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强
1969 出生于广东汕头
1994 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美术系
2002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美术学硕士学位
现居广州,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教授、文物博物馆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个展
2021“二即一:王绍强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21“后山 · 心花”,七棵树艺术中心,广州,中国
2019“后山心图——王绍强作品展,《湖上》杂志社林泉山房,杭州,中国
2019“‘后山——王绍强个展’艺术广东主题展”,广州流花展贸中心,广州,中国
主要联展
2021“花非花”,新加坡画廊,新加坡
2021“思想与践行:新中国广东美术叙事(1949-2021)——广东美术馆藏品专题展”,湖北美术馆,湖北,中国
2021“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崔振宽美术馆,西安,中国
2021“新潮动力——2021当代艺术与设计展”,潮州美术馆,潮州,中国
2021“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学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20“人与自然——中欧当代艺术邀请展”,广州紫泥堂六号仓艺术馆,广州,中国
2020“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脚踏何地”,尚榕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2020未来历史学’线上艺术展”,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20“‘第三届大湾区生活艺术节’——‘重构现场’当代公共艺术展”,大湾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产业中心,广州,中国
2020“空间的再造——深圳首届抽象艺术展”,罗湖美术馆,深圳,中国
2020“臆象——粤港澳大湾区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0)”,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济南,中国
2020“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青青熙春”,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广州,中国
2020“正如所见·观空间五周年特展”,观空间,广州,中国
2020“未来历史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20“2020水墨艺术实验研究展”,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2020“中国表现 - 第一回展”,华泰顶层艺术社区,上海,中国
2020“水墨进行时:2000-2019”,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同构——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罗湖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9“南京水墨艺术双年展——纸性的语言”,南师大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9“典雅艺博·水墨艺博”,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中国
2019“新征程:第三届当代艺术双年展”,海上世界文化中心,深圳,中国
2019“深圳·洛里昂美术作品联展”,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9“墨与物·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9“历史的凝视”,木星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9“墨攻——武汉水墨双年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9 写意中国,立陶宛国家画廊,立陶宛
2019 岭南意象——广东当代水墨八人展,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巴黎,法国
2018 足迹——广州美术学院粤东校友美术作品展,陆丰甲子广东岭南美术馆(第一站),汕尾;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第二站),广州,中国
2018 五柳先生的弦,东莞万江壹号美术馆,东莞,中国
2018 水墨的地理与地理的水墨——十二人新水墨探索展,21空间美术馆,东莞,中国
2018 时代新风•当代中国画大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陕西,中国
2018 时代风华•翰墨天河——广东名家中国画精品展,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广州,中国
2018 墨因:当代艺术邀请展,春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8 闽江——关于水的想象,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州,中国
2018 框架——当代绘画邀请展,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8 脚本——广东美术馆藏影像作品展,斯坦福大学艺术空间,美国
2018 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广东美术馆,广州;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8 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后岭南”与珠三角,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 追远历新——广东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6-2017,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 之间•中国新水墨作品展,圣路易•波托西比和平剧院、阿瓜斯卡连特斯市前基督学校画廊,墨西哥
2017 第九届海参崴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海参崴滨海国家美术馆,俄罗斯
2016“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设计师邀请展,77文创园,北京,中国
2015 心•目——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柏林,德国
2014 最美•悦读——德国最美图书暨广东书籍设计10人展,中山图书馆,广州,中国
2014 学院态度:“散点——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南澳大学,澳大利亚
2014 气韵中国2014邀请展(西安站),贾平凹文化艺术馆,西安,中国
2014 空无•善意,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4 2014年AGDIE亚洲平面设计邀请展,大田林立美术馆,大田,韩国
2013 字•汇——中美两国字体展2013,第5美术馆,里士满,美国
2012 传承与跨越——靳埭强七十丰年展,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厅,中国香港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吴洪亮评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吴洪亮评论>>

 

王绍强先生日常的忙碌是必然的。他身兼多职,既是美术馆管理者,也是教授、出版人、策展人。作为美术馆馆长,近年来他在广东美术馆策划了很多重要的展览和文化活动;作为教育者,他是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作为出版人,他出版了大量重要文献和作品。当暂离了这些社会事务时,他就是一位艺术家,并且从他的作品里竟然完全看不到忙碌的身影,反而有一种风轻云淡的从容。对于繁忙中的“淡定”,我理解的王绍强先生是身体的节奏可以很快,但心可以非常静。在快节奏中习得慢心境,是意志与智慧的双重修行,而“慢”心境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活提供的有益启发。
 
 
 
 
观今宜鉴古
——王绍强的当代艺术观察与践行
 
世界当代艺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贸易席卷全世界,为不同的国家带来近似的社会土壤。建立在质疑基础之上的当代艺术,本土化的符号常常被挪用作为观念的喻体,其指向的,从聚焦到超越国家、民族和地域这些传统命题,直击诸多的全球化社会命题。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并不是在这条历时性的语序中,而是呈现混杂交融的状态,中国当代艺术诞生的过程,不仅接受了当代艺术的冲击和影响,也主动找寻现代艺术甚至是欧洲古典主义,或者更往前的艺术形态,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资源。当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更宽阔的国际语境之后,则经历了很长一段以中国元素标榜身份的符号化阶段,可以理解这是一个西方中心论影响下崛起的民族国家如影随形的身份焦虑。但是近些年,随着中国发展的深化和当代艺术的成长成熟,符号化的方式开始被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中国这个延绵几千年古老文明积累的智慧,除了能提供挪用戏仿的资源,究竟能为当下中国艺术的发展,乃至应对全球化发展之下带来的问题带来何种启发?在这样的问题之下,精神性的追求越来越被看重,为“东方精神”而不仅仅是“东方符号”探索恰当的表达载体,已经是如今一些当代艺术家实践的方向。
这个时代艺术家创作的面貌极其丰富,但大部分都能代入两个分类中理解:一类是面对本体,更倾向于感性的表达;一类是面对问题,就像徐冰先生所说,“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王绍强属于面对问题的这一类,王绍强在定位艺术身份时,首先把自己放到一个“观察者”的位置,观察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人获得当前最客观的信息,及时质疑和修正从前固有的“常识”。虽然同样以水墨媒材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但是由于生活情境的差异,当代艺术家无法与古代使用水墨的文人画家共享同样的视野,他熟知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图像世界与文人画时代思维方式之间巨大的差异。如果从接受的角度来观察山水画,它能轻易感动哪怕不懂笔墨的人,核心在于诱发了人们关于自然山川的共情,但是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这种共情的基础正在逐渐削弱。情怀的触动与记忆有关,入夜草丛里鸣叫的蛐蛐,清晨环绕着山峰的薄雾,冬季凝结在草叶上的霜花,对一个全球化背景之下现代化城市里长大的“’00后”少年而言,并不一定能成为触动记忆的阀门,反倒是《熊出没》的主题曲可能来得更有感触。山水画中那些显性的共情,或许也终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跟人类祖先生活在丛林里留下的“大树情结”一样,退居“集体无意识”的深处。世殊事异,这是传统山水画在当下面临的境遇,如何跨越古今,乃至东方与西方,打破传统题材和形式的桎梏,寻找一种当下新的水墨抽象方式,是王绍强致力解决的问题。
当代艺术的妙处,在于可以用多重身份和视角去研究世界,再以艺术家的身份和视角去阐释生成,这种阐释和生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王绍强找到的方式就是山水地图。作为一位颇有心得的设计家和管理者,他拥有很好的全局观。设计和管理同样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思维之上的学科,遵循一套“观察——推理——假设——验证”的逻辑,设计和管理工作,不仅都需要对所达成的目标有清晰的蓝图,更需要为了实现最终的蓝图而合理地排布每个生产创造的环节,计划、组织、决策、调控所有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元素,使之有条不紊地合力实现最终愿景。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用今天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和选择传统文化资源,王绍强推演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论:他循着抽象形态这个古今中西共通的元素,回溯到中华文明最初的几何图像系统“河图、洛书”,进而将“地图”的概念引入传统山水。河图洛书指向的八卦九畴,抛开它们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被赋予的复杂内涵,我想这些图像之所以被创造,与最初的先民建立理解世界的模型有关,与他们试图理解看起来复杂无序的外部世界,并管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密不可分。
而在创作手法上,王绍强规划出一整个非常具有智慧的程序。他想做研究,又想做管理,还要做创作,所以他需要找到“七寸”的位置,在最有效的节点发力,找到让零碎的时间变得能够延续的方式。王绍强的解决方案是调动自然节律,让时间帮他做功课——每天上班之前,他将墨喷到纸上,剩下的就交给这一天的时间,下班时早晨的墨迹已干,他再根据已经形成的痕迹继续上墨,如此反复。他其实是设计了一个时间的阀门,这个阀门能驱动空气、水分、纸张的纤维共同变化,这些物质依照自身的物理特性演进,水会干,渣滓会沉下去,宣纸的吸附力和分布在其中不规则的纤维自然会生产不同的痕迹,他有效地将自己的创作与自然规律融合在一起,当画面上积淀了足够的时间,从而散发出的这种“淡定”是非常珍贵而富于感染力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从容地调动时间、阳光、空气去创作,又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情呢!
可以说王绍强的创作能够归属于尹吉男先生提出的“后山水图像”范畴,他不沿袭传统文人的价值,又解构了笔墨,古典山水形象作为资源被纳入到他的创作中。但同时他也扩展了“后山水”的表达范式,王绍强山水地图式的作品中,有文人画的迁移想象,也带着自然地理的记录性,作为“图”和“地”的山石和坐标网络,在视觉形式上也给山水意象带来了更加宏阔的视觉空间——坐标网络的存在让人联想起俯瞰的卫星地图,那些或像太湖石、或像山峦瀑布的抽象形态跃跃欲试,仿佛要挣脱立面的观看,将视角拉伸到万里高空。这种视觉经验对现代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使用手机的人都有一个地图的APP,几乎每个使用电子地图的人都能快速在脑海里建立起卫星地图俯瞰的空间模型,他们能轻易于身处山川之间的透视形态与高空俯瞰的宏观视角切换自如。从他的《后山造》、《观象》等作品系列中,都能看到王绍强创造的这种古今交融、脱胎于古代视觉符号又亲近现代视觉经验的图像。
如果全球化是将所有地域差异性裹覆起来的海水,王绍强则以古老的河图洛书为锚,将自己那一艘航行在水面的船,定位在了东方精神的水域。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