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兴

1948 生于陕西三原
1968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现居西安,高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部书画家协会会长,秦风画院院长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从远古跨向前卫——杜志兴先生《
· 沈敬东先生评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从远古跨向前卫——杜志兴先生《实验水墨》印象>>

吴俊发


    我于绘画是个外行,因几位朋友或是画家,或是书法家。为了和他们交往起来不至于无话可说,并想在力能从心时提起笔向大家介绍他们的艺术特色。因而对美术书法也就比较留心。近年居京,略有闲暇,专门去琉璃厂、798艺术区参观。有点感悟,随时写下。


    当代中西方绘画虽然是相对独立,各有传承,各具特色,但独立并非对立也经历长期的碰撞、渗透和交融的过程。老一辈艺术大师如徐悲鸿等学习过西方的绘画技艺,他们的国画艺术因吸收了西方的绘画技艺而得到发展和创新。现在众多的中国画家也受到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形成种类不同的当代绘画艺术。有的将中国的传统美学和西方的前卫理念结合起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术。据当代美术评论家沈语冰先生说,这在意大利人阿奇莱•博尼托•奥利瓦眼里,被称作“中国抽象艺术”。“中国抽象艺术”在国内画坛日益显现,不久前,我去北京798艺术区参观,对这种艺术有了粗浅的印象。后来又在艺术国际网站上看了许多作品,知道这种中国抽象艺术渐成气候。中国某些艺术家游走于中西方艺术的边缘地带,力求自成一家,其中不乏甚有可观者,西安画家杜志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杜志兴先生是一位国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于水粉画和国画兼长,行书和篆书都写得很好。杜志兴先生曾给我画过山水、老虎、松鹤、梅花,都是传统的国画,功夫深厚,意境了然。和现在我观赏的《实验水墨》风格迥然不同。杜志兴先生虽是位老画家,但思想前卫。他面对当代中国美术界涌动的美术流派,认真思考。他虚怀若谷,正视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当代美术领域的影响。2008年,他千里迢迢,专程从西安到北京798艺术区进行考察。此后,他着手“实验”,想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抽象艺术。不久前,我看到他的国画《实验水墨》,果然画风大变。国画《实验水墨》,共十二幅,运用地道的国画材料工具即传统的文房四宝作画,每幅画都有点像原始壁画,他通过中锋用笔,画出种种变幻莫测的图案符号。他巧妙地把篆书文字引入画中,笔下的图画似文字亦似人物,有的真让人猜不透。这种作品应该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抽象艺术”吧。有一幅画,上面似乎画的是人体腹部和臀部,腹左面是金黄色的圆形,圆 形内是三条腿的鸟,按神话传说,这应该代表太阳。臀右面是一弯月亮。人体内画着许多下行的鱼,有一个字符是篆书“王”字。这个字涂有金黄的底色。看着这幅画,我猛然想到,这不就是人类几千年历史的生动写照吗。日月仍在,社会发展,“人生代代无穷已,改朝换代战未休”。可能就是写的历史漂移吧。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我特意打电话去问作者,作者说,这是只我当时的一种情绪流露,本无所谓意思,你理解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我想,不管你本来是什么意思,反正我理解是这种意思。只要没有把“这点意思弄得不成意思”就行了。我发现,在杜志兴先生的多幅《实验水墨》中,这个篆书“王”字多次出现。这可能是解读他对历史社会感受的一把钥匙吧。例如在一幅画中,几人奇形怪状,毕恭毕敬投向一个篆字写的“王”。一幅画中,一人由篆书的“王”字组成,一张大开的嘴成了头部。鲜红嘴唇中火炎金黄。旁边一个巨鼎,三根钢钎。还有一幅画是巨网笼罩,一群尖脑怪,似人似兽,从四面八方,向网中心红色坐像飞去。再有一幅画,完全用许多篆字组成,或相随行走,或相背而立。或持矛进攻,或持盾抵抗。各种各样,充斥画面。其余几幅,或巨针刺入空脑人,或元宝绕行红太阳,或臭虫包围“王”字脸。或三人成众,鸟喙鼠头,犬坐蛙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色彩艳丽,笔画简易。一竖下伸,即为躯干,两撇两横,即成四肢。文字和几何图案拼接,归真返朴,令人感叹。含义耐人思索,理解因人而异。杜志兴先生过去的国画作品,不但形似而且传神。现在的画我以为是不在形似,而在传神。因为这些已抽象得离形甚远,或者“不似”多于“似”了。仔细想来,在“似”和“不似”之间寻找抽象艺术,这并非全是西方思潮。在中国美学传统理论也能找到依据。


    当代绘画流派众多,无论所信奉的艺术理论形形色色,未必如齐白白石画论“一语中的”:“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当然首先要求“似”。我想,这应该是画家的基本功。这样才能达到形象、生动。中国或外国的传统写实的绘画都以相似见长。他们中间的优秀作品是在相似中传神。如意大利画家达芬齐的《蒙娜丽莎》、如中国宋代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但相似不等于相等,相似莫过于照相,然而照片也不需要和真人大小完全一样,给同一人照相也因光线、角度或照相机的像素而出现差别。所以即使画家在追求相似的时候已和实际有一定的差别。相似未必是好画,好画不是照相的翻版。相似之笔未必传神,传神之笔可能在不似之处。就拿传统的国画来说,也要追求某种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主观心情的外化。所以画家笔下之山水,其实构图方位往往和实际有一定差别。和实际山水相比,已在“似与不似之间”。我观明末八大山人所画之鸟,那表示眼瞳的黑点总是点在眼眶之外,显得眼球极为凸出。我想,那鸟儿实际定然不会如此。这就是一种夸长。这种“不似”,服从于作者有意营造的萧条的意境,可能是画家心中亡国之痛的发泄吧。


    现在杜志兴先生的《实验水墨》已经进入到“于不似处求似”了。他的画风已经和当代的美术变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已经属于前卫的“中国抽象艺术”了。


我在北京798艺术区看了当代中西方的绘画展览。我将许多前卫的艺术和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进行比对,觉得所谓前卫的艺术,其作品内容手法尽管不同,于所画对象往往夸大、变形、省略、甚至扭曲,但无论如何,总是在本质的某一点,和所画对象有相似之处。这些画家在其动笔之时,已经有了角色转换,或针砭时弊,或揭示本质,或突出重点,或保留精华。他们用的不是照相机,而是X光机,或CT机。照相机可以拍下人的丰富生活,方便人们观赏,X光机可以找出人的病灶所在,便于医生诊治。前卫画家的抽象艺术也是如此。虽在画“牛”,但已目无全牛,也许醉翁之意本不在“牛”,在于回忆历史,评论现实。因此画起画来,不求表象,务见本质。“于不似处求似”。我们观画,一定要了解画家的作画意图,要知其“所以然”。当然也有的画家,一时兴起,本无所谓匡时救世之深刻含义。他的把想象空间留给观者,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画家未必然,观者相当然”。观者可以再创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杜志兴先生的《实验水墨》就是如此。这十二幅画,只有用心观察,总有收获。当然观画的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对当然国内外的美术潮流有所了解。要不然,囿于美术写实的传统,面对突如其来的当代美术作品,或者大惊失色,或者莫名其妙。我要不是听了杜志兴先生的建议,先行到北京798艺术区参观学习,并登陆《艺术国际》网站拜读各路画家名作,洗了脑筋,开了眼界,那么,见了这十二幅《实验水墨》,虽不至于大惊小怪,也会“如堕五里雾中”。既然是实验,必然有深索的过程,往往要摸着石头过河。“丹青不知老将至”,我衷心希望杜志兴先生满怀年轻的心,手把红旗,弄潮于飞速前进的艺术之舟。


  
 参考资料:
         沈语冰先生《笔触的价值:罗杰•弗莱论线条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