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江

1967  生于山东日照
1993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9  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2012  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写意精神”风景写生与创作高研班
现居吉林\北京,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书画艺术创作高研班创作课程主讲教师,中国职业画家协会理事,意大利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个展
2019 常世江从“意象油画”到“新意象油画”个展,798感叹号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18“万物有灵/常世江个展” 参加北京郎园第七届国际艺术节(特邀展)
2018“万物有灵”-常世江意象油画全国巡展(首站威海)
2017 常世江个展,萨尔茨堡州立美术,奥地利
2016  万物生—常世江野花系列迎春个展,北京悦馆•观澜湖生活艺术空间
2015  万物有灵——常世江“新原始绘画”野花系列作品个展,奥塞德斯奔驰中心,北京
2014  “当代油画/常世江“新原始绘画”风景作品专辑”首发式暨个展,泰禾•中国院子,北京
2013  “万物有灵”——常世江“新原始绘画”风景油画个展,《艺术市场》美术馆,北京
2012  怡道风景线-常世江意象油画风景个展,视觉经典美术馆,北京
2011  意向精神-常世江油画风景新作个展,798宏艺术中心,北京
2010  画布上的心情-常世江油画风景个展,798宏艺术中心,北京
2008  “守望—鸭绿江畔”常世江油画艺术展,北京
 
主要联展
2020“一带一路-大马风情中国艺术家马来西亚展”,马来西亚第一当代美术馆,马来西亚
2019“丹青传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艺术展,上海展览馆,上海,中国
2019“中国抽象油画大展(济南站)
2018“国粹/中国艺术家俄罗斯海参崴市美术馆邀请展” ,海参崴市博物馆,俄罗斯
2018“多彩中国 微型艺术国际大展”,威尼斯,意大利
2018“2017届清华美院培训中心师生结业展 ”(教师组),清华大学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2016届清华美院培训中心师生结业展 ”(教师组),清华大学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 中国人民大学“写意精神”高研班结业大展,中国油画院
2016 艺术北京国际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
2015 “蓝天野草”第八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邀请展,北京
2014  “中国梦—赤子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吉林省美术作品展览,长春远东美术馆,吉林
2013  “意象中国”中国风景油画学术展,威海市美术馆,威海
2013  油画写生与创作课程班阶段观摩展,中国人民大学美术馆,北京
2012  风景-圭山对话-全国知名书画家圭山写生作品展,云南文达画廊,云南
2012  2012北京油画学会作品展,北京
2011  结伴而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四届油画创作研究生课程研修班毕业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画展,上上美术馆,北京
2011  异彩纷呈-中国当代实力派青年迎新展,红子兰画廊,北京
2010  第16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北京鸟巢,北京
2010  中国农民艺术节-博艺宋庄-北京画家村落集群艺术展,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
2010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上美术馆,北京
2009  第五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一百个艺术理想,宋庄美术馆,,北京
2008  飞天梦地"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秋季艺术沙龙展,北京
2007  “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
2007  中韩美术交流展,韩国
2006  中国第三届“人文奥运”画展,北京
2006  纽约国际艺术授权博览会,美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在路上——我在建立我自己的艺术
· 艺术怎能“误读”?
· “百花齐发”才是万物的本色——
相关评论 更多
· 肆意、野性、奔放的生命力——有
· 万物有灵——读常世江的油画
· 【评论】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埃米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艺术怎能“误读”?>>

 “纯正的吸收”比“误读”更重要。

然而,有的批评家或学者认为艺术是允许“误读”的,更有甚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被“误读”性。他们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经历的不同,所有接受到的信息会是千差万别的,最终都是个“误读”的结果。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你是接受“中国式”教育,即使在国外留学若干年,最终的感悟结果还是“中国式误读”。他认为好多人的作品已呈现出来这个特征。

但在我看来,这些看法很偏颇。即使呈现出来“中国式”作品,那不等于作者吸收的知识是“误读”的结果而不是“纯正的吸收”!这种结果,我倒认为是作者将自己吸收的纯正信息与东方美学审美趋向有意融合的结果。至于说欧洲有个别大师及中国当代很有成就的某个“大画家”有“误读”成功者,案例也确实存在一些。那些通过“误读”成功的人,只是个别时期的特例而已,但并不值得宣扬和学习。这是一个途径,但这是一个不宜多数人认为应该这样成功突围,得到艺术真谛的最佳途径!这会使太多搞艺术的人误入歧途!是会认为可能衍生出奇异的“奇葩”作品,但这会是正道吗?就如欧洲人要求社会上各行各业产品的“正品”不能伪造,这是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性的重视,更是一种信念!而在中国各种品牌的伪造泛滥,在中国人眼里这很正常,也有的东西还不错,社会上也就习惯或默认了这些做法。然尔,这在欧洲人的眼中这是很愚昧,不能容忍的事情!这与“误读”看起来是两码事,其实有很多相通处。即默认荒唐的事情发生,倒希望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我国大部分对艺术的“误读”有几个方面的来源:
   
首先是“伪知识”的传播。好多画家在其刚刚入门时所接受的知识的“纯正性”就很差,有些教师本身对“知识”的“精准性”非常不到位,一知半解,其本身就是“伪劣产品”,又去传授于人,到了大学还会有为数不少的“伪学者”,自欺欺人,误人子弟。导致很多学艺的人从始至终得到的都是些“误导”信息,而宣扬“误读”有益的多数都是这些所谓的“学者”、“先生”们!这其实是整个教育体系出现根本性普遍的大问题!
   
其次是劣质的印刷品会导致非常多的人被“误读”。印刷质量和技术的不达标,会使原作极重要的信息丢失和变味,即使是欧洲特别精准的高科技的印刷,也会将原作的重要信息(如画作的纯正气息感、画作的现场感、肌理感、厚度的真实、画作的流通感、色彩的质感等)丢失或者变味,导致多数的人会“误读”,特别达标的印刷品会有备忘(指你看过原作)和提示(指你对部分信息重现)。

还有就是惯性的思维模式,和不假思索的研究方法,导致的“误读”。这主要是指有过很长时间的学艺经历,自认为自己的修养和知识结构(包括研究方法)都很精准,由于之前学习知识的偏执使其有排外的“惯性”,所以始终是“自以为是”的真理,导致又一次的“误读”。
交叉“误读”是指以上各种情况的综合症,这会导致大面积的人群蒙蔽了双眼和意识,会视而不见,麻木不化。形成一套“误读”的程式,导致不正统的见解与扭曲的作品大量产生。
   
纯正的知识来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获取:

一、要尽量多去美术馆、博物馆,在经得起历史认证的大师作品前吸收最有价值、最直接的信息(比如手法、厚度、肌理效果、现场感),作品的灵魂所在,让你感动的因素是哪些?哪些是印刷品上根本无法感受到和呈现出来的?大师作品是无声的导师!在这过程中要消除自己的惯性思维模式,用“无验态”感知感悟大师作品的精华、真知所在。

二、师承真正得道的“导师”。真正得道的“导师”的作品洋溢着纯正气息和信息,是被真正的学者与业内高度认可的;他的理论独成体系,是有非常强的学术突破与前瞻性,有国际视野,着眼与美术史的推进、空白与高度;他的自身发展脉络是清晰而科学的,未来有无限发展趋势的空间感。真知灼见的教导,使求知者能够用“纯正”的学识去思辨与探索艺术的真谛所在。

三、自古就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大自然是博大无比的,大自然显象与隐象中有太多的美学奥妙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和挖掘。将自己的创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大自然为师,通过长期在大自然中求真务实的学习与历练,必然会得到最纯正最直接的启迪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要虔诚而深信真知的重要来源途径是大自然的启发与给予。

四、尊重自己的敏感度与天性的本能,这会让我们最纯粹、最直接的接受真知;重视艺术本体的规律,这会让我们更精准的把握艺术之路;用哲学观与艺术观,人性的光辉去关照本我的内心世界,这会使我们艺术作品的品质更纯正。
   
自古就有“偏”与“正”之说,“旁门左道”与“阳关大道”的起点“失之毫厘”结果却“差之千里”!真理往往先是被少数人感知的。人云亦云的事情不见得就是真理!
   
纵观中外美术史,历代大师无不是遵循“实践出真知”;尊重对大师作品的潜心研究,吸取最纯正的营养;尊重本我;用更“纯正”的知识来培育更伟大的艺术作品。即使我们不具备更多获取真知的条件(这和我们的国情有关),但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的鉴别力,不能被所谓的“误读”误导你变味的艺术人生。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