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余
1990 出生于重庆
2014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20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居重庆,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22 “空击”,飞地艺术空间,深圳
2021 “FANSHION 2”,55画廊,上海
2021 “在日出时数羊”,序空间,重庆
2021 “平步昏氛”,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
2021 “异童话”,彩云里艺术中心,昆明
2021 “弹出——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0-2021终期汇报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
2019 “刺点: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第26届学生作品年展 ”,CAEA美术馆,重庆
2019 “短波”,新媒体系艺术空间,重庆
2017  四川美术学院第十四届研究生作品年展, 虎溪公社,重庆,中国
2017  前行中的未来——重庆市高等艺术院校油画研究生研究生作品展作品展,西南大学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5  酷动——青年当代艺术家邀请展,港宏•凯威行,成都,中国
2015  旭日之升——首届青年艺术家代表作品展 ,上海,中国 
2014  “一个一个人”四人展,新声艺术空间,重庆,中国
2014  “日常非常”四川美术学院在校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4  “日常非常”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十一届学生作品年展,CAEA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3  “艺术实用主义实践”群展,文轩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3  第四届保时捷“溢彩心”作品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2  四川美术学院第十六届年展,虎溪公社,重庆,中国
2011  四川美术学院外出写生优秀作品展,CAEA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0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八界学生作品年展,CAEA美术馆,重庆,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我近期的一幅画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我近期的一幅画>>
                                  
  关于我最近一段时间画的一幅画,我想它代表着我近期的一个创作状态,同时也体现着我从一开始创作以来对绘画的思考与探索,我想这其中包含着我对绘画的态度与隐藏着我创作的一条重要线索。
 
  关于这幅画,目前它并没有完成,正处于一个创作过程中;但我为什么想要拿它来谈呢?这幅画或许最后也不见得会完成得很好也不一定是我这个阶段多么重要的作品,但是我想讲这幅画是因为不知不觉的在这段时间我在反复的画着同一个形象,这前前后后差不多经历了半年多时间,画了大大小小5幅画,并一步一步推进到现在这个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的思路也一点一点的变得更清晰一些,我也想通过这么一步一步的实验和分析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创作出发点、思路以及自己的绘画和当下社会有不有联系,它是一个什么状态,在不在一个当代艺术的思潮里。关于这一点是我最想弄清楚的,也是我最含糊不清的。
 
  我想作为一个画画的人我们对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是感性的体会,是一种经验性的,你本身就是画这幅画的人,你乐在其中抑或忧在其中,当我们处于一个事件当中的时候自己往往是不太清醒的,而现在我将要从这其中跳出来,把自己变成一个相对客观一点的观众,我自己来看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来分析解构它,我想看看这样下来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刺激我的点或疑问,并且可以在以后能与一些感兴趣的朋友能产生一些交流;接下来我想我先根据每幅画和所画的时间一幅一幅的简单的谈谈画的内容以及我在画每一幅画时所面临的一个心理状态,最后主要来分析这幅画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一些因素,比如我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画了这幅画,我画这幅画这个举动和画的内容跟我所处的这个时代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好,接下来我就先从第一张手稿开始谈起。
 
 
 (图一)
 
 说到这张手稿我不得不谈到它的来源,这个形象最初来源于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张与暴力事件有关的新闻图片(图一),该图片描述的是两个人(应该是暴徒)用一根粗绳子拖着一具裸露的尸体,旁边还有一些人拿着棍棒好像是刚刚才把这个人打死,这张图片是一个典型的暴力场景,而我画的这张水彩就是这具尸体(图二),在水彩当中我把图片中其它元素都去掉了只保留了这个倒着的斜躺着的身体的形象,这幅画画于2017年11月7日。
 
《painting Manuscript 10》纸本水彩 28x36cm 2017/711(图二)
 
  
  而我当时为什么会对这个形象感兴趣呢?我并没有通过绘画来呈现和反应这么一个暴力事件,而只是描绘了一个在画面中斜躺着的形象,也就是说我关心的并不是这个暴力事件以及它背后的政治含义,而是关心这个形象,我采用它这在更多层面上我想是跟我的内心状态有关。我把背景画成黑色像一片水域一样这个人形像是飘在水面上又有一种即将沉入水底的感觉,我这么处理画面一方面肯定与我的审美有关,另一方面我想这里面隐藏着我选择这样来画这幅画的内在的主要原因;现在我已经记不太清画这个画的时候具体是个什么心情和心理状态了,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这个被拖着的身体形象,在我看到它的一瞬间就吸引了我平且带给我要画它的冲动。
 
  接下来第二幅(图三),布面水彩这幅画很小30x30cm,画于2017年11月12日。
 
  《painting 1》 30x30cm 布面水彩 2017/11/12(图三)
 
   画这幅水彩的动机很简单,因为平时我会画很多水彩对水彩这种材料掌握得相对娴熟,我总觉得这种在纸上用水彩画出的画面效果很好,我就想能不能把这种效果转移到布面上来,在这个阶段我尝试了几幅小的布面水彩,这是其中一幅;这个纯粹是一个在材料上的实验,这张画的内容完全来自第一张手稿但相对于上一张来说我去掉了背景使形象更加突出和孤立,当然这张画更多是从绘画语言上来试验,画它的时候没有太多心理层面的投射。
 
《painting Manuscript 》全开 纸本素描、丙烯 2018/5/16(图四)
 
   接下来第三幅(图四),画于2018年5月16日,在画这张素描的时候,距离上一张布面水彩已经过去了6个多月,那么过去了半年多了我为什么又画起这个形象了呢?在这幅素描中我更加简化了它,我去掉了他的色彩以及体积关系,我用刀在黑色的背景上割出它的轮廓再用白色铅笔强调出它的边缘线,比起前两幅,这幅画中人物基本上只剩下了一个斜倒着的姿势外形,但是同时我增加其它两种元素,一个是背景里面尖锐的粗黑线条还有在人物周围的白色亮点它们像一堆萤火虫一样发着光,粗黑色线条短促而且尖锐使画面有一种焦灼的感觉而白色的亮点又似乎给画面增添了一点浪漫的气氛,它们统一在一片漆黑的画面里,仿佛坠入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深渊,白色的光点似乎在挣扎着拯救那个倒着的人物形象使他有种飘在空中的感觉但背后的黑色线条交织着像一张无法逃脱的网把这个人形拉向背后漆黑的空间。我想这个画面跟我画它的时候的内心状态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当时肯定是有一种相对苦闷的情绪在我的心理上纠结着的,其实这段时间以来我几乎每天都有这种感受觉得时间不够,感到很焦虑很着急但又不是很明白自己到底在急什么,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向我扑来。
  说道压力我想不得不谈到接下来的第四幅画(图5),这也是一幅素描,我表达的正是这种压力在我心理上的反应,所以我在画面上又加入了一些类似石头的东西感觉正向这个头重脚轻斜倒着的人身上压过来。这幅画画于2018年5月22日,跟上一幅素描相差的时间不远,可见在这段时间内给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一种压力,这个压力我想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外界来自我所处的这个社会,以及我的生活和我所处的当下这个环境,也就是此时此地。
 
《painting Manuscript 》半开 纸本素描 2018/5/27(图5)
 
  好,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在对这几幅画的解构中我已经触及到了两个很重要的点,第一点,我发现我的画不论是从造型上、用色上还是画面布局以及画面元素安排上,都是围绕着我的内心诉求来进行表达的,明白这一点对于我来说相当重要,也就是说我的绘画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不论从形式上还是绘画语言上来谈,因为我关心的重点不是某个系列、某个问题的言说、某种绘画语言的探索等,我最关心的是人的内在,人的内心、精神、情感等等的表达。我的绘画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内”当然跟我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一句话——我描绘的就是我内心的感受。不论我的图像资源是来自新闻图像的还是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的以及电影里面的等等,我运用这个图像运用某种绘画语言它一定是为我表达内心感受服务的,我想这一点是我为什么画画以及为什么这么画画的核心。
 
  那么说我的绘画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外”呢它又是什么呢?我是不是仅仅表达完自己的内心就完了呢?如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喜欢画画的人,我能通过一些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也就足够了,但是我不是,我有困惑,我也有追求,我不仅要“由内”我还想达到“外”,我想我的困惑肯定跟我想成为一个专业的画家和艺术家有关,因为我肯定不是表达完自己就够了,我的希望是在表达了自己感受的基础上我的画和外界和其它人还会产生沟通和交流。当然在这一点上我的困惑就来了,我时常问自己我这样画对吗有意思吗?是不是不对劲哟怎么感觉画起来没得说服力有点空洞呢?很多时候画着画着一幅画就进行不下去了,等等我有一大堆疑问,我想这些疑问多半都是我没有去认真思考分析这个“外”而造成的。
 
  说到这个“外”我想跟我刚刚分析触及到的第二个点有着极大的关联,也就是我在描述画这两张素描的感受的时候,我提到了“压力”,并且我能明确的感受到这个压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外界来自我所处的这个社会以及我的生活和我所处的当下这个环境,也就是——此时此地。举个列子,经济压力,说得具体一点比如说我现在在读研在读研期间我想好好画画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自己挣点钱来应付自己的生活开销,这其间就会产生一个矛盾就是挣钱会占用画画的时间而画自己的画又不能立马挣得来钱,当没有多少钱了却还想画自己的画的时候这个经济压力就会向你压过来,这个时候你可能没得办法要去找活儿挣点钱,但这个过程中你会变得很着急很焦虑,因为其实你是只想继续画画而不想去挣钱,但是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家境和社会背景又并不富裕,你此时此刻不得不去挣钱。当然我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方面的例子,当然这个例子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与我的画面有关;我想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或许我们之前没有去深入的想过我们画的画跟这个时代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遭遇、我们的政治和社会规则等有着极大的关联。你或许是在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但如果你要是深入去探究,你会发现你的感受或许也是别人的感受是一个群体的感受,当你表达得深入艺术语言运用得更准确,你会发现你的表达会引起别人的共鸣并且产生价值和意义,引发别人思考带给别人启发,这个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应该也是我们在看到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的时候都有过的感受。
 
  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从“外”部这个角度再来分析这幅画,我们先来看看我画这个形象的最后一幅(图6),最后一幅目前还没有完成,在这里我先放几张图片来揭示我画它的一个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
 
 
第一遍 (图6)
 
第二遍(图7)
 
第三遍(图8)
 
 
第四遍(图9)
 
  我想再画这幅画的这个过程中,一定隐藏着跟我有关的重要的绘画线索,比如我的工作方法,我是一遍一遍反复来画的我通过破坏、覆盖等造型手段去提炼形象,并且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画面在一步一步发生着改变,它从一开始的沉重感人体的分量感变成了目前的轻快和简练的感觉,并且画里面的元素也被我覆盖减少到只剩下一个圆圈一个身体的外形一片色彩斑驳的背景(图9),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它提醒了我,就是我在画这幅画的过程中我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画它的时候可能内心本来很沉重可过了两天我在继续画它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又变轻快了;这一点是画面反馈给我的信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除了我自己的内在心理因素,我这么画,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它跟一些外部原因之间又有着一些什么样的联系呢?我想这是接下来我要分析的重点。
 
  要分析这一点,我想我们要把目光再返回到第一幅画和它的源头——那张新闻图片上来。首先我想这样来分析,是什么让我有机会能够看到一个发生在离我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暴力事件的新闻图片;——是手机、是电脑、是网络,那么又是什么产生的网络——是科技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只有生活在这么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才有机会有可能看到这张图片,这个图片中的形象才有可能被我用来表达我所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一些内心感受。这么串联起来看我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幅画,这当然跟我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从哲学上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边界模糊的哲学的时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现代。后现代有一个什么重要的特征呢,它是一个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在当下同时发生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这幅画,他就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因为我看到了这张发生在离我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新闻事件的图片并且同时他的形象又跟我所处的此时此地的心理产生了连接,然后在我画它的时候它与我的表达同时在画面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我想这么来看就比较清楚了我能画出这幅画除了内在的一些因素,它还与我外在的一些因素是联系在一起同时发生的,有了这各中条件才有可能会产生这么一幅画。
 
  分析到这一步,我想我得到了一个不同的看待问题看待我自己的绘画的角度,这个视野在以前我是没有的至少是很少谈及的,这个角度就是不再是孤立的看待绘画,绘画在今天正在发生着改变,这个改变肯定不是现代主义时期的那套绘画逻辑和系统,今天的绘画它跟时代的背景联系更加紧密。他不太像我们理解的现代主义时期的绘画的经典模式,他们很讲才情和天赋,以及更多的是谈及绘画语言自身。如今我们再去谈一幅画谈它是个什么具体的风格属于什么流派之类的好像有点失语。现在的绘画花样百出变得更加的个人化和碎片化,要分析它必须回到作者自身上来,同时又不能否认他与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正如詹明信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的第一章节(第7页)的访谈里说的,“我历来主张从政治社会、历史的角度阅读艺术作品,但我绝不认为这是着手点。相反,人们应该从审美开始,关注纯粹美学的、形式的问题,然后在这些分析的终点与政治相遇。”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