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蓝
1971 出生于广东潮州
1993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
1996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
2004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居广州,任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展览
2021 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 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湖南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9 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OCAT深圳馆,深圳,中国
2018 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6 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木”与“林”
相关评论 更多
· 读林蓝花卉有感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木”与“林” >>
 
  如果说,文化是一片生态,艺术是一片生态——不同的艺术家依据各自个性勃勃地生长共同组成了浑融完整的艺术生态“林”,那么,我们作为其中的一株“木”,生长在这片物种丰富、形态纷繁的密林里,应如何定位艺术群体中个体一份子的自我价值呢?
 
  关于价值,一个艺术家的价值是否可以分为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三个递增的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应是艺术家的个体艺术价值,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生活的综合反映,艺术家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人面貌,也就是在艺术这片生态“林”中作为一株“木”的特殊面目,这是艺术家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把握的内在的必然因素。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独创性的最好的萌发——在选择样式后,把它加以充分发挥以至极致,从而在这个样式中说出旁人想象不到的多的东西。同时,这个面目必须吻合人类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潜在的艺术标准,其中还需要艺术高度支撑,才能“木”秀于“林”。 
  其次就是横向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常说的市场价值,包括在所处时代的社会影响、社会覆盖力等,这属于空间的序列,也就是时代是否选择了你,当中可能存有一定的外在的或偶然的因素。而最终考察一个艺术家成就的应是他的纵向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属于时间的序列,唯有那些有着很好的艺术面目、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引起广泛共鸣,且当与前人比较时,创造出新的与前不同的并具深度与高度的立得住的图式、形式,这样的艺术家才能说他可能保有历史价值,这也是三层面中最重要的一层,对于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论定还是应该回到他的艺术的历史价值判断上。实际上,要评价一个艺术家或者一种艺术现象,不是哪个人、哪一时、哪一地能说了算的,需要由相当量的空间与时间来审定,看其是否成 “材”。
 
  价值的纵横层面实质上涉及的就是个体在传统与所处时代社会整体中的存在问题,而关于传统与当代,传统与当代是否也可看成是一个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的关系——从纵向看,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已自然累积形成了艺术行业的潜在的发展规律与审定标准,那些暗合规律与标准的优秀成果逐步沉淀为历史的纵线,由此,纵向的传承从古至今一点一点地延续。从习画伊始,我们已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典范里蕴含着的巨大而深沉的吸引力,那众多成熟的图式、形式,其中总会有深深打动自己的几处,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强烈冲动并时时从中汲取营养。
  从横向看,纵线上的每一点是不会重复的,只有敏锐地感知与表现每时每代的不同,才不为以往所涵盖而成为属于这一个时代的新鲜夺目的点。艺术始终从具体的生活中来,外在的时代、社会在变化,个体内在观察角度也在变化,这客观与主观的种种变化必然引发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与更新。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创新,纵横交叉成十字中间的那一点——精神传承,形式创新——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当下整体中的价值定位。
 
  乐黛云女士在《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序》中说到,“走向世界是不能脱离走向自己深处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走向自己深处。”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应以时代的、历史的眼光整体考量,否则将无从看清自己深处的内涵与意义,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只有真正地走入自己的最深处,呈现属于自己的、个性的、极至的内涵所在,并使之与整体相联,才有可能使这一局部具共性范畴的大意义,为现代世界作出独特的贡献。
  实际上,作为“林”中“木”,我们一直在实实在在努力的还是作为个体力所能及的价值的第一层面的内容,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掘进去完善自我,而往新、往高里走都需要长久的量的努力,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到达那深处的质变吧。
 
2010年4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