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涛

1976  生于重庆
2000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居成都、绵阳

主要个展
2017 康海涛,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4 构设之架——康海涛近作展,力利记艺术空间,北京
2013 向前进——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2 隐秘之火——康海涛个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2 康海涛个展,半岛维画廊,香港
2009 向内,凝视——康海涛个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01 向内——个人画展,绵阳
主要联展
2020 2020夏季群展,偏锋画廊,北京
2020 无言之诗——全球艺术实践中身体和语言的多样化阐释,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9 历史的凝视:再访中国当代艺术,木星美术馆,深圳
2019 抽象群展第十二回,偏锋画廊,北京
2019 投石卜路——关于若干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答案的本质,要空间&126创意园,绵阳
2019 见证与表达——北京画廊协会优秀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9 观念·心性,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2019 藏锋敛锐——具象绘画群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8 群贤·白露文会——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华中农业大学艺术馆,武汉
2018 另一个阿莱夫——中德当代艺术对话展,德·美术馆,厦门
2018 抽象群展第十一回——抽象,一种绘画修辞 中德艺术比较研究,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7 后素,溥画廊,北京
2017 十年,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6 北京798印象,意大利国家地理博物馆,罗马
2016 诗性的共同体,厦门港务局,厦门
2016 年轻的记忆,插曲画廊,巴黎
2016 诗性的抽象绘画:2016抽象艺术第九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6 诗意地栖居,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5 向内:2015抽象艺术第八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5 景物之“间”:直觉与体验,东京画廊+BTAP,北京
2014 多重宇宙: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展,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
2014 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景叙事,成都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流中心,成都
2014 苏醒的中国直觉——第一回展,悦美术馆,北京
2014 异·常之境,力利记艺术空间,北京
2014 此时此地:2014抽象艺术第七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4 开今借古——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大展,龙美术馆,上海
2014 抽象艺术新一代,寺上美术馆,北京
2014 北京青年藏家1+1邀请展,Linart Café,北京
2013 纵横阡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馆藏展,龙美术馆,上海
2013 中国-东欧:中国当代艺术新景象,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北京
2013 时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3 万有引力——第六届成都双年展,成都
2013 心手相应——2013抽象艺术第六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3 偶遇,廊桥艺术空间,成都
2012 日常观:一种生活实践——第五届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多伦当代美术馆,上海
2012 SEE Green Future——中国企业绿色契约·对话2012,阿拉善SEE慈善拍卖,北京
2012 心相——中国抽象艺术第一回展,半岛维画廊,香港
2012 剥离-来自中国的新艺术,Germany Berlin Koppenplatz 5,柏林,德国
2011 重新定义——70后艺术中的质疑精神,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 “再现写实——架上绘画展”成都双年展2011,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
2011 江汉繁星计划 ——70后艺术家研究展,武汉美术馆,湖北
2011 城市趣味——大周末四周年庆典,今日美术馆,中国
2011 他者之维——“中国艺术家眼中的意大利”,意大利,中国
2010 发现 1 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作品展   宋庄劲草空间   北京
2010 图像经验——2010当代艺术邀请展,重庆江山美术馆,重庆
2010 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0 艺术是什么——2010年度艺术家邀请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0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2010 A+A第五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0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9 开放的视域——中国当代艺术展,捷克国家美术馆,捷克
2009 时间的能量,昌阿特画廊,北京
2008  “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08 未来天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8  “看不见的青春——中国新锐艺术家展”,
2008 WATERGATE画廊,韩国首尔
2008 A+A第三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北京/上海
2007  “自在方式”,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07  “缘自缘起”八人画展,绵阳
2007  “实人”中国当代艺术展,Southwest 得克萨斯州,美国
2007  “进”当代艺术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北京
2007   A+A第二回展,798案 艺术实验室/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
2007   四川大学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北京/成都/重庆
2007   2006“自在方式”,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07  “大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7  “出格”,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05  “缘自缘起”八人画展,绵阳
2004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展,上海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绘画”的释放——康海涛的视觉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绘画”的释放——康海涛的视觉结构>>

      当康海涛画出一批抽象性作品时,熟悉了他“夜景”的人,都会诧异:何以从那般“具象”变成这样?产生似疑问,并不奇怪。因为太多人对绘画的阅读,只是从图像入手,习惯“形象”所带来的想象。一旦画面形象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便会因为惯性而不适应,正如面对康海涛的两个“系列”。显然,康海涛意识到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于是,他给出一个浅显易懂的答案:这看似抽象的作品,是他创作“夜景”之余,信手涂抹,表达个人对绘画某种轻松状态的理解。

      情况果真如此?这抽象性作品与“夜景”毫无关联,仅是画家的闲余信笔?答案,并非如此简单。当然,有人也会质疑这一结论——画家自己都这么表述了,为什么还要把问题复杂化?毫无疑问,“质疑”合理。但问题在于,画家的表述也并非完全“真实”。一方面,因为画家直观思考的东西,有时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另一方面,画家完成画面的过程,常常不是依靠显性逻辑,而是在隐性化的潜意识中进行。故而,面对画家的作品,画家的自我解释固然重要,却绝非标准答案。当然,如此判断并非为了否定什么,而是一种揭示——让我们摆脱某种固定的“描述”,以细腻的方式重新面对画面,从而发现样的视觉经验。其实,这一过程中,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我们是否能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过程。或许,这也是艺术最大的价值所在。

      那么,面对康海涛看似无关的两个系列,我们该如何展开全新的视觉旅行?起点,当然还是画面。首先,让我们注意这批抽象性作品。就视觉表现的结果而言,它符合我们惯常认知的抽象画概念。但稍微仔细些,我们就会发现:它似乎并非简单的形式主义抽象。因为,作品没有设定某种抽象目标,而是一种绘画行为“前后叠压”的“修正”过程。诸如,这批作品多会保留“炭笔构思”的痕迹,但这种构思往往又与“视觉结果”毫无关联。也即,康海涛在创作这批作品时,最初的构图,通常会因为绘画行为的继续而发生转变。当然,“绘画过程”对“原初设想”的修改,并不新鲜。但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不会保留那些“过程性”痕迹——将与“最终结果”不符的视觉痕迹消除,抑或遮蔽,从而确保我们的“完整性”阅读。然而,康海涛显然不是这样。他有意破坏了我们的阅读预期,将整个修改痕迹保留——哪怕与最终显现的结果完全无关。于是,在不断调整、不断改变的绘画行为的记录中,康海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视觉结构,并在一次次的视觉修正中,显现出绘画行为自身的价值,而非服务于某个预设目标的工具性。

      对于“绘画行为”的自足体验,而非表达的工具,或许正是康海涛试图向我们传达的基本信息。沿着这一方向,所谓抽象作品,更像是画家迷恋“绘画行为”的自我记录。它不一定要有什么特定的图像目标,仅是为了释放“被工具化”了的“绘画”本身。并因为“释放”,重新享受绘画最为原初的体验,抑或说快乐。就此而言,这批抽象性作品,是一贯迷恋绘画自身体验的康海涛,为我们带来的开放性视觉尝试。那么,这种开放性尝试与他的“夜景”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康海涛画“夜色”,与通常的“夜景”到底有着怎样的差异。就视觉表现结果而言,他的“夜色”,将普通人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转化为陌生的视觉范式,在不确定感的体验中营造出一种冷静、厚重而舒远的精神影像。但从“夜景”到具有精神影像的“夜色”,他又是如何完成的呢?回到画面,我们会发现康海涛描绘的“夜色”,之所以有于普通“夜景”,在于他提供了带有散漫层光影的夜。这是一种特具特征的观看方式。依靠日常逻辑,夜的“图像生成”往往依靠某一聚焦光源,并因为对比而出现光的集中区。但这种图像逻辑,与我们肉眼观看的夜是不同的。在真实的观看中,光并非那么聚焦,而是相对柔和的散光。应该说,康海涛抓住并放大了这一点,从而为我们提供出样的“夜色”。然而,问题在于,画家是如何放大这种观看视角的呢?

      当这个问题被提出后,康海涛两作品的关联性就开始清晰起来。原因很简单,表达“夜色”中弥漫的散漫光层,依靠的也恰是抽象性作品中“绘画行为”的相互修正、叠压。其实,夜色在康海涛手下,之所以显现出独特的视觉气质,正是源于他独特的丙烯积色的绘画语言。就表面看,这种语言是服务于画面形象,如树木、墙体之的景观。但其细节的叠压过程,却并非“再现”性的,而是绘画语言的自身节奏。正如他描绘的树木局部,我们很难看到具体的形象表征,更多的只是一种层层积染的用色过程。这种感觉,与他抽象性作品中绘画语言的相互修订,如出一辙,都是康海涛对“绘画行为”自身体验的过程,并试图将这一过程以可感的方式显现。就此而言,康海涛的作品然呈现出两种看似相悖的倾向,但却恰恰显现了他对于“绘画行为”迷恋式体验过程,并因此而与同辈画家有所差异。从某种角度上看,也正是这种“绘画行为”在作品细节中的释放,才使得康海涛在同辈画家中显现出一种特殊感觉——他将绘画性发挥到极致,使绘画语言自身具备了某种精神体验,乃至于形而上的观念诉求。也即,与很多依靠图像说话的作品不同,康海涛是靠绘画语言自身来说话,是一种对“绘画行为”自身表意能力的释放。而这,在今天流行化的图像浪潮中,显得尤为难得,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研究。
     ----杭春晓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