90后艺术家的作品中出现的对图像的重构。这也是每位艺术家在今天面对“景观社会”的图像时,必然会面对的。
王晴园《Backside#1》 绢本设色 60cmx45cm 2021
从传统向当代的图像转换时,并不是生硬的拼接,就是新。从图像自身的文化意义和背后历史、现实等等社会问题的角度去看,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二元结构中,作品对视觉形式语言的拓展和内容所指向的现实问题,都是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因此就突现出无论媒介、技术、语言等等,与艺术家的关系是什么?而不是为了语言而语言,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媒介而媒介,我想可能这些也是创作中最直接面对的问题。
毕晓慧《FACE&BACK》114x47cm 绢本设色 2021
在80、90后当代工笔艺术家作品中,常常使用一种隐喻的修辞。比如毕晓慧的作品《FACE&BACK》,以人物近乎体操般的动态所呈现的一种现代人集体面对的冷漠、焦虑的生存状态;丁桥的作品《Gnossienne No.1》,以厚重团块的云团图像转化了传统中国水墨中常常出现的云气,当抽象的点线面与云团并置融合时,形成了当代文人精神的新图像;或者说魏久捷的作品《无人之境·霓浅》,借用《山海经》中的神兽,隐喻当代生活中的虚无体验,一种超现实的精神状态。这些作品在面对传统图像的转化和平面语言的结构时,都以个人的方式对图像或语言进行新的构建,而图像的挪用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面对“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从历史、现实的资源和个人体验出发去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