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

1963 出生于南京
现居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4 “江南烟雨---山水一色”朱凯纸上作品品鉴展,南京“长江会”
2012 “水石录”,北京798和画廊


主要联展
2015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大展
2016 “2016.艺术南京”,南京百家湖艺术公馆
2016 “多维度*第一回”当代艺术邀请展,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
2016 “视觉消费”当代艺术展,南京百家湖艺术中心
2014  第一届南京国际美术大展
2010  “寂寞的人群”中国•斯诺文尼亚当代艺术交流展,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
2009  中国•斯诺文尼亚当代艺术交流展,斯诺文尼亚
2007  韩国首尔•中国南京艺术家交流展,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2007  韩国首尔•中国南京艺术家交流展,韩国首尔
2006  “分形意象”当代艺术展,南京博物院
2005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
2002  上海艺术博览会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评论文章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评论文章>>

    策展人、批评家段君博士:

    朱凯画的南京远郊的水塘,水塘周围草木丛生,不远处是他的工作室。

    池塘边的草木在水中的投影特别深重,甚至在水塘中形成不同于草木自身形象的投影,让人感觉到朱凯画面中的池塘蕴藏着莫名的危险。朱凯没有把风景描绘得充满色彩,他更感兴趣的是色彩褪去后的景象,以便把景象控制在总体的灰度色调中。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中,如果风景是日常的色调,可能会显得平淡无奇,风景作为当代绘画的价值,正在于人类主体重塑了它们。他所表达的情绪更多的是伤感,是某种人间的哀伤。社会的变迁以及他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使朱凯笔下的草木也带有哀伤的性质,并引起观者怆然伤怀。曹丕曾经回忆在园林中游玩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的心情,朱凯的风景并不具有探奇揽胜的意图,他自己也很少在他描绘的景象中游玩,他更多的时候只是经过它们,好像经过了他人,经过了时间。朱凯在风景中的情绪,更近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者”指过去种种,如朱熹所言: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

    朱凯有时候也描绘烟雨的感觉,但已经不是古代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山水。虽然在朱凯的画中,很难看到现代生活的痕迹,但他的风景仍然是具有社会暗示性的,或者说要获得纯粹的风景在今日社会已经不太可能。

    中国古人一直认为,一个人与一颗树或一块石头几乎一样平凡,都是沧海之一粟,在自然中的位置微不足道。朱凯把一块大石头突兀地安置在天地之间,似乎打破了自然的平衡。空中的石头,漂浮在大地之上,悬浮在尘埃之中。宋代《德隅斋画品》曾语:“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色若精铁,上无尘埃,下无粪土,四面斩绝,不通人迹”,今天借来用于描绘朱凯所画的石头,竟也十分贴切。朱凯描绘的石头色若精铁,如果没有土木,石头或许会脱离大地,与世界失去联系,石头上因重力而往下滴淌的颜料在形式上使石头和土木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

    石头在中国传统里,不仅作为万物的象征,也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佛教中继承慧能禅宗学说的石头宗,主张从生命现象上去认知自我的心性,在把握本心、本性的基础上克服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对立。

    在朱凯的风景作品中也许能够发现,他的笔调较为舒缓,没有紧凑的拘谨,也很少带有激动,偶尔有颜料的滴淌,给画面带来一种似乎放纵的表象,但如同他对草木、石头形体的控制,滴淌的颜料也是有节制的。朱凯描绘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丘陵地带,是微微起伏的土地和面积较小的池塘,只有远景时而露出若隐若现的山脉。

    朱凯一排一排、横竖斜陈、错落有致、用来塑造形体的短笔触,颇似五代董源开创的短披麻皴,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且刻意重复,以加强形式的意味,从中酝酿自己的风格。元代山水画的宗旨不在于呈现优美或壮丽的山水,也不在于特地夸大或扭曲自然,它只要求画面能符合作者个人独有的母题、形体和笔调的律动。朱凯的笔触一方面用来塑造草丛和土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草木、土地和水塘之间的边际线,避免自然在人类的笔下各自分裂,从而为画面营建出一种轻摇缓摆的律动感和整体性。

    从整体上看,朱凯不想把绘画当作是对自然的再现,也没有赋予自然过多的人文倾向,更没有极端地把自然视为形式的结构,但朱凯仍然认定自然作为形体,存在一套与生俱来的理路,可以从自然的表象中抽离出来,在抽离的过程中,朱凯录入自己的情感与认知,并建立起视觉的个性。”

    策展人、批评家殷双喜:

    “朱凯的系列作品中的环境很平凡,但是很静,因为没有人的介入(除了画家之外),画面中的人造物很少,没有常见的风景画中的房子、舟、桥等传统的山水画添加的点睛的东西,他是把眼前的小景作为画面主体,成为放大的特写,这就给这片景观一种永恒性! 作品不是想表达这块地方的变化,而是想表达所凝聚的一种不变的东西,这种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值得我们揣摩。通过朱凯的这种方式对这种风景有了一种“持久的凝视”。我们也得有这样的一个持续的凝视,凝视一会,心就静下来了,不再躁动了。越来越觉得他的作品很有意思!我觉得朱凯作品中材料及颜色的运用、控制很有想法,尤其是石头系列的画,很有意味。”

    著名评论家王明贤:

    “我看朱凯的画,所用的材料非常绝妙,他一方面是油画,但又把中国水墨画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有版画纸、宣纸等制造特殊的肌理,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也明显区别于西方的风景画,作品呈现了一种新的格局,这是很难得的。现在大家对中国整个风景基本很失望,那种现代性发展是中国城乡完全失去了我们说的风水的依据 ,是一种大破坏,所以看了朱凯的画以后感到心灵上有一种安慰!他的作品虽然表面看上去很沉静,但是很内在,很打动人!”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