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
1982 生于四川绵阳
2007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宋庄,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4  移动的理想 张木个展,卓越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6  异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国     
2016  解析与重组的“自逻辑”,共同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6  关于绘画——你不在故事之中,香港当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5  艺术的力量,三玄文化中心,广州,中国
2015  小宋庄--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北京当代艺术文献馆,北京,中国
2015  架上------798艺术节青年推荐展,798玫瑰之名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  1998-2015, 洋红画廊,北京,中国             
2014  中间状态,怡盛空间,北京,中国
2014  我的精神家园,重庆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重庆,中国
2014  多向度,万荷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异语同境”,绥风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3 “忽略的标题”,力波村画廊,北京,中国
2013  景观.观景,食天下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讲故事请小声点,香港当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  库奇布当代艺术展,鄂尔多斯,中国  
2011 “旋转木马”,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春寒 ”,龙德轩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1 “80后档案 ”,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新星星艺术节,多伦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0 “人缘天趣”,西门子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10 “不同的角度”,苏蒙画廊,北京,中国
2009 “关注的力量”,今日美术馆,北京、广州,中国  
2009  艺术北京博览会,农业展览馆 ,北京,中国
2009  上海春季沙龙,上海,中国
2008  北村开放展,成都,中国 
2008  “青涩创想”,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解析与重组的“自逻辑”——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解析与重组的“自逻辑”——论张木绘画中图像的观念化方式>>
文/王萌
 
解析与重组成为张木绘画中值得关注的介入方式。今日绘画在艺术史的新惯例中正在派生自身的绘画议题和新的实验增长点,这使得绘画在当代艺术的秩序中释放艺术家个体的独立语境成为可能。无论是媒介与方法还是观念和语言,在绘画和图像的关系互动中延伸出了图像之后如何重返和回归绘画自身问题的多维线索。可以说,维度的多重性构成了此时“新绘画”的实验逻辑,如何以个体的方式探索新的方法去实验绘画的当代可能成为艺术家在今天的新起点。张木所提供的绘画方式就是在这个逻辑下产生的,他以“观念”作为一种趣味和动力机制将图像的解析和语言的重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自逻辑”,一种图像浪潮之后来自绘画的合理“反应”。
 
所谓张木绘画的“自逻辑”有两个层面的支撑,第一层是作为绘画的图像内容层面,艺术家以什么作为绘画能够进行下去的开始去打开一个问题的情境;第二层是当一个情境被打开之后是什么支撑起了这个情境的问题结构。作为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21世纪前10年“绘画的图像化”进程的年轻艺术家,张木熟悉了图像对绘画的参与,这也决定了他的绘画要以此为开始。如同张木自言,从图像内容来说,他基本是在勾画自己渴望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社会空间,这个空间亦真亦假,大致属于精神世界的半想象范围,他的绘画题材基本是以可游的“风景空间”和可居的“社会空间”为主,形成一种内容的载体去开始他的绘画之旅,这也构成了他绘画中视觉图像的“景观性”特点。如果说之前一波的“绘画图像化”其视觉结构基本是遵循和保持在一种“符号”调节下的“再现性绘画视觉逻辑”的“波普”或“调侃现实主义”的原则内,近期新一代更为年轻的绘画则比前一代艺术家在这个问题上更“放得开”,他们开始冲破图像的“原则”进行更大面积上的“观念化”重构。在他们的个体逻辑中,图像是基础和手段但不再是目标和结果,从图像出发进行个体化的更为大胆的尝试,突破“原图像”的视觉结构进行“再结构”成为新一代绘画在“观念化图像”的绘画新秩序下的一种视觉游戏。这也是张木寻找到第二层的绘画问题新情境后所作出的“解析与重组”的绘画方式。由此使得他找到了支撑他的绘画“自逻辑”内层的那部分“观念化”的新机制。
 
当绘画风景中的“前中后景”或“物象秩序”被与景物毫不相干的“抽象元素”所侵入并“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波样式”被“挪用”到与“抽象的形式”形成某种“跨语境”的接壤时;当代表绘画基本美学基础的“笔触”和当代新惯例下的“媒介肌理”与平面性“视觉构成”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产生新意义的时候;当各种抽象形式、图像元素、笔触肌理等等所有这一切原本不属于“同一个逻辑”下的绘画元素与物象符号形成新的褶皱关系的时候,一种绘画间架结构层面的“原有秩序”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跨秩序”语境下图像和绘画的新关系,这背后是“观念机制”在发挥作用,也是艺术史在这个时代所产生的“观念语法”和“图像逻辑”的进一步延伸,它使得视觉的体验在熟悉感和陌生化的往来中产生了一个思想游动的新界域,这是一种虚拟和真实相互在寻找和辨析界限的“观念空间”。“观念”替代了古典绘画中“再现的逻辑”和“写实的原理”成为建构绘画秩序的内在动力,图像及其视觉技术的发达使得绘画更为便捷地进入到获寻阅读方式的新经验的合法化之中,只要环顾四周即可发现虚拟视觉时代的阅读经验已经成为“后工业”社会中人类视觉经验体系中与“第一自然”并存的新的“视觉经验”。
 
张木绘画中所创造的视觉风景有抽象形式、笔触肌理对河流、天空、高速公路、山川倒影、树石山体的替代和排列,自然的秩序和图像的逻辑被“观念化重演”了,有意思的是在许多作品中这种新结构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可读性,这其中有再现和透视的基本框架,也有反再现(解构)和去透视(平面)的“视觉改写”。当《语言即内容》这件作品出现在观者眼前的时候,如同一种陈列,创作者所使用的那些并置、摆开与视觉解析的具体道具和元素被一一呈现了出来。张木的“解析与重组”的谜团密码被艺术家自己透露了出来并生成了新的作品排演。由此那些具体的“观念对语言的重组”、“观念对图像的解析”方式,那些构成艺术家创作的方法论和个体方式的基本逻辑得以公开,这反而对于艺术家个人和观者都形成了一种交流的默契,产生了一种共鸣和交互。
 
在这批作品中,物象的“跨秩序改写”成为一种创作方法论的显著特征,张木将这一切称之为“语言化重组”,他认为生成图像的绘画语言可以直接构成绘画的内容,也就是支撑绘画的第二层情境压过了开启绘画的第一层内容的开始,这种现象成为了张木近期工作的重点和侧重。这也不难理解张木所说的“绘画语言本身亦涵盖着图像的部分意义,假如这个讨论成立,由语言生成图像或许可以成为视觉阅读的一种方式”。由此,张木绘画实验的“自逻辑”得以被理解,他的创作进入了一种绘画自身在以图像为起点的“观念机制”下的新秩序,涉及语言、观念和图像在绘画范畴中的一种“再关系”。这提供了理解当前绘画绕不开的视觉课题。
 
 
 
 
 
 
                                                王萌(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2016年8月于北京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