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晓春

1964 生于江苏无锡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9 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主要联展
2015 世代转换的中国创造,奥胡斯美术馆,丹麦
2014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 密歇根布罗德美术馆,美国
2013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2012 见所未见,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
2012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首届乌克兰基辅当代艺术双年展
2011 全球当代:1989年以来的艺术世界,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中心,德国
2008 消耗,釜山双年展
2007 中国—面对现实,维也纳路德维希现代艺术馆;中国美术馆
2007 中国制造,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馆;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2006 新都市现实,鹿特丹博曼斯美术馆
2005 麻将—希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展,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德国汉堡美术馆;奥地利萨尔茨堡现代美术馆
2004 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影像,2004-2006,纽约国际摄影艺术中心和亚洲协会;芝加哥斯马特博物馆和当代美术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柏林世界文化宫
2002 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
2002 第二届首尔媒体艺术双年展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坐天观井
· 虚拟最后审判
· 无中生有
· 自述
· 算法绘画
· 灰飞烟灭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变形记>>
    从2008年开始,我一直对三维软件中改变物体形态的功能感兴趣,因为这种改变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在改变形态的同时,永远保持着原形的准确关联,不管变形到什么程度,它看上去就像原来的模型。我感兴趣的变形方式有这样几种:

    一是“晶格状变形”。我喜欢把模型变成晶格状以后再稍微简化一下,这样,晶格会显得稍微凌乱一些,不那么规则。看一个模型的晶格状还不那么让人晕,几个人物模型叠加在一起,就相当复杂,很难不让人晕了。因为我们平常不是用这种方式观察物体的,这是一种类似于立体构成的观察方式,所以我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才能看出它在三维立体空间里的形状来。这种吸引我的注意力、让我通过这种结构线不断还原物体的观察方式,既然能吸引我,那我想也一定能吸引其他观众,所以我决定用它来做动画,来画画。

    第二个吸引我的是“通道”。因为这种通道一开始是为了便于区分各个模型而赋予每个模型不同的颜色,而这些五颜六色的物体集结在一起,本身就很有意思,五彩斑斓,很抽象,但又很具体,具有野兽派的味道,一如马蒂斯的剪纸,但又复杂得多得多。而这种复杂性并不能吓退我,我可以用矢量线把这些颜色一个个分开。当用刻字机把这些矢量线刻在不干胶上,再转移到画布上时,我甚至可以有条不紊地把这些颜色一块一块平涂出来。用它们做动画则是一片五彩斑斓。

    第三个感兴趣的是“晶格点变形产生的菱形叠加效果”。它可以变得非常怪异,像基因突变。在《变形记-晚餐》里面,一架喷着未知气体的飞机飞过餐桌,食物变形,接着人物也变形。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我已经不知道到底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了。

    由此,本来是软件的变形功能渐渐变成了某种艺术语言,这更重要,也是我更感兴趣的地方。
 
 
2011年7月26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