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贻华

1974 出生于湖南邵阳

1999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9 结业于“第24届中国岩彩画高研班”
2010 结业于“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创作班” 
现居长沙,湖南省美协会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主任
 
主要个展
2018 花心羽意--姜贻华工笔花鸟画展,艺术高地美术馆,长沙,中国
 
主要联展
2018 陈西川师生联展,李自健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8“水墨融情海丝梦”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福清市文化艺术中心,福建,中国
2018 变量——湖南省第二届青年工笔画家提名展,美仑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7 中国工笔画省际联盟第三届优秀作品巡展,辽河美术馆,辽宁,中国
2017 气象----两湖工笔画联展湖南展,美仑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7 象为心印-心源,莫高翔工笔花鸟画研究工作室15年教学成果精品展,后湖国际艺术区高地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7 水墨至简•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东方诗书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6 气•象--两湖工笔画联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6 见微知著----湖南省首届小幅工笔画展暨中国工笔画省际联盟小幅工笔画邀请展,后湖国际艺术区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艺未楚风——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年度展,艺术高地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首届中国工笔画省际联盟优秀作品提名巡展,四川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5 走上边界——青年水墨十人展,月湖当时代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湖南省第三届花鸟画展,湖南省书画院,长沙,中国 
2014 中国当代优秀工笔花鸟画家作品展,诚丰美术馆,珠海,中国 
2014 第三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文轩美术馆,四川,中国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湖南展区----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湖南省展览馆,长沙,中国
2013 首届湖南省青年工笔画家提名展,学府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3 中国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开园仪式暨名家原创画作推介会,后湖,长沙,中国
2012 象为心印-刘兴建,姜贻华,葛旭东,黄道勇四人工笔画展,湖南省画院,长沙,中国
2012 湖南省第四届青年美术画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2 象为心印-莫高翔师生作品联展,深圳市博物馆,深圳,中国
2011 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0 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0 首届湖南省工笔画探索展,齐白石纪念馆,湘潭,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湖南展区优秀作品展,湖南省展览馆,长沙,中国
2009 海峡两岸岩彩•胶彩绘画巡回展,厦门市美术馆,厦门,中国
2008 花映金辉•湖南省第二届花鸟画作品展,铜奖,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图像的美与力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图像的美与力>>
    本雅明在若干年前的论断今天仍旧有效: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现代生活的基本特征就是视觉能力压倒听觉能力,成为感知的主导方式。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随着网络铺天盖地的传播,图像越来越以一种近乎暴力的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空间。图像取代了现实,导致图像本身成为一个新的现实。一方面,图像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强调和突出。中国文化中有“左图右史”的传统,但今天图解经典的出版物处处可见,阿莱斯・艾尔雅维茨的表述代表了大多数普通读者的心理:“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

    不过,图像的重要性加强的表现,不仅仅是“左图右史”关系的比重倾斜,而且还带有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较量,——“有图有真相”的流行,意味着图像有取代现实之势。另一方面,视觉观看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例如,观赏电影时更倾向于看而非听来获取信息,眼睛与手机屏幕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等等。我们先是将今天的生活变成了图像时代,然后又沉迷于图像时代的生活。

    艺术家无法改变这一现实,而必须要面对这一问题:即图像时代如何画画?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材料或者手段来创作,而在于艺术家要表达什么内容。对于表达内容的迷茫,也并非是因为可用的题材不够,而是由于所能够选择的题材过于丰富。艺术家可以轻易获取人类文明史上积累了数千年的造型元素,同时,也可以借用眼前不断变化的信息文明所产生的海量图像。因为选择太多,所以反而无从下手。时代患有焦虑症,艺术家已经置身其中。

    姜贻华应该也曾一度面临这个问题。他早年迷恋于各种绘画材料的实验,在题材上也一度变化不定。这些状态集中反映在他于2012年与三位友人的一次联展上。之后,他让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场合沉寂了好几年。只是偶尔在一些群展上惊鸿一瞥,但随即又拂衣而去,深藏功与名。朋友们依旧看到他在喝酒应酬,听他对各类问题侃侃而谈,却很少了解他最近的创作全貌。为了在画画上有一个更好的提升,他不断地奔波于北京和长沙两地,甚至在壮年时期辞去了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其中需要承受多少现实的压力,以及来自他人的道德评判,只有他自己以及支持他的家人清楚。

    坚持并不与胜利产生必然联系,有很多的坚持最终变成了他人闲谈中的哂然一笑。从艺术史上来看,大多数艺术家并非对于与自己相关的名利毫不在意。我们需要承认,艺术家首先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人,而非脱离人间烟火的神。所以,要谨慎地对他们使用“坚守”这个词语。舆论通常认为,只要坚守贫寒,坚守孤独,坚守清高,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从事情的结果来看,某类人的坚守确实获得了现实中的成功或者事业上的成就。但是在这之前,没有谁能够坚定地预言他们必将如此。

    因此,姜贻华通过投入六年时间的精力、财力和智力,专门来从事艺术创作,是一件比较冒险的事情。所幸的是,他从长沙城南的染格中,拿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在风格上已经趋于稳定,显然他开始触摸到了最能表达自己内心的题材与语言。他明白自己要什么,而且在接近这个目标。

    其中,以鸟为主体、壁画元素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最有特色。这类作品色调纯净简洁。传统文人画鄙视对于色彩的过分追求,一味地沉迷于水墨营造的黑白灰世界。苏东坡关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概括,可视为这一观念的代表。不过,平心而论,金碧辉煌并不一定就俗气,而水墨氤氲未必就一定高雅。诚然,姜贻华在色彩的处理上偏向于清淡,所有色彩的纯度都被降到最低。但是,色彩不过是表象之一,决定画面格调的是所有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艺术语言。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物象之间的对比趋于消失,差异逐渐隐遁,呈现的是如同被一片月光笼罩的宁静孤寂之夜,欲言又止,悠远辽阔,体现了他在向着古典人文追求的境界迈进。

    隐约呈现的传统壁画虽然进行了虚化处理,但依旧可以看到仕女衣冠或者佛国气象。在一派荒凉萧瑟之中,可以感觉到一股带着历史余温的大唐之风缓缓吹过。而《梦里关山几春秋》或者《最时有味,独爱孤云》之类的画题,不故作高深,不流于浅薄,与画面内容有机结合,体现出他对于传统意境的痴迷,也展现了他对于“我手写我心”的熟练掌握。

    画面中鸟是主体意象,种类不多,主要是鹭鸶和斑鸠等少数几种,数量也不过一到两只。它们或者栖息,或者飞翔,在一层浅灰色营造的气氛之中予人一种苍茫之感。鹭鸶有着雪白的羽毛,颀长瘦劲的双腿更凸显出它的清雅高洁。繁殖期间,它的头顶及胸背处生出的丝状的长羽在春夏之际的山间田野随风起舞,有一种飘逸之美。“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鸶以其美丽之姿入画入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留下了独特的身影。

    相比较而言,斑鸠颈细尾长,羽毛为灰色或者褐色,缺乏光泽,很难说得上美丽。不过,它独特的习性使得中国人很早就将其视为吉祥之鸟。据说,它吞食时不会噎着,所以经常被送给老人,希望他们吃饭顺利,从而颐养天年。《周礼》即有“献鸠以养国老”之语。汉代时,君王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以王杖,上端便饰有鸠鸟。

    鹭鸶和斑鸠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各不相同,且其一以外形取胜,其一以品质得宠,但姜贻华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系列作品,无意中强调了内外兼顾的传统文化观念。

    这些作品的构图则基本上采取横卷的形式,或者“横卷”这一表述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传统绘画中的横卷,在观看时带有某种仪式性。它平时收起,于适当的场合才在桌面上缓缓打开,很难做到一览无余。观者随着画面内容的不断变化,也在情绪上产生高低起伏。横卷的形式,必然有横卷的内容来适应。

    而姜贻华虽然借鉴了这一传统的构图形式,却“横而不卷”,对画面的内容却进行了简化。因为现代展厅中包括横卷在内的所有绘画的展出方式,都是直接作完全一次性的呈现,观众已经无法体验到缓缓打开横卷时所带来的神秘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一处理方式无疑都是合理的。在空阔的展厅中,一览无余取代了传统的曲径通幽,很容易让人将视觉中心集中到画面主体——鸟的身上。

    对于观众而言,横向的构图也决定了画面中鸟的活动空间只有左右方向,而无上下,更无前后纵深。换而言之,鸟只能朝一个方向飞翔。如果进一步解读,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看似自由,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是被迫的,如同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样。

    但是,批判不是出于憎恶,而是因为热爱。所以,更多的普通人看到这些作品,所感受到的主要印象也许是:这是一幅比较长的画,上面有一只鸟,这只鸟画得细腻生动,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片广阔天地之中。所以,这些作品仍旧具有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感。

    姜贻华的作品在图像时代增添了一个不那么起眼的注脚,尽管低调隐晦,却坚定倔强地立在那里。它们也许具有思想的力量,但只对于少数观众有效。这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好反映。
 
吴灿
2018年5月13日,岳麓山下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