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若漪
2014年 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学习寿山石雕刻
当代水墨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9 驭墨:2019布鲁塞尔水墨周,布鲁塞尔,比利时
2018“文明传承与未来希望”中国木活字印刷与当代汉字水墨艺术作品澳大利亚展,悉尼,澳大利亚
2017 第132届法国独立艺术沙龙展,巴黎大皇宫,巴黎,法国
2017 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都灵,意大利
2017 东方视觉经验之当代表达,杭州,中国
2017 新诗百年当代诗歌艺术大展,北京,中国
2016 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展,意大利总统府,罗马,意大利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指墨书写的或然性秩序——钟若漪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指墨书写的或然性秩序——钟若漪水墨探索的当下敞开与超越>>

(撰文: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博士后)

 
 
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努力在现有艺术之外打开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其实内含着两难的悖论:既要创新,又要能够被理解与接受。“新”的接受是一切先锋探索者必然遭遇到的挑战,“新”常常不被理解,需要解释,这也是20世纪以来艺术界的主导权为艺术“接受之维”(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批评家等)充分掌握的时期。既要有能力摆脱前辈大家“影响的焦虑”,又能够顶住现实生存发展的压力,当代先锋艺术家确实需要有超越一般人的内在精神爆发力,不然很容易成为艺术市场泡沫中一个随波逐流的小浪花。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重获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天生文化营养不足,在强大的市场面前抵抗力较弱,如何能够获得有力的精神资源以形成有效的文化抵抗,成为他们当前迫切的必修课。以我有限的观察,出生于1985后的优秀年轻艺术家,由于从小经济、文化环境相对完整与优越,其内心力量远远胜过于父辈。比如我一向熟悉的钟若漪,会从一个网络媒体人在短短三、五之内转身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新锐先锋艺术家,既令人惊奇,又觉得其所来痕迹历历可见。
 
钟若漪出生在一个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家庭。外太祖是中国现代拼音方案奠基人晚清卢戆章,爷爷一辈,家族里出现了许多文化名家。虽然出身于文化旧家庭,在新中国受到许多冲击,至父母一辈依然斯文不堕。父母亲就是80年代的文化“先锋”。母亲钟希明博士喜欢哲学富于文思,是大学里研究文学艺术的教授;父亲杨世膺是一位“无可救药”老而弥笃的边缘探索艺术家,年轻时是蔡国强的好友,不惑之年直接离开公职成为自由职业者。钟若漪与母亲情似姐妹,与父亲仿佛朋友,这样民主而有教养的家庭能够充分容忍青春期的叛逆,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年纪不大,钟若漪的成长期却已经有了一些丰富的积淀,家庭充分容忍她自由转换自己的道路。高中阶段,先是从一个文考生转向艺考生,大学毕业后却进入主流网络媒体人民网福建频道,并凭借着强大的爆发力与忘我的工作很快成为中层骨干。短短三年,完成了“三观”从知识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转换,也让她重新全面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太让人意外地,她辞职重回艺术。不过,她选择的却是一条更形而下的艺术道路,进入寿山石雕刻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工作室,正式拜师学习手艺,从学徒做起。这个不断转换生命状态的过程中,由于父亲的关系,她几次进入蔡国强团队参与工作,早早就对国际当代艺术的工作理路与方式有所了解。在传统手艺与当代前沿的两极之间,既给她许多启示,也带给她诸多困惑。
 
虽然石雕作品很快受到关注,并多次获奖,作品《中华壶》还受邀参加意大利总统府主办的“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文化展览。这个展览的古代展品来自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罗马东方艺术博物馆等26家欧洲重要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而当代展品则是由策展人、意大利总统文化顾问、世界非遗古爱琴海文明专家高塔特教授甄选,并经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亲自审定。但是,做一个卖钱的工艺师,显然不是钟若漪的最终理想。她开始了徘徊与选择,这段时间正好父亲又在试图做一些水墨上的突破,就鼓励她也一起试试看。她觉得挺好玩,就跟着拿起这个从小就见惯了的毛笔与水墨,这对多年“好友”合作了几件作品,其中一件《诗•经》入选2017年2月展出于巴黎大皇宫的第132届法国独立艺术沙龙展,这可是法国历史悠久的重要沙龙展,曾走出梵高、莫奈、雷诺阿、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夏加尔、莫迪利安、达利、赵无极和朱德群等诸多美术史上的大家。这个看似偶然的契机与鼓励,一下子撞开了钟若漪水墨探索的通道。她几乎是凭着直觉,很快就找到了手指在宣纸上的快感。手指、水墨与宣纸让钟若漪丰富的“第六感”找到了出口。
 
然而,这个算是好艺术吗?可能做出好艺术吗?所幸她的父母及周围的良师益友对她充满鼓励,同时也得到一些艺术前辈和专家学者的肯定。他们知道她的潜能。钟若漪就开始放开“玩”了起来。美术专业的训练让她很快发现需要一定的秩序来呈现图像,而创作的过程更让她发现了一些隐密的契机。在创作的过程中,她很快捕捉到她身体敏感点就在于线条的表达与掌控,对抽象的秩序比较亲和,一些流淌、回旋并带着些跳跃的状态不断从身体里涌出,而过于具体的事物与图像好像只适合呈现于她玩了多年的摄影。她总是打开自己喜欢的音乐,一边若有若无地倾听音乐,令抑扬顿挫的旋律自然融入指尖流动的水墨,一些曾经触动过她的图像,不时以一种比较抽象的方式出现于脑海里。好多次最好的创作状态是早晨起来,半梦半醒之间头脑里有了隐隐约约的可见图像,这些图像仿若梦境,却又可以捉摸,这种创作过程开放而不确定。这些飞扬流畅的指墨点线,则让旁人感受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意象,有如云水飘荡,让人惊艳不已。
 
是钟若漪的父亲让她坚定了这种看似偶然的“第六感”有深刻价值。
 
父亲杨世膺是一位资深的气功师,钟若漪幼时练功过早打开了“天眼”而被父亲停下“功课”,但气功文化的潜在影响却已经深入身体。中国的气功文化里保留着西方文明之外的另一种生命感知通道,注重一种生命向当下敞开的直觉,去感受天地间充塞着的一种不可眼见的“气”的力量与秩序通过身体。在前科学时代,这些知识被神秘化玄学化;而在科学时代,这种只能通过直觉经验但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的认知又渐渐地被边缘化。而艺术,倒是一个可以充分容纳各种直觉的好出口。在杨世膺看来,钟若漪的创作灵感类似于一种“气功态”,它是生命体共有的一种能力,只是有高低强弱之分罢了,通过它能够更加天然地、敏感地关联、处理、重构记忆里的事物与图像。这种状态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能力中做出了部分描述,只是其心理“完形”的动力却无法得到充分解释。钟若漪创作契机就在于,她能够以一种比较无功利的松驰状态,在日思夜想神思恍惚中,去找到她的创作状态。这种似有意似无意的创作方式,似乎在等待不期然而遇的“灵感”,其实不妨看作是在尝试一种深度心理统觉活动的视觉化表达。
 
钟若漪的创作由此呈现了一种新鲜的感觉,她的指墨创作似乎很随机,也很难重复,但却自有其内在的秩序。这种当下敞开的方式,半自觉半恍惚中呈现的是一种比较接近生命能量运动的视觉形式。非云非水的生命旋涡,既受引导又是创作,有着丰富的节奏与不息的力量。不论是《混沌之初》还是《异象》,虽然视觉形式不同,内部构成有异,但是我们仿佛看到了同一个源头出来的涌动,指头下有着相当速度的点染擦甩,在作品中留下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痕迹,却又仿佛天成般构成一种水墨交响,杂而不乱,直扑人眼底。在视觉震憾中,我于纸上思量,实在很难揣测这种创作的来路。当然,由于对作者的熟悉,也隐隐然感知到一种青年迷惘期的精神焦虑,一种方向不明的原地回旋。
 
钟若漪这种半自觉的创作方式,让我通过视觉化的呈现,感知到了一种或然性的生命秩序,就如同一首旋律与音调都曲折复杂的音乐。虽然我们一向强调天人合一、宇宙与生命同构,也可以用生辰八字与星座学说来指导人生,每一天太阳也都准时升起与落下,我们仿佛经常可以感知生命的定数与有序。但又有谁在不测的天机与命运面前没有感到过卑小、困顿与惶恐的?!我们同样也每天感遇各种偶然与杂音,更是常常惶然于不确定的未来。人的状态应该就是在一种必然与偶然之间的或然秩序,随时流转飘移,又有依稀可以依循的轨迹。在钟若漪向生命深处敞开的指墨探索中,她呈现了当下的一种湍急、不竭而有所渴望的生命状态与意象。她既无意于从中国传统水墨的法理资源中讨生活,也没有现代主义的强烈功利目的与革新精神,但也没有后现代游戏中的轻松戏谑,当然也没有先锋探索者的沉重与疏离。她的独特在于,可以卸下任何负担,从沉重的艺术史抽身返回自我的混沌与张力,避开了任何理论与标签可以划定的领地,而借着自身挟带的生命感与自然秩序走向了另一种视觉形式的超越。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