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以良
1986 出生于吉林市 
2006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2017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
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李可染青年画院外聘画家,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
 
主要展览
2018  第四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禹舜美术馆,哈尔滨,中国
2017 “文化和自然遗产”主题展览,首都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6 “心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师生展,罗湖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5 “丝路山水 万物互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博士创作联展,马奈草地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 “回望北宋”张择端诞辰9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提名展,山东道邦美术馆,潍坊,中国
2015 “早春三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作品展,北京恭王府,北京,中国
2014  第二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禹舜美术馆,哈尔滨,中国
2014 “山水同行”博士生六人展,北京一得阁丹凤朝阳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一平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国画作品展,北京三恒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

中国画发展的一大课题是如何使传统中国画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能够表达现代社会的精神本质。在信息时代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山水画题材需要以当下的精神价值取向来重新思考。这就需要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前往新的人文景观中寻找新的表现符号和形式语言,领悟新时代的文化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山水画史上渔父题材绘画作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不乏大量的经典之作。

传统“渔父”题材山水画作品数量众多,有以捕渔为生的乡野渔人,有寒江独钓、野处偷闲的隐士,有抒发张志和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也有倾吐“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孤独与伤感。
“渔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最早出现于《楚辞》和《庄子》。《楚辞•渔父》和《庄子•渔父》中塑造了打渔老人的渔父形象,这是渔父的最初原型。楚族先民依水而居,水是生命的源泉,它能给人民带来福祸,楚人对水的依赖之情甚至上升到“水崇拜”,这也是渔父形象之所以与楚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原因。《庄子•刻意》中云:“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是庄子无为思想的体现,庄子认为找一个水草茂盛、视野宽阔的沼泽湖泊,闲坐下来享受钓鱼的乐趣,这一避世隐者闲暇时的爱好,便是无为是意在江海。所以,最早在战国时期,垂钓“渔父”已经成为隐逸者的标准姿态,为后世文人隐士所推崇。
唐代是“渔隐诗”大量出现的时代,在数量重多的渔隐诗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柳宗元的《江雪》最为典型。一个是逍遥自在、寄情山水的渔父,一个是出世独立、脱尘离俗的隐者。“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位“烟波钓徒”道出了中国文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渔隐情结。他们在山水里尽情享受桃花流水,不受世俗牵绊,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柳宗元的《江雪》表现的则是另一种隐士,他们愤世嫉俗,出世独立,于浊世中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他们不仅有普通渔父的逍遥,放达,更有批判者孤傲,倔强的姿态。
综合分析画家身份与笔下渔父的形象特点,“渔父”题材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以捕鱼为生的乡野“渔民”;二是青山绿水间乘舟垂钓的惬意“渔隐”;三是经受仕途挫折后不屈不挠寒江独钓的“渔翁”;四是钓鱼之意不在鱼的禅意“渔父”。
一、“乡野渔民”捕鱼场景的真实写照
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首部分便描绘了一个宋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捕鱼场景。河中渔船四支,一支渔船正滑向池塘中心,芦苇旁有两只渔船,船上渔人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正悠闲地垂钓,河对岸的一支渔船内渔人正在休憩。另两组描绘的是乡野渔民,一组在河中撒网捕鱼,另一组正在使用钓鱼工具——钓车。宋代新型钓具的广泛应用对画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绘画作品中的垂钓者都使用钓车工具。池塘边的枯木和几株疏柳后面掩映着一座小茅屋,门前挂出酒招,这暗示出此地是一个远离城市的渔村。
乡野渔民题材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渔民在雪中劳作的场景。例如,五代宋初画家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画家以线条勾勒结合淡墨渲染的形式表现了大雪初停两艘满载货物即将起航的船只。画中既准确恰当的刻画了船体的复杂结构,同时更生动细致的表现了船夫们各种劳作的情态。画面中的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忙碌着,有的在奋力撑篙拉纤,有的在挑帘进进出出,一幅行船场景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二、“溪山渔隐”唐诗宋词中的抒情渔父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渔父”题材山水画作品中有大量表现远离红尘、寄情山水的渔父,他们或于松岭溪涧处独自垂钓,或于柳溪烟树旁卧笛放歌,或春山放艇或天末归帆,无论何情何景皆是充满诗情画意。
李唐的《清溪渔隐图》显现给观者的是一个茂林环绕下的小渔村,此图值得注意的是点景人物是一位垂钓的渔翁,只见他耸肩缩背,似有困意,鱼竿闲搭在水面上,船上也无任何盛鱼的鱼篓,他显然不是现世生活中的打渔人,而应是一位远离尘劳的隐士,“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酒泉子》)。画面已经没有李唐早期山水画中动人心魄的激昂气氛,山居渔隐宁静幽雅的氛围点明了此画的主题。
梁楷的《柳溪卧笛图》中,一孤舟横于江畔枯柳之下,此时天色晦暗,风雨欲来,一位隐士模样的文人正横卧于舟中吹笛。梁楷是禅宗僧人,性格洒脱自如,曾拒绝皇帝亲赐的金带飘然而去。南宋有一批隐士文人他们通常对事态持冷眼旁观的态度,现世中的春风得意或失意彷徨于他们不过是蚕绩蟹匡、毫不相干,不及于风月中垂钓,于烟波中横笛。
三、“寒江钓雪”君子洁傲不屈的象征
“雪渔”题材还能够表现出“寒江独钓”的主题。这一主题一改本应闲适潇洒的独钓形象,而是增添了极其荒寒孤寂的意境。自柳宗元《江雪》开独钓与雪景意象结合的先例后,在宋代和元代的山水画作品中大量出现漫天暮雪的空阔江面上孤独垂钓的渔父形象。《江雪》应该算是柳宗元情感上的自叙,前两句描写背景时,诗人选择用“绝”和“灭”这样情感极重的词语来表现当时贬谪生活的不见生机和心绪上的失意苦闷。此情此景下,诗人用“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来表达自己永不言弃、洁傲不屈的精神。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是《江雪》诗意的写照,此图江天皆为阴沉的色调所笼罩,唯江岸和远山一片雪白。岸边的芦苇和树干被积雪所覆盖,树下一渔父坐在草棚之中,等待着鱼儿的上钩。头戴铺头的渔父蜷起身子更衬托出寒冷的天气。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寒江钓艇图》,此图描绘了寒林郊野之景。远处峡谷间飞瀑高悬,山下江中一渔父头戴斗笠,坐在船中垂钓。渔父手执钓竿,但目光却并未盯着钓绳,而是看向无名的远方。草棚和渔父身上的积雪暗示出其已于此垂钓多时。
四、“钓鱼之意不在鱼”禅宗思想的影响
闲逸放达的禅宗思想深深影响了渔父题材的山水画作品。禅宗认为一切的宗教仪式皆毫无意义,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只要心中有佛,喝水担柴皆能悟道,而渔父悠闲安静的生活状态与禅家潇洒超脱的人生哲理最为切合。唐宋时期的诗人也常借渔父来表达禅理,比如唐代高僧德诚,为人疎野率性,常泛舟于秀州华亭附近,人称船子和尚。他最著名的《拨棹歌》中的一首:“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描写了渔父夜月独钓的场景,垂纶入水激起的波动反衬出周围气氛的万籁俱寂。如此清寒的湖水无鱼吞饵自在情理,然而钓者空手而归也不觉遗憾,因为满船的明月才是诗人真正的审美所求。由“鱼”到“明月”是从“欲”到“无欲”的顿悟过程,垂钓如参禅,“满船空载月明归”正表现了垂钓的禅意。
法常的《渔村夕照图》是一幅充满禅意的渔隐作品,画面以简率大胆的笔墨表现了一个夕照下如诗如梦般的小渔村。画面水泊房舍若隐若现,已无具体的皴法,只是大笔涂抹,简率勾勒,虽为渔人捕鱼之题材,却无人间烟火之气息。日暮时分的渔村显得格外安祥远逸,渔父们也在劳作中享受着“禅意之乐”。此画展现了一个净心寂照的世界,蕴涵着空灵淡远、虚无缥缈的禅机。 
近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传统经典的同时,创作了多幅渔父题材山水画作品,重新营构了山水画渔父题材在现代社会的新视觉观念。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我的渔父题材山水画作品着力表现远离尘俗的渔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之美,想要挖掘的是如何利用当代审美思维来重新表现这一题材,如何将渔父引入到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来。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渔父和民居、古镇、竹筏、老树等自然元素生动活泼地融合在一起,更直接、更真实地将其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
尤为重要的是,在作品主题的表达上,我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沿袭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绘画表现符号和新的形式语言,着重刻画现代生活中的渔夫形象,表达人类内心深处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需求。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