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沣

1981  生于湖北武当山
2007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雕塑系 获学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展览
2012  北戴河首届钢铁雕塑艺术节  北戴河新区   河北
2012  广西当代艺术展     华润万象城         广西
2011  第二届新星星艺术节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上海
2011  笑傲江湖群展 亦安画廊 七九八艺术区 北京
2011  第六届影像北京--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 农展馆 北京
2011  “东方功夫”艺术展   药艺术馆  宋庄小堡 北京
2011  五四青年艺术节青年领袖新锐榜  驿站美术馆  北京  
2010  世界凸凹不平    亦安画廊     北京
2010  爱与罚  亦安北京  七九八艺术区    北京
2010  世界华人著名美术家经典作品展    西安
2010  第六届宋庄艺术节   东区艺术区中心  北京
2010  当代艺术名家精品展   鸟巢体育场    北京
2009  第一届燕伯格国际艺术节 燕伯格博物馆  河北
2008  夏季“开放”联展  亦安画廊    北京
2008  “广西50周年盛典” 广西博物馆    南宁
2007  黑夜里的眼睛 个人行为  广西艺术学院
2007  价值之思   行为现场  广西军区警卫连
2006  玻璃材料实验展   方舟艺廊   广西
2005  第六届体育美展   广西美术馆  广西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李子沣:一个怀疑论患者的世界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李子沣:一个怀疑论患者的世界>>

      这次见到李子沣,是在他刚装修的梨园工作室里。在处理完北戴河国际钢雕艺术展览艺术总监后期工作后,他并没有准备让自己好好闲一把,而是又马不停蹄开始布置自己的最新的装置作品,搬运、摆放、调整。在我去采访他的前一天,一行英国环保艺术的组织机构,也来他的新工作室也为他做了一次专访,鉴于之前对他的了解,当我第一次走进一个“怀疑论患者”工作室的时候,眼前的情景一不小心使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把时间还给了昨天。 
      一个成长中的影子
      和很多八零后一代一样,李子沣在道教风俗辐射和尚武精神的大环境里出生,经过黄泥车,积木、翻绳、铁环、陀螺、弹弓的欢乐童年,经过青涩的叛逆期,一直都在外边上学。父母都是生意人,真没想到自己会做上艺术这个行当;他忆起最早启发他对雕塑兴趣的是在道观里偶然看到的雷神风神石狮子等石头泥胎造像,当时被其造型的张力和可爱所吸引。高中时,一个文化成绩突出的“好学生”突然对素描产生了兴趣,迅速下降的成绩和迅速拜识的一雕塑老师,没想到都成为他人生一次与父母的期望和其他行业道别的成功推手。但英语的缘故经历几年艰苦的复读,还没考上理想中的大学,而且大学录取他的是油画专业。但他依然决定转入雕塑专业,因而在入学前的那个暑假里,他在租来的房子里做了近两个月的雕塑作品,并在开学后拿这些创造展示校方并提出申请,在真诚和执着下,校方同意了并答应他在开学第一天便能进入雕塑系学习。 
      记得二零零七年六月份做完毕业展的第三天,李子沣便背着包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北京的艺术生活。当然和其他开始北漂一族一样,生活永远是一个数落不轻的话题。他在美院教授那里做过助手,做过大学素描教师,在杂志做过编辑,接过行活,甚至还在志新桥的地下室住过不短的时间。这是当下中国艺术家生存境况的一个缩影,当我们面对艺术家的早起生活的时候,除了感叹这种边缘和职业化差异,更多的看重的无疑是这是一种艺术职业需要,要不很多导演为什么把艺术家的形象和生活安排成那样。 
      尽管家乡是在道教圣地的武当山,尽管出生于有着深厚传统的中医世家,但他似乎并没有对传统文化有着过多的眷念。用他的话说,与其披着民粹的外衣去创作,还不如直面当下,直面周遭的环境,这样更加真实和可触摸,留下的自然就留下了,没留下的不勉强,文化的断层已经使我们不在那个语境。这是他对待“是否中国制造”最直接的看法。 
      一个文化工作者
      当我问起艺术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出了八个字:艺术必将改变世界,我想这是咱们每个文化工作的使命所在,作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一份子,这八个字也是我们工作潜在的动力。

      我和任何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我从事的是艺术创作,李子沣的观念里,艺术和其它领域一样都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只不过当代艺术在中国偏居一隅,几乎不被人注意,为此他感到遗憾。他热切地关注着这个社会,表现这个世界的种种,并期盼用自己的创作来力所能及的影响到社会,他说:“艺术实际上是具有非常大的效力的,它可以塑造人的审美价值,甚至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我们看一件艺术作品,里面必然蕴涵着这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索,艺术家用他们的灵魂和心去感知外界的点滴,比我们常人注意到的要多出许多。 
      关于这个艺术、社会和边缘的问题,也是李子沣一直在涉及的,并且这样的思考已经深深的渗透进了他创作的脉络中。与很多艺术家喜欢沉湎于个人情感思绪中不同,李子沣更多的艺术灵感来源于对各种社会事件和现象的关注和理解。“我每天必须要接收到外界对我的新鲜刺激,那样的生活才会有激情,否则我会受不了”。 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原有价值观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找到个体的归属是普遍的社会学课题。社会的冲击和环境的变化给予他者的痛感,他用审慎的眼光看着周边的这一切,充满了质疑,他觉得自己从小接受的知识体系并不能为他找到解疑答惑的方式,更不能作为心灵的信仰。李子沣相信,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也是大部分人处于这个十字路口的迷茫反映。“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怀疑,当下道德标准、社会体制都在不断遭受冲击,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无法应对了,所以我们要反思,而后觉醒,并提出新的解决之道”。所以他开始了“怀疑论患者”的系列创作。“怀疑提供给你的是一种联系的,发展的,多方面的看问题的方式,想象力自然的也会在这种惯性中提升。”他认为怀疑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抑或是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 
      他就像一个孩童一样对世界万象充满了好奇,对变化更是有着超常敏锐的感知力。他不停地思考,也不断地被冲击,为了记录下这些头脑风暴,他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创作上,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激情,为了超越。
      一个怀疑论患者
      从早期的稻草材料到后来的鸡先生系列,再到现在的装置、影像的创作,怀疑精神始终是其中的主要线索,重在探讨政治化辐射与日常物象之间的关系,他关注社会发生、群体性和人性。但就深层的现象来分析,从他身上似乎有一种很强大的“自我驱策”的动力,完成一个另一个自我超越,尽管目前还没有到达“山顶”的成功,但半山腰,在路上的人似乎是最真实,最可爱的。尽管李子沣一直对雕塑情有独钟,因为它更有表现力,但到后来,连雕塑他都觉得在某些表达上有所限制,所以他也开始了装置创作之路,因为装置在材料和表现形式上可以更肆无忌惮。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比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更重要呢?在当今价格决定价值的艺术市场上,罕见有李子沣这种几乎不关注市场的类型。尽管他的雕塑作品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他不少极富生活情趣的雕塑备受欢迎,但是这显然不是他的创作出发点,“艺术家不应该为市场而艺术,但是在现行体制下他们的生存权利无法被保障,所以也能理解很多人的选择。但是艺术作品的能否成为经典、能否具备真正的收藏价值还是有待时间的考验的,并不是市场炒出来的价格所决定的。”毋庸置疑,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真诚、纯粹、精彩并且富于时代内涵的。针对他以前的变化需找,他举了一个例子说道:那学画来说,我们高考时学的东西大学要赶紧丢掉,而毕业了我们要向走的更快,必须把大学的东西丢掉,同理我们每要完成一次超越,必须先把以前的被子清空,至于那些已经渗透进杯体里面的那些东西,自然是丢不掉的,而那些抽象的“丢不掉”也就是我们这个阶段所应该得到的,其他统统可以不要,这也是我为什么提“怀疑论患者”的最初的理想,我希望他成为一种力量,让一切变的更美好的思维方式。
      聊起崇拜的人,他喜欢甘地、哈维尔 桑塔格、鲁迅这样的人物,开始似乎觉得有些突兀,然而细致聊完他的“怀疑论患者”之后,我就很自觉的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啥杯子装啥样的水,确实是这样。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这些人身上有种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推崇民主和责任。不单是因为他的作品形式多样,表现不拘一格,也是因为他研究的是处在当下环境的个体心理,而人类的深层本质是共通的,他推崇的自由和幸福更是全人类的追求目标。李子沣不是个爱沉思的人,加上他的大部分理论来源于社会学,后现代哲学和新历史主义的影响,这就注定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理性的哲学意味。

      这也是这个过程中,他对“怀疑论患者”一步步完善的一个阶段的体会。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讨论,李子沣已经慢慢对自己的艺术和人生有了更明晰的把握,“其实不管外界的如何变化,我们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是不会变的,因此,为了我们要重塑价值观,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怀有更友好的态度,为了世界以及人类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他前不久创作了一件表现中东问题的装置作品,蓝色的背景上是一幅红色色调的油画,边角上挂着几件陈旧的衣服。“蓝色表现的是中东那一块原本非常美丽的土地,红色表示血腥的战争和恐怖活动破坏了这片美丽的完整,而衣服则寓意着所谓国际对当地的援助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实质帮助的。”尽管李子沣的“怀疑论患者”似乎时时处处表现出的“不信任”以一种颠覆者的眼光挑战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但是在这表面质疑的背后,他想表达的是更深的爱,更深沉的对绿色、环保、和平和健康的希冀。
      游戏性和孩童化是他“怀疑论患者”作品体系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他强调作品要有自发性和互动,并希望在无法预计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更多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觉体验。就像在一个纸箱子里面摆放了一堆木条,里面有个弹力球,一捏就会发光。作品并不会刻意传达给观者内涵意义,但是观者在接触的过程中反而会产生其自发的思考。而在另一些绘画作品中,他像个孩子般喜欢用亮丽的颜色和线条造型,并努力尝试去体验不同的地理人文,在接触和发生中始终保持思维的好奇和开放。李子沣一直希望艺术能够真正影响并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这种亲近的意愿也体现在他的很多生活化的创作中,他善于运用身边的物象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形象,尤其是偏几何的工业现成品、食用鸡、木头、布和自然景物。另外在他的工作室内,还可以看到很多信手拈来的小件雕塑和极富意趣的小幅油画,这类作品一般具有游戏性、孩童化以及生活化的特质。最后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自己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时,他笑道:“苦闷的时候也会想想,用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吧。”
      先锋、锐气、朝气、活力。这便是现在青年艺术家李子沣。他有时喜欢和朋友们厮混喧嚣,有时又独处静思,感受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涟漪——这个从武当山下走出来的叛逆青年有时似乎又回归几分超凡脱俗的道家味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