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中

1963 生于河北
1988 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1997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2003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2005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者
现居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个展:
2009 虚假的真实——武明中个展,今日美术馆,中国
2007 嗨,小心!——武明中个展,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中国
2004 武明中赴列宾美术学院访学作品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中国

主要联展:
2009 历史的图像—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美术馆,中国
2009 讲·述——2009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台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2009 非常状态——当代艺术十二名家展,墙美术馆,中国
2008 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中国
2008 向上—中国当代艺术展,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武明中:虚假的真实
· 警示生命——武明中绘画解读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武明中:虚假的真实>>

 Fake Authenticity
武明中:虚假的真实

策展人:黄 笃

        武明中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源于从自我脆弱的情感体验中偶然发现的作为表现媒介的玻璃与人的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是由观念转换而成的一种新的个人化的艺术语言——脆弱性和透明性。这正是武明中绘画语言的美学核心,既折射出对人的脆弱心理学的分析,又表现出透明社会学的指涉意义。如果说前者更多产生的是个人化的视知觉感受,那么后者则更多强调的是对社会系统的剖析。
  倘若仔细欣赏武明中的绘画作品,不难发现他的绘画视点的转移,即从日常化转向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最近,他更偏向于对透明性意义的追问,因为透明性被艺术家看作是现代文明社会(民主社会和公民社会)进程的必要条件。除了描绘由玻璃组成对象的物理表征以及人的心理学体验,他大胆而主观地延伸了玻璃透明性蕴涵的直接或间接的指涉意义,它与民主、自由、监督、公开、公共性、交往性等有着内在联系,恰恰是透明性的合理存在,它才对社会起到一场外科手术的作用——舆论、监督与强制性,也正是通过媒体中介和思想调节来揭示和清除由独裁、操纵、阴谋、罪恶、隐蔽、腐败构成的邪恶根源。正是在这一认识论的基础上,武明中把透明性延展到坚强与脆弱、虚假与真实的对立关系中,贯穿于从器物到消费,再到娱乐和情感,乃至政治和宗教的议题,清晰传递出这种对立信息——艰固与易碎、坚强与脆弱、自由与独裁、正义与阴谋、善良与邪恶等较量的关系。无论是日常的“人形玻璃器物”所暴露的奢华与欲望,还是政治议题的“人物和事件”影射的纠缠不清的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关系,或“宗教图像”反映出信仰和价值的危机等,这些都归结于他把绘画观念和语言处理得机巧而有张力。
  关于以玻璃为媒介的艺术生产,武明中更多关注的是其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物象的文化和社会属性,而非仅仅限于对产品本身的商业表述。在国际当代艺术的美学走向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社会性的艺术,还是参与性的艺术,或关系美学的艺术,都强调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过程、联系和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这一视点出发,武明中把玻璃器物理解成是社会交换的礼物以及政治游戏的砝码,存在于政治场合、经济空间、私人交往所聚集的复杂网络关系之中,既揭示了生活方式的等级,又表现出某种隐蔽的暴露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武明中在绘画中厘清了图像表征背后的某种关联性的问题,即隐藏于不稳定性、多变性和流动性的图像背后的真相、斗争、权力和暴力等问题。这也许是武明中强调的一种基于透明性的暴露美学。
  尽管武明中的一些作品描绘的是日常器物的高脚酒杯和人头马酒瓶,但没有仅仅停留于静物画的范畴,而是以微观学方法发现了与被描绘物体相关的无所不在的日常政治——剥开隐藏于日常器物功能性的话语信息——虚假与真实。这是一种后现代艺术的修辞学,虚假与真实在本质上是一个矛盾,但艺术家巧妙借用了透明性玻璃材料,把这一对抽象的矛盾词语生动而含蓄地转化成可视的语言形式——观众既能从虚假中看到真实的本质,又能在真实中看到虚假的表征。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政治、经济和军事,还是金融、股市乃至人的日常生活交往,虚假与真实的博弈可谓无处不在,武明中的作品不正折射出人在面对真实与虚假的决择时其心理活动此消彼涨的两面性吗?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分析,艺术家还把日常器物的视点直接转入对政治、娱乐、体育等议题的表现和分析。他尤其对纠缠不清的国际政治议题表现出了兴趣,这种全球性的视野,不仅超越了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把中国纳入到国际关系中去认识和分析。如他的绘画“六方会谈”就是针对国际注目的东北亚的朝鲜“核”问题展开,即把中国、朝鲜、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纳入到一个对政治分析的关系中。像新闻记者一样,他的眼光每天都在搜集、过滤、整理和解读那些新闻信息,这实际上是艺术家一种“前观念”的过程。当把这些信息落实到画布上时,艺术家就开始进入一个编织和营造的“后观念”的过程。像与他的“六方会谈”一样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观念化的过程,影射了严峻而脆弱的国际关系。同时,它似乎也印证了问题之所在,即“六方会谈”的脆弱性,以朝鲜最终撤出而名存实亡。可以说,“六方会谈”的前期努力皆化为泡影。
  在当代绘画中,题材并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实,任何被描绘的对象都是题材的有效部分。新绘画的核心关键取决于在方法论(观念、语言、形式)上是否有新意。在这个意义上,“新”也就意味着难以界定其风格属性,武明中的绘画恰恰是如此。实际上,武明中的绘画在语言和观念上代表了进入新世纪中国新绘画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共通性表现为,不像20世纪90年代中国绘画潮流那样拥有一种明确的集体无意识的肖像式形象,而是打破和解构了那种精英式的宏大叙事,在求新和求变中,对日常和政治的分析先是基于个性的观念、语言和风格的诉求。这类的艺术家还包括:王鲁炎、杨千、陈文波、李青及“他们”等。因此,像其他艺术家一样,武明中的绘画更具综合性或混杂性的特质,既没有受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约束,也没有陷入“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语言,更是超越了“艳俗艺术”的表征性。他创造的独特绘画语言,既突显了很强的视觉直观性,又不刻意追求笔触的精细描摹,而是注重简洁和概括,但从远处看,画面交织着整体与细节,生动而丰富。它与以往绘画的显著不同还在于,它不是那么声张和张扬,而是比较内敛和轻松,它没有一味追求那种宏大叙述,而是强调那种直观性的设计感和日常经验。换言之,如果说“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和“艳俗艺术”表达的是中国精英意识的政治批判和道德讽刺,而武明中的绘画则更有观念的语言,表现的是对人心理的脆弱性的解析,在虚假与真实的对立关系中表达了对社会事件和历史价值的怀疑和批判。
  武明中的绘画的确是一个特例,其绘画具有唯一性的风格,也就是说,难以找到与武明中相关的语言或风格,因为他绘画是从逆向性思考创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绘画的语言、风格、观念难以被准确表述。倘若反视中国当代绘画的系谱,我们会发现,在“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之后到底什么是一种新的绘画呢?如果说确实存在绘画的“新”,那么“新”又是指什么?“新”和“旧”是什么关系?武明中似乎代表了新绘画的情绪,对现实世界产生冲突和矛盾的解析与那种由玻璃引出的不确定性、易碎性、脆弱性构成了一种非常吻合性的观念关系。因此,武明中的绘画传递出超出图像本身的信息,让人感受到一种绘画之外的东西,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这正是绘画的魅力所在。艺术的魅力不只是指视觉愉悦,而是还包含了视觉愉悦之外沉思性的东西,这才是绘画更高的境界。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