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华
1960 出生于上海
现居中国上海和美国洛杉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艺术家,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上海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主要个展
2019 “2019陆云华个人画展•理想主义”,梧桐美术馆,上海
2019 “2019陆云华个人画展•境”,亭艺轩,上海
2014 “2014陆云华作品品鉴会”,中信泰富,上海
2013 “2013陆云华年度个展”,东海岸艺术空间,上海
2013 “陆云华小型油画展”,益友斋美术馆,上海
2013 “2012陆云华年度个展•浦东巡展”,浦东图书馆,上海
2012 “2012陆云华年度个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
2012 “陆云华•上海后园个展” ,加州PASADERA高尔夫俱乐部,美国
2012 “色域•陆云华个展” ,华府天地,上海
2007 “唯美本质——陆云华抽象艺术展”,上海
2005 “精神后园—陆云华作品观摩展”,上海
2004 “暗香后园—陆云华作品观摩展”,上海
2002 “陆云华艺术作品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主要联展
2018 “匠心博物馆大师展” ,上海中心38楼
2018  英国伦敦“世界手工艺术大展”,英国
2018 “海上延伸.上海艺术家作品特展” ,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7 “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展”,西班牙
2016 “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展”,比利时、法国,荷兰
2014 “回望海平线”第十五届海平线特别展,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4 “China•中国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瓷艺展”,上海
2014 “2014大英博物馆——新瓷•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英国
2013  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不禅”国际艺术家交流展,美国
2013 “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上海
2013  艾马瑞艺术项目“+1+1+1视觉动力”国际艺术家交流展,上海
2012 “2012国际新锐文化艺术季”,上海
2012 “古瓷•新义”知名艺术家跨界实验创作邀请交流,景德镇
2010 “中、日、韩世博主办城市美术交流展”,上海
2009 “华东六省一市油画作品展”,山东
2009 “东方印象艺术展”
2009 “中国艺术家四人展”
2009 “2009上海水墨艺术大展”
2009 “第三回世界和平美术大展”
2008 “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作品展”,澳门艺术博物馆
2008 “另一种实验——当代新抽象展”,成都
2007 “马来西亚写生展”,上海
2007 “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
2007 “东北亚美术大展”韩国松花美术馆
2007 “上海五角场80号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上海
2006  专题展“纸尚——艺术家邀请展”
2006 “抽象艺术高峰论坛”,三亚
2006 “中国第二届小幅油画大展”,上海
2006 “中国百家金陵油画艺术大展”,南京
2006 “上海第二届抽象艺术大展”,上海
2006 “回归与状态”艺术家交流展,上海
2006 “沪杭两地艺术家作品交流展”,杭州
2005 “第一届宁夏文化艺术节”
2005 “海上名家素描展”,上海
2005 “上海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上海
2005 “上海美术大展”,上海
2005 “上海抽象四人展”,上海
2004 “2004上海抽象艺术大展”,上海
2005 “世界和平美术大展”,上海
2003 “无畏先锋——上海”60群体艺术家联展,上海
2003 “中国第三届油画艺术展”,北京
2003 “上海油画艺术展”,上海
2002 “纪念延安讲话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
2001 “海上油画作品展”,华氏
2001 “全国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北京
2001 “上海抽象绘画展”,上海
2001 “2001亚洲和平美术展”,日本
2001 “中国小幅油画展”,北京
2000 “上海•韩国美术作品联展”,上海
2000 “2000亚洲和平美术展”,日本
2000 “上海第八届地平线绘画•雕塑提名展”,上海
1999  全国第八届“群星奖”,北京
1998 “上海第七届海平线绘画•雕塑提名展”,上海
1998 “上海百家艺术精品展”,上海
1997 “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油画展”,上海
1994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1993 “第三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获优秀奖,上海
1993 “上海•日本昭和美术作品联展”,日本
1993 “中国油画展”,香港
1993 “93中国油画年展”,北京
1992 “中国油画艺术展”,香港
1992 “上海油画艺术展”,上海
1991 “91中国油画年展”,北京
1990 “第三届上海体育美术作品展”,上海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南京
1988 “第二届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大展”,上海
1987 “上海国际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上海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我的“精神”底线和“真实”底线
· 关于东、西方艺术的差异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我的“精神”底线和“真实”底线>>
    说来可能你不信,我比较害怕写画画的文章,因为坐上半天可能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当然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原来想一本正经地拿起写字的笔来做文章的,可稍不留神便涂鸦起来。不知不觉一张好端端的白纸已变得面目具非,转过神来才发现开了小差,赶紧定神写字,却发现一张纸上已连写字的地方都没了。

    为此常常羡慕许德民兄能一心三用,写文章、做诗人、白相抽象画。

    我认为画画是件很个人化的事情,用心去喜欢才能真实起来,时间长了画画的生态环境会变得高级。因此,回到画室就无心关注这个主义、那个流派之类的名词解释。没进过美术学堂倒也没啥坏处,没人管,所以一直可以无法无天地画到开心为止。

    阅读是我经常要做的功课,好东西一般我是不会放过的,只要胃口可以。现在的信息时代确实让人很有福气,要看点好东西已不是什么难事了,只要点点鼠标就能召见大师,如果有空,大师们的画室是可以随便进出的,但是眼光要好,大师屋里的东西未必一定都是好的。

    我大半的时间都泡在具象和意象之间,有时会在抽象这边多呆上一段时间。对我而言这三者并不矛盾,我就是从具象里走过来的,因此对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时期的艺术一直是高度重视。当然现在很多人已不谈这些了,用他们的话来说是过时了。我怀疑现在有些“很革新”的艺术家可能从来也没真正去注意过。我研究色彩的那种快乐想必他们也是不会有啥体会的。所以在当代这个环境里很少能有机会来沟通。时间一长就闭塞起来,这倒也好,清静,有的是时间来思考。

    我一直认为色彩不仅有情绪,而且具备性别意识。较长时间里我不停地拿红色来把玩。当大红和玫瑰放在一起时,便立马出现了性别,后园的故事情节也就微妙起来。有了颜色目光也就更迷人了,为此,有人说我有小资情调,我也就不反对了;有人说我比较暧昧,我有同感;有人说我太奶油,我无所谓;有人说我的画太过漂亮,意思是说有点行气。那我就不赞同了,这种看法太概念,难道,说悄悄话还要用只麦克风?我用色彩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没时间去揣摩人家在想些什么,一句话,是后园的情节需要。

    我对画面空间的关注远远超过我对色彩的重视,能否处理好空间,对一个画家来说是篇大文章,不可有半点马虎。一个小小墨点的位置变化也会影响整个空间的气息,就像棋盘上过楚河的大军,小卒稍有移动,全军的方阵也就变化起来。

    空间做得宁静了,邻家女孩的细声细语就能听得更加心跳,空间摆得舒适了,说起话来也会变得更有腔调,不信你也可来试试。这点能力是我从朱耷大和尚那里批发来的。

    朱耷是个操作空间的老手,他的空间可没啥多余的内容,东西放得讲究,不能多更不能少,就连他的—池荷花都被他扯得七零八落只剩二三枝。高傲而有些寂寞的世界,朱耷似乎很感兴趣,甚至我觉得还有点伤感。原来老人家会时常关起门来,一个人在里面发些牢骚。毕竟曾是一个堂堂的大明贵族,却被老康熙弄得做了和尚,可以理解。

    我自知自已是一个相对比较弱的人,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的使命感。看到那些美术的造反派过来时,我总是避而远之,深怕他们的拳头会碰到我的脑门。但偶然也会站到窗边看外面的热闹,看到那些好象是领袖一样的人物在台上手舞足蹈,脑门出汗、唾沫飞舞地指点江山时,真是好不吃力,便心里暗自庆幸,幸好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同他们相反的是,我比较喜欢在后园里喝茶、听丝竹、面对面聊天,有时会一不留神发现你脸上新长了一颗青春痘,若有比较私密的话不便让旁人听见时,也会贴到你耳边说,有时候也会侧过头来看看隔墙的那枝红杏。

    我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特别是古代文人艺术。在现在这样一个崇拜西方艺术的年代,说这样的话好象有点在“作秀”,但不管你怎样想,我确实是十分迷恋。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张萱等我都很崇拜,还有那个明末的八大山人。

    说实话,北宋的那个宋徽宗,皇帝做得不咋样,可在一千多年前的时候就把绢上的空间玩到家了,看看现在有多多少少画家在他的四条边、四只角里弄得急汗满身,却还不知所云。再看那个朱耷老人的字画。尽管放了三四百年,但笔墨依然新鲜。

    书法是国人最能骄傲得起的艺术,看似简单的形式,实没多少人能玩到极致。其漫长的历史走到了民国能依旧风光的人物也只剩一二了,其玄妙不能言语,如果弃之其阅读功能,那就是顶级的抽象艺术。我想美国的波洛克之类的大人物。在这些条线面前也不会有啥声音了。

    同样是山水画,把现代的东西和古人的东西放在一起来比较时,不难发现,技术上肯定是短了一大截,但真正短的却是人格底线。精神层面就更加没办法再谈下去了。现在的人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笔毛还没落几根就认为自己是大师了。缺少精神信仰,又不懂得自爱,外国人的野草长到了自己的御家花园,而且多得无边无际了却还振振有词,洋人的草实在是有力道。你想国粹艺术还能有何希望可言呢。看来改称“水墨画”也无妨。就算在叫法上与国际接轨罢了。

    也许当我们的眼睛装满了美国人的时髦,乐道于德国人的表现才能的时候;也许当我们崇拜着洋人美术发明家的稀奇玩意儿的时候;嘴里不停呼唤着I love you的时候,弄不好他们的画室里已经虔诚地供奉起中国的艺术了,这绝不会是天方夜潭。

    老子出道的时候,西方的那个苏格拉底还不晓得在什么地方呢!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