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奋英

1975  生于湖南
1998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7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与研究,获硕士学位
现居长沙,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人物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墨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展览
2017  潇湘馨墨临淮上——湖南女画家中国画作品展,淮安市美术馆,江苏,中国
2017  追梦星城——新长沙新征程新作展,荣宝斋,长沙,中国
2016  精神视觉——2016青年美术家五•四提名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6  中国梦•潇湘情——湖南省女画家协会探源母亲河采风写生作品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6  2016潇湘魂•经典记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作品展,湖南省展览馆,长沙,中国
2016  墨动潇湘——2016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年度作品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水墨潇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当代水墨画学术邀请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美丽中国•美丽孟加拉——中孟青年美术家国际交流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四月亦是春——湖南省女画家协会水墨人物邀请展,湖南省藏福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艺耕秋华•全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邀请展,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长沙,中国
2014  青春追梦——湖南省青年美术家采风创作展览,湖南省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4  律动2014•湖南省女画家协会作品展览,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优秀作品展,湖南省展览馆,长沙,中国
2014  一代伟人•世纪之光——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型书画展, 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3  呼唤2013•湖南省女画家协会作品展,齐白石纪念馆,湘潭,中国
2013  2013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敦煌,中国
2013  牵手丹青——湖南•香港•澳门三地青年美术家创作巡展铜奖,长沙•香港 •澳门•深圳,中国
2012  蜕变的力量——湖南省中国画学会优秀艺术家提名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2  湖南省第四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2  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美术作品展览 ,湖南省展览馆,长沙,中国
2011  首届两岸当代百名女画家精品邀请展,台北发展研究院,台湾,中国
2010  首届湖南工笔画探索展三等奖,齐白石纪念馆,湘潭,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优秀作品展铜奖,湖南省展览馆,长沙,中国
2008  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作品展,湖南省展览馆,长沙,中国
2006  湖南省工笔画新作展佳作奖,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长沙,中国
2005  第七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板桥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兴化市书画院,江苏,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自然生长——王奋英伊人伊画
· 说画莲——品王奋英水墨写意画《
· 菡萏凝香半绿藏,茎弧瑶举映朝阳
· 大气绮丽的 “小清新” 图式—
· 笔触之美——品读王奋英写意人物
· “水痕描”中的现代青春写意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菡萏凝香半绿藏,茎弧瑶举映朝阳---品王奋英水墨写意画荷系列>>

湖南师范大学 欧阳晓川副教授
【内容摘要】
在中国水墨画的艺术世界,人们常看到画家以荷为描绘对象,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状物言志之情。而真正展现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却需要相当的功底和能力。画家王奋英运用原创的水痕描水墨艺术语言对荷题材的笔耕不缀,作品呈现出水墨清荷物我合一的独特视觉艺术审美。
【关键词】写意画  审美情感 绘画语言

已是初夏,偶于荷塘经过,波光粼粼的水面,除几只水鸟间或从荷叶间掠过,如一面镜子,泛着青色的光。
记得早年偶识画家奋英,谈起她的水墨写意《清荷系列》创作时,她那对荷关注与心怡的神态依然历历在目,仿如昨日。王奋英是一位勤奋的女画家,灵秀、娟美而又聪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独有的品质。她喜漫步于荷花湖畔,赏荷、画荷,常沉醉于无人之境。
以《荷》为题,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情有独钟。在画家王奋英的书斋里,观赏 《清荷》画作, 确是一种闲适品雅。你尽可以把自己由春雨唤醒的头脑,放在初夏的日子里,去呼吸风的清新,将心放飞在暖阳的天地间,感受荷塘的清雅韵致。诗经《陈风•泽陂》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的记载,大概是最早关于荷的诗句。唐代李商隐的《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更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从画家王奋英的 《红荷系列之二》这幅作品来看,画面布局干净、简洁,荷花的张扬与荷叶的虚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笔磊落大方,顿挫有致,而又沉稳纯实,墨色层次丰富。荷叶用大块的淡墨渲染,营造画面一种典雅的意象,可谓恰到好处。既有水墨渲淡的诗韵,又反衬了湖水的灵秀,两两相处可谓相得益彰。沉稳的红荷,在具象性上代表了美的张力,有着无限生机的情怀,诗意焕发。众所周知,唐代王维是伟大的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他所创水墨渲淡法,笔墨清新,格调高雅,达到了一种诗意的境界。引《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有关《宣和画谱》中的文字提到:“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丹青。时时诗篇中已有画意。由是如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故‘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而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画之合历古佐证,更有王世襄认为:“摩诘之画迹,流传后世,由众而罕,由罕而无 。”我觉能学者皆如眼前之画作。
如前文,我们谈及了诗画融合的相关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画一个由来以久,始终为我们学界所共同探讨的课题。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们喜将美的事物,加之美的对象融合起来,赋寓一种相对的情怀。从美学思维观念上来说,欲将这种情怀与诗意相合,源起于中国画“院体”画派及“宫廷”画派,当时居于绝对地位的影响,关于学术上这一点讨论,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有所论述。其言“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的古代诗歌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怎样做到既含蓄又准确地掌握,即恰到好处地达到这一点,便成了中心课题,为历代画师们所不断追求、揣摩。对于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画在构思构图中的自觉要求。例如:“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没有行人,画面可能产生某种荒凉感,‘非无舟人,只无行人’才能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幅闲散、缓慢、宁静、安逸、恰称诗意的抒情气氛和牧歌画面。”
在艺术创作上,我们主张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张力来传达心中的世界。这方面,历代中国画家往往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揣摩的方式。自然与物象,用笔与墨韵,张扬与纳藏,情境与具象,师承与传承,门派与创新都是画家们要考虑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都想用最好的表达方式,达到最佳的审美意境,这几乎成了所有艺术家共同的追求。
《荷塘清韵》与《晨曦清荷》两幅水墨作品,是画家王奋英运用独有的女性情感,来观照与表现内在世界的得力之作,作品细腻丰满、沉默不屈、虽然从画面的总体意境上看有些淡淡的悠远,却又有着高洁的华美和情怀。二幅作品表现在画面异常安静,这种完全沉浸的静谧衬托出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营造了一幅极有意境的完整画面。莲花不屈的精神与静谧中的华美,在二幅作品中表现得异常强烈。细细揣摩,被压弯的茎弧托着翠绿的荷叶伸向画外,表达一种高远的精神,有的被沉重的荷叶压得弯曲下来,然而在它却在将要没于清水之前,仍不忘记陪衬刚刚新生的白莲,这也许就是画者表达荷的不屈与娇美,是在自然世界经历风雨而造就。那不屈的茎杆仍向天空托起素雅不俗的高贵,不正是一种美的张显吗?这时候,你真的叹服这种神奇的力量,神奇的自然造就了天赐之物。
而《晨曦清荷》却是另一番景象,尤其在荷叶的处理上,画家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点染基础上,自创了一种新的技法语言“水痕描”,这种特殊的技法,在绘画上更加趋向灵活与多变。它既有传统理论上深厚的表现层次,又不拘束于传统的运用。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对于传统绘画方法的掌握与理解,并探索实践得来的感悟去努力实现水墨苍润华滋之美。中国花鸟画的表现方法,多借助于书法的用笔。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自然。”而这种自然心法,与画家原创的 “水痕描”异曲同工。当看到这种技法语言在花鸟画上的运用,不免又想起唐代褚遂良《论书》中这样写道:“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又说:“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可见“水痕描”在力与美,柔与刚的有机结合上,追求一种很高的境界。画家王奋英在这独创技法的探索实验过程中,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新的笔墨形式美和表现美。由于在这种技法上的突破和创作过程中的运用自如,从另外一种视野的角度上来看,它把画面上对象的原始特征和原野上的自然风光,揉和在了一起。墨彩的斑驳和它原本扑朔迷离的节奏变化与层次的发挥,大大地把花鸟画的表现语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的画面缩短了画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感受到自然中的美原本就是生活中的样子,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让欣赏者认识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神韵与朴实,如果这样写实性与表现性的相得益彰给人以灵性与生动的衍生,这是画家在表现力的趋使下完成的一幅完美的杰作。就画作本身而言,色彩的运用也别有生机,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在设色上,粉质颜料与墨色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搭配尤其合理,不浓不淡,不多不少。在调色和运笔的技法上,既要保持荷的原有生态美,又需绘画美,使二者结合并高度保持一致,这不能不看出画家的功力。
两幅作品体现了画家对不同笔墨语言的积极探索。前幅《荷塘清韵》是以传统花鸟画技法表达为主,多用泼墨法,运用大面积的泼墨积墨,浓淡相宜,又不乏勾勒,例如叶筋的处理,轻重得当,而怒放的花瓣在风雨的洗礼中,长短有序,每个角度都表现极为自然生动,不泛女性心中对自然事物敏锐观察的灵性。初生的荷叶,运用侧锋泼墨表现,一气呵成,形成丰富的层次。大面积的留白,干净而纯朴。整个画面透出一种可感召的力量,但不乏清润与和谐。在意境营造上,让观者感受到清雅而又不落尘俗的视觉美。而后者《晨曦清荷》,则在技法语言上让人耳目一新,展现了其原创的“水痕描”水墨语言点线结合、笔断意连的独特线描美与表现力。在中国绘画史上,以线造型,尤其书法在技法上对于传统绘画的影响,使得无论国画人物、山水和花鸟,都造就出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传世经典佳作。关于此,多见于史传文卷之中,如明代邹德中的《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而相关文献也散见于同时代的汪砢玉所作《珊瑚网》 、清代王赢手绘本《点石斋从画本》,日本谷文晁《写山楼描法》和日本画家尾张勾四台专本从物十八描图式》,虽归类有别,然理趣亦同归如属。由此,可从两幅作品中品读其中的不同。这让人想起《朱光潜谈美》一书中所说的:“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任何一种自然的美,要经过画者的创作,达到升华的过程,是需要经过一番苦心的经营。而这种苦心的经营,没有汗水,没有思想,没有日集月累的沉淀与提炼,没有经过仔细思索,想要轻易地得到,那只是枉然和徒劳。试想若你独自于湖边散步,而那湖中是满目的荷,红的、白的,粉的花朵,绿的、高低、大小不同的荷叶,随风散发的清芬,你曾经是否想过,那种温婉雅致,那种圣洁清高,是怎样历经风雨的不屈,让人怎可怎敢轻易去亵渎。此刻的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凝结企望已久的梦?在这梦中,你又怎样把自己的心灵洗礼透彻,如一滴清水,晶莹闪亮。
世上的荷,原本有多种不同的颜色,红的若空中一抹瑰丽的晚霞,淡淡粉红如含羞矜持的少女,洁白似通透温润的玉,又像是天空起舞的白衣仙子。湖面的荷,有的含着苞儿,有的半开出嫩尖,有的含笑迎着朝阳盛放。人们爱荷,欣赏她的品质,更喜爱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一阵微风在湖面吹过,那碧绿如玉的圆盘——荷叶,如原本就铺好了的绿色地毯,美丽圣洁的荷仙子们,正衣决飘飘、鳞波起舞。当山雨欲来风满楼,荷齐刷刷地排着队伍,如同在边陲站岗的战士,不惧任何风雨。这一切,真是考验每一个艺术家的观察力和审美情怀。
    作品《清荷系列之十》为竖式构图,画家以长条幅形式,打破横式构图的束缚,这使得整个布局,尤其精道。条屏构图,为所要表现的对象与景物腾出了更多恰到好处的空间,让画面更具时空上的延展性。其在视点和布局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构图,画家所择重的是,在空间的透视上,运用了看似更加流畅的“S”分布,从上至下一气呵成,它的自然流动就如同浇注了生命,使画面发挥了更的多想象空间。这种自然的感受,让你无需再做人为的雕凿,而画面所体现出来的通透与自然,这才是画的源动力和能被人们传之下去的生命力所在。因为,它是一种呼之欲出,而又耳目一新的冲击力。一枝白荷,直达画面的顶端,充满了力量与朝气。画家精心布局的这朵静荷,为了展现水中鱼的动感。一朵金蓝色花蕊的白荷与三、两条在水中游动的小鱼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形成一种自由开合的气场。画家王奋英用独创的水痕描点线结合、笔断意连、深浅层次的线条,勾勒出了花瓣张开时的力度和收合时的弯曲与自然变化,着实让人沉醉。中上部以大面积的荷叶为背景,淡淡的浅墨基调,运用水痕描的独到技法,使得荷叶更具张力。整个画面的鱼,是这幅画中生命的主轴,成为静中取动、静动互兼、活泼相生的情境。也许有人会问,画面正中为何不多画几条鱼,这亦是画家高明之处。在确定原本画面的大“S”型构图外,在中国的文化中,“三”这个数,不是“三”这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多数“的意思。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用“道”来说明事物的本源,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和变化。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因此,它的含义就变得非常广大。而在古代的诗歌中,用“三”来表情达意的更是不少,唐李白的《望芦山瀑布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朝 虞似良《横溪堂春晓》“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些诗句脍炙人口、晓达后人,让尽可能更多的空间留给欣赏者自己去感受。
有时常想,当一个人静静坐在湖边的小亭,感受荷与叶的清香,鱼儿的自由自在,蜻蜓于荷间轻舞,无不让人的思绪沉浸在诗情画意的梦境中。从说荷、画荷,到讲究绘画的基本原理,无非让我们很好地研究水墨画艺术家是怎么样把情、景、意、象互相融合,找出可资借鉴的答案。但,在这个答案还未找出之前,需要借用二张梯子,一是思维,它涉及了哲学思想。二是文化,它涉及到知识广博。回到前面吧,我们一起吟诵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绝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到这儿,初夏的风已经吹遍了神州,下一个季节又是什么呢?于是,真想在这片《清荷》的海洋里,停留自己的脚步,幻化成一朵亭亭玉立湖面的荷,感受自已的心语:菡萏凝香半绿藏,茎弧瑶举映朝阳。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