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安徽)

1955 生于安徽
1980 毕业于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
1987 结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现居合肥,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10 “皖南秋色”两幅赴迪拜展
2010  纪念6.5世界环境日生态保护画展
2006  忆境如斯——周平油画个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2005  乡情——周平写生油画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2003  国际百名画家作品展
2003  安徽省美展
2002  安徽省小幅油画作品展
2003 “周平小幅油画风景”个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2002  周平个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2001 “周平田园风景油画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1999  周平个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1997  安徽油画艺术展
1997 “周平、黄来铎先生双人联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1996  周平油画个展,台湾立大艺术中心
1995  安徽省女画家作品展
1994  中国安徽省油画精品展,新加坡
1993  中国安徽省油画精品展,新加坡
1988  安徽省美展
1981  全国第一届电影宣传画展
1979  第一届全国科普美展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宁静诗情的艺术——读周平油画风
· 自然与田园的依恋
· 心 语 ——读周平油画随感
· 四时之美,聚之有道 ——解读周
· 周平——人生四色
· 风水如画 ——对话周平与其油画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周平——人生四色>>

  她的性格中没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浪荡不羁,没有画家一贯的荒诞怪异;她恬淡、优雅,坚持中和之道。她不像是颜料堆满身边、大笔挥霍激情的画家,倒像是清茶一杯在手、提笔思绪万千的文人。不经意间释放的个性,比起画家的吊诡更近于文人的清傲。她当然不前卫,甚至可以说是古韵的。但在这样一个浮躁奢华的年代,当中正平和已经成为少数,她和她的油画恰恰成为了一种新的前卫。

 
文人画家
  周平是这样一个人,一眼便能断定她是个艺术家,却最不像是画家。她面容白皙,优雅得体,很难将其与松节油浓重的气味联系起来。她当然有衣冠不整,双手沾满颜料的时候;她甚至还会自己钉画框,用刺鼻的乳胶刷布面,在混乱不堪的画室中挥汗如雨。“但这些都不需要被看见。”周平说:“如同画一样,无论经历怎样的过程,最后总要是干净漂亮的。”和周平交谈是有趣的,问她的生活,她会扯到画上,问画的问题,她又会说人生的道理。大约就像她自己说过的,画的风格反应人格,对于周平来说,人、画是合一的。
  于是,她的油画便都是她生命的体现。当她高兴了,会随便抓起什么在画布上恣意涂抹;思虑时,便用小笔细细填蹭;有时烦闷了,甚至拿起画刀大片大片的剐掉。这些创作过程中激情的片段,周平认为本是随兴而发,杂乱无章的,不适宜直接了当的曝露;而是要经过排序、调整、收纳,再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使之符合某种“和谐”,表达作者对这一“和谐”的释义。
  中国古典文化称这种内在的和谐为“道”,而这种由“乱”入“序”,由“散”入“整”的过程,便是易经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于是,人生的坎坷、作画的悲欢,最终都要融合成为一种“美”再被解释出来,这才是画家人格、思想的“美”。周平承认,她的意象油画,比起写实美景,更倾向于体现儒道思想。画家借景抒情,文人融情于意;因此,周平的艺术以及人生诉求,使她成为一个文人式的画家。
 
春:一开始总是感性的
  春的色彩是感性的,粉色的桃杏,碧绿的原野还是棉白的柳絮……这些色彩都是随兴出现、没有预兆的。就像周平说的:“无论作画还是做任何事,一开始总是感性的。”如果有计划,那就是经营是刻意,不是一种自然的美,那么这种美便会生硬不易长久。
  《闻春》、《桃红李白》这样的作品中,那些争相簇拥着,烂漫盛开的春花,如果仔细看去,并没有花的形状,这其中更接近随兴涂抹的色彩。这些随机的色彩,被周平保留整理后呈现给观者的就成为花了。春被认为是生发之道,为人之道。春是四季之首,象征着最初的感性;而“道”便是告诉人如何保留,保留多少,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如同画面中那片粉白色调,如果没有选择保留便什么也没有;如果没有远山近水的限制,即便有也是一滩杂色。只有在一个特殊的秩序里,它们才能成为一片桃源。
  春如同人之初生,春的这种感性也是人性格中的率性。当我们赞赏春系列中哪些随性随意的色块时,同样是对率性而为的赞赏。儒道文化讲究人要保留赤子之心,说的便是这一种原初的感性。桃李之美,就美在对这一感性的坚守。
 
夏: 单调其实最丰富
  所有绘画中,以绘景最难;四季景色中,又以夏天最难。寻常人每天都看得见的景色,单纯的浓绿色调,怎样才能描绘的有新意?在诸如《听夏》这样的以夏景为主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周平独特的见解:那就是简单中的丰富。
  周平是一个对色彩拥有非凡掌控力的画家,她的色层变化丰富而微妙,《夏》系列作品正是这种色彩操控能力的高度体现。但相比于春秋,周平的这一系列经常不讨喜。这一方面,是由于作品被拍摄后往往不足以显现色彩的微妙变化;另一方面,观者倾向于被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对于一个单一色调的画面,总是一开始就失去了耐心。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便会慢慢发现,这绿中何止有绿?明明赤黄蓝紫应有尽有;这满目枝叶,又何尝有一笔相同?细细品味下来,竟然酣畅淋漓,比春秋都更有看头。
  也许现在纷杂的世道,正让我们对所有简单的东西失去耐心。作为职业画家,周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作画,但她并不认为这是单调的:“其实我每天都很丰富。也许只是换一套新茶具品茶,或是把画架移动到阳光能照射的地方,也是一种变化,会有另外一种心情。”丰富的定义是什么?一定是浓墨重彩吗?还是微妙的变化也是一种丰富?相信对于周平来说,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而当她借由《听夏》这样的作品向我们展现这种丰富的时候,也许观者需要思考的,是看出简单中的丰富的能力。
  
秋:富贵的别名叫知足
  如果说春着重于形态上的意象,夏是色彩上的意象,那么秋凸现的则是一种内容上的意象;可以说是立象表象,因而秋的意象性最鲜明。周平的秋系列,几乎都采用了金黄色调。秋是肃杀的季节,自然是有残败萧瑟之景的。而周平的作品里,不但没有残枝落叶,相反,以《秋风》为例,布满前景的繁茂树林,尽是金枝玉叶,华丽非常。这不仅是对景物的选择,也是对象征性的选择,画家态度鲜明的认为,秋是富贵的。
  秋是成功与收获,周平对待收获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在《秋词》中,我们看到的是怡然自得的鹅鸭,炊烟依旧的人家……既没有对收获的喧闹,也没有对衰败的悲伤,而是一种平淡的喜悦。自古悲秋者,悲的是秋的逝;喜秋者,喜的是秋的富饶。而周平的秋是一种平和,对收获的坦然和对衰败的从容,而支持这些的正是知足的心态。
  从1997年在台湾举办第一次个展开始,周平的作品便一直受到海外收藏家的喜爱。国内却少有人知。当时有人建议她多在本土宣传,她却说:“有些东西有则有,没有也不强求,只要有人喜欢我的画,我便知足了。”即便现在,周平对于名誉财富的态度,依然如此,不卑不亢。自古富贵者难知足,知足者常富贵。周平也承认她确实偏爱秋,她的画中也不掩饰对富饶的喜悦,但她更偏爱的,是这种知足常乐的富贵之道。
 
冬:人生四色
  周平不只是一位风景画家,而是一个借景叙事的艺术家。她的人生,她的态度,她的思想,都借着四季的美景表达出来。春是初始的感性,夏是过程的枯燥,秋是结尾的丰饶;作画如此,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所以,当我们欣赏冬这个系列的时候,不妨把它看做是一个总结。
  冬系列的色调最丰富,内容最单一。有《腊尽春回》这样的冷冬,也有《吟冬》这样的暖冬;内容则无一例外的表现雪的苍茫。冬是四季之末,人生之老年,因此在冬的色调中,包含了粉春、翠夏、金秋等各个人生阶段。于是雪横在这些与观者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向——“屏障”。这个屏障可以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也可能是每个阶段都具有的。同时,这个“屏障”可以是一种障碍,也可以是一种保护。比如,在《腊尽春回》中,雪带来的感受,像是一层薄被,而春新生的嫩芽,似乎是躲藏之下被保护着的。对于周平来说,她更倾向于认为“屏障”是一种保护。在她海外艺术生涯红红火火的时候,她选择了这种“屏障”,来保护当时自己的艺术创想。当年刚抽芽的想法,成为今天成熟的意象派油画系列,另许多同行惊叹。而如今,她和她的意象派油画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四季轮回了。
  周平说:“以前是写景,现在是画意。”对于观者来说,以前是欣赏景色之美,现在是领悟景色之美。这是一种更新更深的艺术交流。周平将她的人生融入于画中,对于观者来说又 何尝不可?我们在创业时《闻春》,在守业时《听夏》,在顺境中《读秋》,在逆境中《吟冬》;自然的四色,是周平的人生四色,亦可以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情色彩,这种统一的共鸣和感悟,不也正是“天人合一”之道吗?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