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基

出生于广东省普宁
1997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居广东汕头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时间之外•诗——王绍基水彩作品
· 进出边界的自由
· 从冷抒情到暖意象——王绍基水彩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时间之外•诗——王绍基水彩作品的多向叙事>>

文/卢畅

       初见王绍基的水彩画作是在五年前,一幅《时间之外•流失的童年》所带来的恍若隔世的画面带给我深深地触动。他创作出可能每个人都有的所谓“既视感”的经历,也给作为观者的我带来一种思考的同步。就像有些时候我会在想身体和灵魂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发呆的时候,是不是我的灵魂已经去这个时空之外溜达了一圈,或者跳脱出来在默默地注视着发呆的我,两个我好像被分离了一样,互相用第三者的眼光看着这一切。后来,因为一直漂浮不定的游学生活,学会独处,也学会安静思索。又注意到他的油画,纯白的画面给我于平静,彷佛进入到一个万籁俱寂的画面;纯黑的画面又吞噬着我,仿佛可以掩盖所有的悲伤。感觉,他的画总是这么符合我某时的某种情绪。最近又看到他的水彩近作。我觉得我还是会被他所构建的这种叙事卷入其中,因为他所表达的内容仍然还是直指每个人最深处的真切感受。

     在王绍基的新作中,首先看到的是多种为人熟知的意象:比如有典型的艺术形象像Giacometti的《行走的人》、Munch的《呐喊》;有很日常的emoji表情;也有很热点的时事性的事物,像国产大飞机、萨德、先进的武器、鲜核问题等。最熟悉的意象所带来的也是最直观的感受。Giacometti与Munch的作品原本就带有一种浓浓的对战争所产生的恐惧感,对武器威胁所产生的焦虑感。同样,作为当代人,可能每个人都有来自多方的压力,除了生计的、生活的,还有来自政治的,时局的,国际的关系对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影响等等。这些来自现实的不确定、来自未来的不确定都会引起人们的恐惧、焦虑。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践行者在面对并不健全的中国艺术市场,是更甚的。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它有太多方面可以去探索,有太多的外来的、本土的文化土壤可以去滋养我们的艺术。但应如何恰当的运用这些,这是需要被叩问的;并且在现今的艺术市场状况下,是去为了迎合市场获得认可还是一心做自己所认为的实验,也给很多实验艺术家带来不确定。做实验艺术,原本是为了探索艺术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但由于是新的东西势必会带来很多质疑;但若是先是迎合市场,获得大部分认可以更好的开展实验的话,是否又违背自己的艺术初衷。同样的,在王绍基创作过程中,他也会恐惧、也会焦虑,他会不清楚他的创作是否准确地传递给观者他所想表达的内容,他作为中国实验艺术的践行者、作为当代社会的个体所产生的恐惧、焦虑也似乎吻合了Giacometti与Munch 的那份恐惧与焦虑。在交错时空不同身份感受的融合,仿佛也是保持了他在水彩实验创作的初心:从对时间的思考,对记忆的追溯,然后思考艺术家自己都无法解释那些的诗性的东西,也即是平行空间下的某种重合。Giacometti的《行走的人》以及Munch的《呐喊》都是归属于过去的图像,它们的创作年代都与当下时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未免会产生一种当下语境的缺失、观者无法准确的去判断这个对我们构建叙事主体到底是王绍基自己还是Giacometti和Munch。而若是Giacometti和Munch的话,那王绍基作为画作的创作者不就是变成了“隐退的本体”?虽然,这可能也是他所想表达的一部分,曾经在2015年的水彩个展上,策展人也是用“隐退的本体”来标注他的画展的标题,借此来形容他的画作,他像是一个第三方来和我们讲述时间的故事。但事实上,这些故事就是他内心的故事,他只是借用了一个外壳,本质上自己才是叙事主体。而在画面中的当下又用最热的emoji表情和报纸的时事版将观者拉回来,来证明这次的叙事是“我”,作品创作者本身。这种合离而后有?离合的事实,给予观者构建了一个过去与现实的幻像。在这种模式下,观者很容易就卷进去画家自己创造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里,可能会存在着某种重合。在相同时间内,在某个未知的平行空间里,可能艺术家间会重复做着一样的事情;艺术家与观者同样可能因为某种相同的情绪做着一样的事情;又或是在不同时间内,可能艺术家或观者也会重复着与自己以前相同情绪的事情;甚至不知道在不同的时空里,都可以找到某种情绪相似的表达。这些都是艺术家想传递给观者的他关于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其实早在1995年王绍基《汇合的幻觉》就初见端倪。时间之外到底是是什么,这种无意识的情绪重合,可能是来自于记忆,可能来自于幻觉,这些记忆或者幻觉又来自于哪。过去还是当下。他无法解释,他也曾经想试图从时间的枷锁中逃脱出来,去寻求处在时间之外会存在着什么,是否那里就是记忆的来源。因此,也有了从1995年至今不间断的探索。

      或许,梳理一下王绍基作品的时间线可以更好地理解。从早期的《景观系列》开始,人类在当代生存处境的感受一直都是他实验水彩的表达母题。 数字化科技的兴起所带来的环境与原来人的部分自然属性的冲突,导致一些自然能力的丧失,他试图用他的表达方式,来唤起人们的初心。私以为这一系列还应该包括他那些《被战争撕碎的梦》那系列。也由此,在随着对这些沉重、伤痛的话题的关注中,人们心境在变化,生活的内涵也在变化。他发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记忆的心理是很重要的生命内涵。他思考着关于人类记忆的本质,在记忆的同时必然会出现遗忘。而无论是这种有意识记忆、无意识记忆、被迫记忆、有意识遗忘、无意识遗忘、被迫遗忘,都将构成人们未来生活中回忆的一部分。因此,他察觉到关于人类意识现象的问题,又创作出了《记忆系列》。而在表达意识这一系列变化中,最重要的“见证者”就是时间,而且是时间的多维度,提供了一种另类的对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新的观看理解角度。之后,它发现有一部分是无法去解释的,比如某些似曾相似的记忆它们到底来自于哪,又为何会存在。他也曾试图翻阅科学书籍、古籍,也无法的实证。后来,他觉得这是我们生命中非常富有诗性的那一部分奥秘,因此又创作出了《时间与诗》系列。也由此,在媒介实验中,他的艺术语言也是跟着他的这些想法不断的变化。因此,在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浓墨重彩,试图唤起观者的注意,但如果仔细去看的话很容易被那些浓烈的色彩所吞噬,同时,画面中也逐渐开始有一些碎片化的分割,构成一个个没有具体形状、虚幻的空间。这些碎片化在《被战争撕碎的梦》中的表达中达到最甚,纸面上碎片化带来的撕裂感,加以一些彷佛血液般的红色颜料,似乎撕裂了所有观众的内心。这种赤裸裸的直面展示一种战争带来的伤痛,所带来观者的感同身受。两者的相容性,仿佛是一种时空中的重合。由此,王绍基开始有探索时间与记忆的关系,并把这种对探索的表达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时间系列》、《记忆系列》,甚至包括后来的《时间与诗》。而在四个系列中的不间断地、交互探索中,他开始选择一种新的材料的表达,便是报纸(一种在他看来,可能即将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的媒体形式的媒介材料)。这种非传统的艺术材料,加以水彩半透明的特性,会碰撞出很多特别的东西。比如它同样可以像是普通的水彩纸一样,保留水彩的那份纯净自然,而同时它的时事性,其实很符合王绍基一直以来水彩实验的表达母题,它本身所特有的时间性,符合了所有有关记忆、回忆的东西,若是再以艺术意象的添加,便会产生一种时空上的离合。私以为这些思考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于他后来越来越喜好旅行与登山相关。在旅行过程中,由于每个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像过去时代的我们的影子、现在时代却与我们在不同空间的人们,或者是我们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登山过程中,由于他选择的大部分都是高海拔雪山,他从生活的都市走向人迹罕至充满野性的旷野,再到荒凉洁净的雪线之上,一步步到达空气稀薄地带;在身体力行的上升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产生的内在的绝对孤独感,使人能够全然的警觉并达成对身体的内部观照,对生命能量的全然觉知反而带来了心灵的纯粹感受。白色的冰雪冷冷折射着耀眼刺目的光,首先带给人心宁的平静外,又在现实攀登过程中需要去不断克服期间所遇到的各类困难,偶尔被阳光暴晒,偶尔身处雨雪,偶尔被迷雾笼罩,偶尔又站在云端……。就是这样深入的融入自然界,让王绍基透过身体感知着生命所存在的内涵,并进一步觉知到灵性的觉醒与灵魂的警觉。

     回到王绍基的新作中,可以看出这是他水彩实践中最主要的四个系列的融合,他几乎毫无保留地表达他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对时事的关注,对人类当下所处环境的关注,对当代实验艺术家所处的文化语境的关注,同时又很好的保留了水彩实践的初心。在当下,放眼望去,各大当代艺术展览、艺术博览会中,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似乎都成了实验艺术的代名词,而作为传统的架上绘画这一形式的位置应在哪,在其技法、主题已被实践太多的情况下如何去寻求一种新的突破,是这类艺术家所应该关心的。在王绍基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到这类艺术家的思考。在画面表现上,他会采取很多新的承载媒介,比如报纸、比如一些工业性材料;在主题表达上,他既涉及外部现实的时事上的东西,又人类内心深处中对时间、对记忆的感受。并且,他对这同一主题的表达,从1995年起持续时间之久,其实在当代的实验艺术家中是很少的。大部分艺术家,在做某种主题系列的时候,可能就是所谓几幅类似的画面效果相似的画作,所表达内容也仅是点到为止。也许是他一贯不去刻意迎合市场需求,落脚点更多的是艺术本身,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自身的表达去传递给观者一种对生命新的理解,才能一直保持初心。也只有这种长时间思考实践,呈现出来的作品才会是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才会让观者有驻足凝望思考的欲望,这也是他作为架上绘画实验者在告诉我们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样是有价值,同样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呈现一种实验的意味。

                                                                                        2017年盛夏于Bologna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