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兴琳

1964 出生于武汉
1989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2016 巴黎国际艺术城访学交流
现居武汉,国家艺术基金委员会初评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湖北省水彩水粉画艺委会委员

主要展览
2016     懿苏•新锐——汤湖当代艺术交流展
2016     湖北省当代水彩画院第一回展,湖北美术馆
2015     玄序—湖北当代油画邀请展,武汉
2015    “时代足迹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江苏美术馆
2015     北京上苑艺术馆“陶兴琳油画作品展”,北京
2014     水彩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武汉
2014     油画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杭州
2013     天使收藏展,HIHEY艺术中心,北京
2012    “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    “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中国美协,广西
2012    “粉墨写意”中国戏曲人物画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
2012     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1    “武汉印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邀请展,武汉美术馆
2011    “对话与共振——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邀请展,广州
2011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全国油画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11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邀请展,湖北美术馆
2010    “回顾与展望——湖北水彩艺术展”邀请展,湖北美术馆
2010    “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北京
2010    上海世博“湖北长江画派美术作品中展” ,上海
2010   “风行水上——写生刘家桥水彩展”邀请展,大楚艺术机构,武汉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8   “第三届北京国际文博会《艺术中国——全国油画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07   “第八届全国水彩•水粉画作品展”,大连
2007   “2007《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7   “第二届北京国际文博会《艺术中国——全国油画展》”,清华大学美术馆,北京
2005   “千年时间画廊《时间之外》三人联展”,北京
2003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邀请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
2000   “中国首届人物水彩画大展”,中国美协,辽宁
2003   “第二届湖北省油画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2000   “中国首届人物水彩画大展”,中国美协,辽宁
1998   “湖北省水彩画双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1995   “中国长江杯水彩画大展”,武汉
1993   “香港中国水彩画大展”,香港
1992   “中国水彩画大展”,香港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新具象:怀旧与当代视觉形式——
· 我看陶兴琳的油画作品
· 现代水彩语言的诠释——观陶兴琳
· 视觉经验的客观还原-----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新具象:怀旧与当代视觉形式——陶兴林油画艺术的语言转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热潮之中,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一时间,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西方的现代艺术如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等流派的艺术观点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青年画家们模仿的偶像,中国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其后中国部分中青年艺术家们又开始追赶西方后现代艺术,综合材料、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及影像艺术成为新的时髦。这一切都打破了中国50年代至70年代三十年间奉行的现实主义艺术单一局面,中国的视觉艺术开始向多元化形式方向发展。到新世纪初,艺术家们开始反思,模仿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似乎不应是最终目标,创造中国自己的当代视觉艺术新的形式才是中国艺术家们努力的方向。

    陶兴琳就是在80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油画家,他于198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为江汉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90年代他的水彩画曾在香港、杭州、辽宁、武汉等地多次参加中国水彩画大展并获奖。2000年以来,他将创作重点转到油画方面,他的油画作品曾在北京清华大学参加《艺术中国——全国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今日中国美术大展》等,在武汉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并获最佳学术奖,他的油画作品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引起画坛的注意,获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近几年,陶兴琳创作布面油画《娘子军之歌》系列作品,及《青春之歌》、《英雄》系列作品,开始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风格形式。陶兴琳并没有热衷于抽象艺术、变形与扭曲之表现主义等等,而是选择具象形式。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中国艺术最重要的创作方法,它已形成一种新的传统,而由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出的“样榜戏”,诸如现代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也成为红色经典,给中国民众打下深刻的印记。同时,强调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要遵循的创作原则。陶兴琳从当代艺术的思维角度,重新审视“红色经典”和“英雄主题”的表现,唤起人们关于“文革”时代的历史记忆,继接中国当代的艺术主题和视觉形象,使之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同时又希望在对“红色经典”与“英雄主题”的表现中,创立不同于以前现实主义之新的视觉形式,在怀旧中创新,在涅槃中新生。陶兴林在这两方面的探索与试验,均获得了成功,他的油画作品,从一个方面实现了现实主义油画语言的新的转换,并创立了当代新具象视觉艺术图式。

    陶兴琳2007年至2008年创作的《娘子军之歌》系列,其形象来源于“文革”中的样榜戏,现代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该剧无论从政治主题还是从表现形式来看,应该说都是较成功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中出

    现的优秀剧目,“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成为回荡在剧院及回荡在中国民从心头的悲壮旋律。陶兴林的《娘子军之歌》选取娘子军右手高举大刀,左手紧握拳头,用穿着芭蕾舞鞋的右脚尖着地,高抬左腿,头戴军帽,身穿短装军衣这一最典型的舞台娘子军形象,娘子军高昂着头,跨步向前,大刀、手臂和腿构成直线,显示出力度与斗志,在这组系列形象中,或者是单一形象,或者是多个形象整齐地横排,或者是竖排向后,基本姿势相同强化了其造型特点。背景采用单一灰色凸现娘子军形象的高大。陶兴林在色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整体色彩单纯,对比鲜明,具有现代形式构成之感,他特别还用光束在大刀和人物身上穿过,增加形象之舞台光感效果,同时又活跃了画面色彩构成。《娘子军之歌》系列,将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舞台形象转换成当代油画形象,重塑了人们的视觉记忆,使红色经典获得新的当代视觉形式,这可以说是当前油画新具象创作中的可喜收获。

    陶兴琳的《青春之歌》系列,塑造了多个青年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文革”中的女红卫兵,身着军装,佩带红卫兵袖章,腰束皮带,是“文革”中典型的女红卫兵青年装束,她们表情严肃,眼神中传达出来的既有坚定的信念,又似乎流露出迷茫。这些形象让我们联想到“文革”中一代青年的追求,神采与扭曲,唤起人们对“文革”的历史记忆与反思。《英雄》组画,用雕塑般的造型,塑造了胸佩红花的红卫兵形象,他们整齐划一,拉宽了形象造型略带灰谐感,人物变得壮实有力,色彩的几何分割增添了作品的当代感。这一英雄主题在陶兴琳笔下获得新的视觉形式。2008年陶兴琳又创作了《中国功夫》系列,其中女性功夫形象,凌空跨越,辟一字形飞速向前,展示空中运动的瞬间,男性功夫形象握拳跃起,似乎展示中国武术的空中表演。速度、飞腾、跳跃、力量与运动成为这组作品表现的主题。时间、运动和速度在20世纪初曾是意大利未来主义表现的对象,未来主义艺术家是采用立体主义和几何构成的方式加以表现。陶兴琳则仍采用具象的方式,借用“中国功夫”题材,探索形象在空中的运动的时间过程,当然这些试验还是初步的,相信陶兴林会进一步推进他的这一表现内容与方式。

    总之,陶兴林十多年的油画创作,在新具象油画形式的探索,在用油画形式表现舞台形象方面,以及将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主题和形象转换成当代视觉语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将历史记忆与当代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新具象油画创作中,独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7月2日于清华园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