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耀美术馆雪竹轩项目空间新展
格蕾丝·韦弗:画家画像
余德耀美术馆,上海蟠龙天地
2023年10月28日 - 2024年2月25日
2023年10月28日至2024年2月25日,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将举办美国艺术家格蕾丝·韦弗(Grace Weaver)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画家画像”(Painters & Portraits)。韦弗的作品探讨一种处于“中间地带”(liminal space)的微妙感受,她用精准的直觉捕捉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微小瞬间,呈现了对日常生活的异化(uncanny)的表达。艺术家的作品探讨了绘画的本质——一种介于镜子和雕像之间的媒介,同时作为被投射的客体和投射的主体。通过对当代生活的快照式描绘,艺术家揭露了艺术与日常、自我与主体性、存在与真实之间的动态关系。
格蕾丝·韦弗,《地板绘画》,2023年,布面油画,215.9 × 205.7 cm © 格蕾丝·韦弗.
图片由艺术家与麦克斯·赫茨勒画廊(柏林|巴黎|伦敦)惠允,摄影:Alex Marks
韦弗的作品常常透露出艺术史文脉的延续,例如拜占庭时期绘画中人物难以捉摸的神态和巴洛克时期对人体夸张肢体的实践。不过,长期处于纽约琐碎、纷扰的当代都市景象之中,艺术家从宏大神秘的古典叙事中转身,有意选择了处于生命主线叙事之外的微小时刻。如同当代风俗画,艺术家描绘了都市生活舞台上司空见惯的物品:半开的电脑屏幕、散落的手机充电线、黯淡的手机屏幕、滴水的画笔、蓝色的抹布……这些元素共同构建起一种超日常(ultra-mundane)的场域。这些场景漂浮在无意义的模糊状态之中,只是作为现代生活的快照,如同一面镜子,因其开放性而允许和接纳了来自观看者的自由投射;同时又跨越了个体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一种雕塑般的永恒。韦弗以大尺幅的历史画形式呈现这些无法言喻的时刻,引导观者进入一种更为精微的心理状态,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本质。
格蕾丝·韦弗,《笔记本电脑绘画》,2023年,布面油画,165.1 × 154.9 cm © 格蕾丝·韦弗.
图片由艺术家与麦克斯·赫茨勒画廊(柏林|巴黎|伦敦)惠允,摄影:Alex Marks
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韦弗在2023年的新作,体现了艺术家创作旅程中新的转折——转向更深层的内在,探索艺术家身份和艺术创作本身。展览中呈现了复杂迂回的视觉图景,自我、自我的肖像、承托自我的肖像的屏幕各自有其主体性,而承载这一切的画布本身亦呈现出一种自我意识,让人强烈地意识到漂浮在画面之外的凝视的眼睛。作为画家,韦弗用雕塑一般粗粝、流动的笔触强调了绘画的物质性(materiality),从地基开始构建起迷宫一般的内在心灵图景,正如巫鸿描述的“双重肖像”或拉康笔下的“双重凝视”。透过画家与画像的互文关系,艺术家探讨“自我”和“自我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有趣的是,这些作品分别创作于艺术家位于纽约的工作室和位于得克萨斯州马尔法的驻地项目中,这两座城市的风格看似截然相反,但它们对在其中生活的人的影响却是一致的:繁忙都市之中一个紧缩的自我空间,或广袤自然里的安全所,都迫使人们将注意力从外界拉回内在,关注内省、自我纠缠、挣扎和接纳。
关于艺术家
© 格蕾丝·韦弗
图片由艺术家与麦克斯·赫茨勒画廊(柏林|巴黎|伦敦)惠允
摄影:Eric P.S. Degenhardt
格蕾丝·韦弗,1989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在纽约布鲁克林生活和工作。艺术家曾在多个国际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奥尔登堡艺术协会(2019年)、埃朗根艺术宫(2019年)、罗伊特林根艺术协会(2017年)和钦奈达克希纳奇特拉博物馆(2012年)。韦弗的作品还多次参加群展,包括科隆布劳恩斯费尔德美术馆(2022年)、柏林威廉·哈伦艺术区(2022年)、柏林米耶蒂宁收藏(2022年)、格拉德贝克新画廊(2022年)、埃斯林根默克尔别墅(2022年)、拉文斯堡艺术博物馆(2021年)、柏林韦丁画廊(2018年)、ARoS奥胡斯艺术博物馆(2016年)、佐治亚大学(2015年)、伯灵顿城市艺术(2013年)、伯灵顿弗林表演艺术中心(2012年)、伯灵顿佛蒙特大学科尔伯恩画廊(2011年)、纽卡斯尔大学(2010年)等。韦弗的作品被以下机构收藏:ARoS奥胡斯艺术博物馆、卡尔克福卢瓦尔河地区FRAC收藏、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哥伦布艺术博物馆皮祖蒂收藏和余德耀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