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赵梓君:在数字艺术领域不断突破的创作者
时间:2022年09月27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我是数字艺术家赵梓君,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是关于东方美学和数字技术的对话。
我是怎样成了一个数字艺术家呢?这个缘起要从我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开始,当年国博邀请我们团队为国博做一个文物类型的补充。我们接到这个挑战以后,发现在整个文博领域里,包括国油版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所有的传统类型,对于文物阐述维度的解释是有欠缺的。
我们跟专家们一起探讨了很关键的问题——什么是传承?所谓的传承,其实从物理的角度上来讲,所有的文物也好,还是物理世界也好,它终有一天都会消失,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如何进行传承?就是理解文物,将它们代代相传不断迭代,将文明递进下去。接到这么大的命题以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进行传承和维度的阐释补充。
乾隆南巡图 2014-2017 数字艺术
《乾隆南巡图》 2014-2017 数字艺术
创作中,第一个新类型作品就是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数字收藏品《乾隆南巡图》,我们最后找到了数字语言来进行整个文物的维度补充,并对文物的全包裹维度进行解析。为什么?就是因为计算机的数字语言技术,它具备两种特点,很适合对文物和历史进行活态化。
《乾隆南巡图》全长154.17米,乾隆一辈子才看了两回。那么,怎么才能让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很短的时间里,能够全面地了解到文物及它所传递的维度内容呢?
乾隆南巡图 2014-2017 数字艺术
我们通过数字计算的维度边框设定了两个语言的限定:第一个限定是关于乾隆出行,相关的清朝官制、礼制、乐制,通过整个队伍的排列及行进过程来讲清楚整个大清的历史。同时,第二个限定是使用无限的语言设定边框,计算机会自行进行解算。这么做的目地是想要起到什么解析作用呢?在画面中,沿途的百姓产生了生动的自发的状态,也是靠计算机自动解算的。这样的两种程序语言会在这卷图上形成一个有限语言和无限语言的双重结合。
对观众来说,拥有这个维度的好处是什么呢?是他们不仅可以看到官制、礼制、乐制,相关历史内容通过一个队伍就讲得很清楚。而同时通过计算机的解算,通过数字语言的表述,了解到我们中国画以及东方审美当中为什么要用“诗、书、画”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说明作者当时描绘、再现的场景,阐述了作者当时创作画卷的意境。
这个图上还有最核心的一个部分。除了刚才讲的这两种语言以外,事实上,我们用全三维环境转二维,是为了保证诗书画“三位一体”。我们的民族是讲意境的民族,对于所有的东西都有一种感性的认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理性,正是通过将这两种感受相结合,体现东方的艺术哲学。
其实我的团队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非常矛盾,两个设计组(技术组和艺术组)关于为了“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解析”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而产生了非常大的分歧。
技术组从技术语言说:我们在程序上怎么写才能够体现东方的意境呢?才能够体现《乾隆南巡图》里出现的每一卷的美感呢?
“大理王宫”博物院 2020-2021 数字艺术
“大理王宫”博物院 2020-2021 数字艺术
艺术家们则认为,难道通过直觉你们感觉不到画卷的美吗?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每一卷山水当中,我们从《启跸京师》到《回銮紫禁城》,整个过程难道技术组感觉不到它的美感吗?
可是,技术组觉得完全没有办法用程序来体现什么是东方,为什么会这样画?工笔重彩是什么感觉?
但是,当两个组融合的时候,其实是感性和理性在对立和融合。最终,我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语言,完成了国家博物馆一级数字收藏品。它是第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做出定位,作为国油版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之外的一种新类型艺术语言而存在了。
在数字时代全面来临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的世界可能会被数字化了。那艺术家的职责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启迪和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来思考。
国家大剧院 “莲花盛开” 数字艺术
当国博项目结束以后,我们就接到了非常多的应用场景的邀请,邀请我们用这样的数字技术语言提炼和阐述更多不同文化主题。
其中有一件非常有趣,当时的项目方尼山圣境提出一个非常大的创作主题,需要表现儒家思想中经典的“天下归仁”概念,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首先就是关于“仁”的解释。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仁,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爱,是爱的力量,是包容和宽容的力量。“仁”这个词或概念贯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项目方提出要我们做“天下归仁”这么大的主题,团队要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我们团队进入了新的思考,终于我们再次找到了最有效的创作方式。
“五岳四渎” 2018-2019 数字视觉装置
在计算机的解算语言里面,当我们划定了一个计算机的边框的时候,它会有无数多解算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可能通过一个限定的语言去进行一个无限的组合。那么,这个限定的语言是什么?是我们东方语境当中的泼墨技法——墨分五色,然后通过墨分五色,解算出无数多的组合,形成五岳四渎——古代中国的版图。
大家看作品中现在的五岳四渎,作为中国的版图再现,当我们在用墨分五色去讲五岳四渎时,达到了对“仁”的一种理解,同时传递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大美。
那么,你们会看到整个在仁厅的空间应用上,它的光、色、气每天是变化的,它就像大自然当中,我们跟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结合。但是,同时你也看到了,在泼墨山水当中,它是一种我们最能理解、最能接受的、最熟悉的东方语境。那么,东方美学到底是什么?事实上是我们民族的哲学与美学的全面展示。
“五岳四渎” 2018-2019 数字视觉装置
为什么我们说在所有的艺术创作中,除了技术手段,在应用当中你要体现什么?语言是什么?其实,无论你讲任何东西,你用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并不重要,重要是你在讲什么。你讲什么很关键,你的表达是否能够用正确的语言去承载也很关键,因为它承载的是思想。
“天下归仁”的创作,一开始看到的是泼墨山水,但是作品在每一环演示进程中会逐渐变成彩色。我们将唐诗三百首也放在了五岳四渎当中。背后的设计创作思路就是,希望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够让我们所有的后代一次一次地迭代、一次一次地传承下去。那么,它一定要用当下最能接受的语言——现在的语言和未来的语言——来进行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作品是最重要的。艺术家什么都没有,只能靠作品来说话。只有一件一件的作品,才会让我们的思考得到一个迭代,得到一个递进,得到一个升级。
芥子纳须弥 2020-2021 数字艺术
迄今为止,我们创作难度最大的一件作品,首选为普陀观音法界创作的数字类型作品《芥子纳须弥》。这是一个比“仁”更大的宗教和哲学宇宙观的阐述。从技术语言的提炼到艺术语言的应用,我们在维度上一级一级上升,一级一级突破。
如大家所知道,在整个佛教的宇宙观里面,当讲到芥子和须弥的关系时,描述的是最小的微观和最大的宏观,实际上是无二分别的,是一体的,一个完整的整体。
大家看到在作品当中体现,我们用完全抽象的方式去给观众阐述什么是因缘,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更高维度的智慧。这些完全是与你的交互和感悟,不是由我叙述给你。每个人对宇宙观的认知是要靠自己和宇宙的关联去进行认知的,艺术家的职责是启迪你,并且能够激发出真正的内在思维。
芥子纳须弥 2020-2021 数字艺术
宇宙观的美是什么样子的?有一个底层的逻辑,当我们在技术语言上,要跟艺术语言去匹配,讲到这件作品,其实是体现真、善、美。
大家有没有觉得所有东西里,如果你感觉到了美,那么一定体现了真,所以倒过来讲,美、善、真,顺序一样的。我们在技术上,前面所说到的两种技术,在这个作品上已经不适用了。
技术组提出新的问题,在研发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分形。分形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非常相似,自然界中你们看到的所有几何的类型都是分形序列。那么,看似无序的东西其实是有序的,你之所以看似它无序,是因为你无法了解它的全貌。我们在《芥子纳须弥》这一卷当中,提炼到了真正的语汇。技术语言是什么?艺术语言是什么?总的来说,它们都是语言,它们承载的核心是思考。
芥子纳须弥 2020-2021 数字艺术
这让我想起,当时在台北故宫的时候,台湾团队做的《清明上河图》,在台北故宫这一卷里,它体现的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什么?是艺术观念,通过这个观念让观众看到了清明这一天的状态。
所有的艺术家、所有的团队在进行创制的时候,都讨论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念问题,就是,这张画到底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并不是炫耀技巧,而是通过作者当时的语言展现了清明这一天的状态。
在当时,作者使用了他最熟悉的绘画语言进行了清明这一天状态的描述。那么,我们当下的艺术家和未来的艺术家都需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再次描述清明这一天的状态。当2500组人物自由地生活在这个画面里时,画卷上体现了一种绝对的东方,没有被娱乐,是因为我们要尊重文物的严肃性,尊重我们东方的意境,尊重我们在文化当中最核心的点。
墨山 2021 数字艺术
当每天你去看这卷画时,这卷画表现的内容都不同。为什么不同?除了因为计算机进行了无数多的解算,让整卷画出现了无数多组合的可能。也加强了画卷和你的关联,让你们能继续地交互下去,成为无数个不同的一天。
所以感性和理性冲突吗?对立吗?不是,是融合的。技术和艺术是对立的吗?不是,是融合的。人工智能和我们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也是融合的。
未来我们可能会在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当中,当真正的物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散的时候,什么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只有思考本身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我们的未来,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无论我们的宇宙发展成什么样的状态,今天,我们人类和未来的人工智能,或者,是外星球的某种生物与我们所有的对接,能留下的都是思考本身。
墨山 2021 数字艺术
从国家博物馆《乾隆南巡图》的缘起,到《五岳四渎》,直到《芥子纳须弥》,所有的创作中间贯穿着核心的主干,创作的思考是没有变的,只有我们的维度在一次一次的升级。当我们能往里看是芥子,往外看是须弥,那么宇宙将充满无数种可能。就像我们现在所有作品呈现给大家的一样。探索,是不能停止的,挑战也是。只要我们思考不停止,艺术家的职责永远是给出一个点,作为你们思考的支点,希望你们能够因此撬起整个宇宙。
赵梓君
福克斯星月国际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创始人/艺术总指导。
艺术家赵梓君及其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始大型数字艺术创作的专业团队之一。
作为数字艺术的引领者,赵梓君女士带领团队在过去十余年来创作了一系列数字艺术标杆作品,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乾隆南巡图》数字展演、中国国家大剧院古代石窟艺术数字特展《莲花盛开》、新奥集团《丝路春秋》、灵山胜境《拈花一笑》、尼山圣境《五岳四渎》数字装置和普陀山观音法界《芥子纳须弥》大型数字艺术作品等。同时,赵梓君及其团队还拥有大型数字类型系列作品IP开发《地球的红飘带》《莲花盛开》《墨山》等大型数字类型系列作品IP开发的独家版权。
舞台美术创作和数字舞台设计也是团队的强项。自千禧年开始,团队参与创作过:中国解放军歌剧院《森林诱惑》、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卖火柴的小女孩》、赖声川老师的系列作品《暗恋桃花源》《女人说相声》《海鸥》等。
该团队在数字视效影视领域也同样颇有建树,曾制作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幻城》《铁道飞虎》《勇士》《远大前程》《普陀洛迦》等多部影视剧和动画片的数字视效。
目前,赵梓君及其团队致力于结合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深耕新文化遗产的数字提炼,以及线上数字收藏品领域的开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