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军

1968 生于河北张家口某部队大院
1993 毕业于扬州职大美术系美术设计专业
现居南京,曾任江苏省作家协会《春笋》报社美术编辑,现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杂志社美术编辑,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美学学会特邀常务理事


主要群展
2011 无一物是——韩冬、张继军油画作品展,上海·莫干山50号全摄影画廊
2010 漫射光——韩冬、张继军油画作品展,南京·半坡村南京
2009 中国情境·重庆驿站,重庆·五0一美术馆
2009 策划“Video主张3—中国独立影像作品观摩展,扬州·扬大艺术学院、西部画室
2009 大家一起玩——沈敬东双年策划之2009,北京·艺术国际、原色生活画廊
2007 生活元素摄影图片展,南京·半坡村
2007 Image tunnel 每周未城市电影人文研讨——张继军实验短片展映,上海·莫干山50号
2007 闰月——2007秋季艺术家提名作品邀请展,上海·元典画廊
2006 同一个蓝天——2006油画邀请展,南京·《画刊》杂志社、画刊·丹枫雨露美术馆
2006 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上海·上海艺术博览会组织委员会
2005 无花——张继军独立影像和架上艺术作品展,上海·安德雷思国际艺术中心
2005 空的——张继军油画作品展,上海·新天地“连廊会所”画廊
2005 后来——张继军油画作品展,上海·“上海网球俱乐部”画廊
2005 惊蛰——南京2005油画春季沙龙邀请展,南京·南京市油画雕塑院、南京美术馆
2005 策划“月朗星稀——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暨文学沙龙,扬州·扬州美学学会、扬大艺术学院
2005 南京高校首届广电新闻学术沙龙——艺术家影像作品观摩展,南京·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2004 《江苏画刊》创刊30周年庆典·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南京·《画刊》杂志社、南京博物院
2004 朝花夕拾——张继军油画作品展,上海·安德雷思国际艺术中心
2004 后窗在半坡村——张继军影像作品展,南京·3米画廊
2004 策划、参加“Video主张2—中国独立影像作品观摩展,扬州·扬大艺术学院、1802吧
2003 策划、参加“Video主张——独立影像作品观摩展,扬州·扬大艺术学院、戈壁画廊
2002 南京‘晒太阳’露天艺术派对,南京·大塘金岛
2002 花园——张继军油画作品展,南京·可一画廊
2001 江苏省油画大展,南京·江苏省美术馆
2001 影像——张继军油画作品展,扬州·戈壁画廊,南京.3米画廊
2001 21世纪年度优秀艺术家邀请展,上海·上海艺术博览会、《江苏画刊》
2000 张继军油画展,南京·江苏省美术馆
1996 江苏省首届青年美展,南京·江苏省美术馆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最后的荒诞——-关于张继军的绘
· 让我们白日有梦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最后的荒诞——-关于张继军的绘画>>

  我用“最后的荒诞”来概括张继军的绘画,当然不是说张继军是最后一个处理荒诞题材的艺术家,也不是说张继军的绘画逼近了荒诞的底线,而是基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一个现实,实际上是借着张继军的绘画来召唤一种渐失的意识。荒诞就是这种意识的落脚点,它所揭示的不仅仅只是人的存在,更包含了对这种存在的认知。事实上,荒诞的题材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家最为着迷的题材。之所以当时的艺术家取用荒诞,就在于社会的开放打破了过去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使从中出走的中国艺术家直面了人性的话题。人是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中国艺术家过去很少涉猎的话题,突然摆在了面前,令中国艺术家措手不及。这是沙特、加缪等西方思想家的存在主义理论深入人心的前提,也是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家热衷于表现荒诞内容的背景。当然,就当时而言,中国艺术家们理解的那种荒诞,并非存在主义所揭示的荒诞,更多还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比较使中国艺术家认识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荒诞性。但尽管如此,中国艺术家将其作为一种理解生命的途径,还是走出了过去集体主义的阴影,将艺术还原到了人本自身。我始终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家们所触及的内容是深刻的,虽然当时的作品还有些稚嫩,但相比今天一味反映社会问题的艺术而言,它对人内在深度的挖掘仍然有着可取之处。事实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者”视野的影响,也就是说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格局下将一种不同的社会背景呈现给西方。这种较为片面的呈现造成对内心的忽略,也给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留下了一个“人去楼空”的遗憾。这,其实正是我对张继军作品发生兴趣的原因。

  张继军的作品完全是一种个人叙事,跟他的生命经历有关,抑或是在表现他的某种独特经验。就像他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个大礼堂的门框一样。这个挥之不去的标识,如果对那个渐远的时代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不会这样久久萦绕。其实,又何止大礼堂的门框,在张继军的作品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似曾相见的东西,比如驰骋的英雄,夕阳下的玩童,高高飞起的风筝,草地上弹唱的青年,等等。这些形象与场景不仅贯穿了一个人的成长,也似乎昭示了一代人的记忆。是的,少年都曾作过英雄梦,那个年代的“小人书”不只是描绘了古代的战场英雄,更提供了一个梦想的出口,使翩翩少年能够藉着这个梦想像风筝一样起舞。时间是需要人来铭刻的,没有人的形象记录,一切都是虚无。当然,时间又是不被人所控制的,它有它的运行轨道。也许正是因为时间的流逝与人的意识常常出现某种差异与错位,才使人感觉到了存在的荒诞,所以,人又有了如此之多的感慨。张继军的作品就是出自他对时光变幻的某些感慨,与其说是在表现扑朔迷离的时代变化,不如说是在表现深不可测的生命本身。人,其实才是张继军表现的主体,只不过因为人永远也搞不懂自己是谁?究竟从哪里来?又究竟要到哪里去?所以,合理的存在便在张继军的笔下一点点化成了荒诞的内容。
 
  杨卫于2007.9.23在通州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