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鹏
1991 出生于哈尔滨市
201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2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王华祥教授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9 “中国神话及传说”主题,大英博物馆展出,伦敦,英国
2019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成都,中国
2019 “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中国
2019 “中国木刻版画:内容与实践”,伦敦,英国
2019 “版画100——2018年度收藏作品展”,深圳,中国
2019 “第五届中国十年版画展”,深圳,中国
2019 “比利时版画大师展”,比利时
2019 “第七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深圳,中国
2019  艺术北京专题展“版画的魅力”,北京,中国
2018 “第三届中国版画大展”,深圳,中国
2018 “版画中国”系列巡展,中国
2018 “管中窥豹-中国版画精英展”,罗马,意大利
2018  第二届“国际版画联盟展”巡展,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在痕迹中“寻仙”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在痕迹中“寻仙”>>
 
 
《群玉》系列是我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尝试用木版画语言构建想象中的仙人生活及山水世界。
 
仙人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象,承载了古人对于美好的极致向往。我以此为题材进⾏创作,将形象各异的仙人隐藏在⼭⽔之间,通过表现他们优哉游哉的状态,让当今⽣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感受到⼀丝与平⽇不同的怡然与舒适。
早在本科毕业创作期间,我就尝试用木刻手法表现中国神话中云雾飘渺、山峦重叠的神秘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话传说也是人们在向往无忧无虑的超然生活中产生的,它传达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一份精神寄托。同时使用黑白木刻这种简单纯粹的语言,能更好地呈现出仙境的古朴和神秘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在此之前,我的创作理念并非神话题材,这个起点与木刻材料有着密切关系。经大量的木刻实践,我对木板的纹理很感兴趣,它看似随机,但具有一种美感和形式意味。同时,木纹也给我带来有关“山”的联想。之后的创作都以此为起点,艺术语言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成熟。
 
如果说,从木纹到“山”是一次“无象之象”的发掘;那么,“水”的出现是基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连锁反应。“山”、“水”相辅相成,它们在我作品中成为最初的语言试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水与刀痕: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利用山、水来营造画面意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语言。同样,它们也是仙境的特征。相对于木刻,我需要完成一次语言的转换——用点状的刀痕表现“山”,用有规律的线表现“水”,一动一静、一繁一简,画面就此多出一份灵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洞仙:在对山的塑造上我还加入了许多山洞元素,古人为了凸显仙人远离世俗的超脱形象,将其生活的地方幻想成洞天福地,也就有了“洞仙”的出现。将山洞元素加进画面可以更好地营造出我想要的神仙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仙信仰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融合,我们时常向往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美好自然,时常想在纷繁的世俗生活中寻找某种精神归宿。对我自己而言,无论是个人性格还是神话书籍和影视剧带来的幻想意识,都指引我关注“现实之外”。这不仅让我明确对“木纹山水”系列作品的认同,也让我开始通过寻找仙神、鬼怪形象来强化创作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木纹的形状去想象画中仙人形象,这使我的创作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仙人的形象也随着纹理的形状出现一些形变,这比刻意塑造不同于凡人的神仙形象要自然许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这组作品带有巧合,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从前有座山(肆)》就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张,在这之后,我需要寻找新的创作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创作不仅要考虑作品内容,也要注重对本体语言的探索。我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木刻材料的特殊性,不能一味地用固定图式再现想法,否则自己的创造性将停滞不前。早期通过木纹联想到山水、仙境,此时需要回归木刻,找到语言的独一性。那么,木纹与刀痕的关系就是一个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我来说,一旦木纹在创作过程中失去应有的作用,木刻的本体语言也就愈发流失。于是去除了神仙形象,单纯利用木纹去创作了一张新作品,也就是上面这张《未命名》。但画面中木纹和刀痕出现分离,类似一种肌理填充,仅限于刀痕与肌理的玩味并不能实现对仙境的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圆形是木纹的一种形式特征,刀痕的组织必须与此相关。这几张小作品就强化了曲线效果,使木纹更具流动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早期通过木纹引发对山的联想不同,这次回归到木纹的抽象形式语言之中,我逐渐对本体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张《无岁月》是最终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画的审美和意境是我一直追求的,也是创作的形式语言之一。同时,本体语言也需要新的元素得到强化,使之更具有独特性。这就需要把中国神话题材重新引入其中,它的突破口就是仙人形象,他们的出现不仅让仙境主题更加明确,也让画面更具可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山非山》这张作品几乎耗尽了我对神仙形象的全部想象力,再继续下去又会陷入一种模式化的创作状态,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画面的“中国味”更浓一些,这可能是一个新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人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象,应该运用现代版画语言呈现出来。简单地用西方绘画方式只能呈现中国仙人形象的“形”,画面依此往下进行会越发神异。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表达的仙人形象,它更无法承载中国人对于那份逍遥自在的喜爱。由此,仙人形象和木刻的关系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即:西方木刻版画语言与中国山水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我通过用木刻临摹《溪山行旅图》找到了切入点,画面中的震撼气势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山水画所蕴含的审美和精神追求。而且,中国绘画的皴法与木刻的刀法之间具有相似之处,所以查找了大量山水画资料并制作了几张小幅版画来进行语言运用,希望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木刻语言。
 
 
《山里有仙人》就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做的第一张尝试,山水和仙人之间的结合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作品某些局部有选择地利用了木纹,借助此雕刻出来的山和仙人更具有灵性,这可能就是自然痕迹所产生的生命能量。在此之后,我开始创作《群玉》系列作品。
 
 
《群玉》这组作品由三张板子拼接而成,耗时九个月。长卷方式能够让观者走进山水之中,发现形态各异的仙人。画面中的仙人形象符合我对仙人概念的想象,形象各异的仙人隐藏在⼭⽔之间,他们优哉悠哉的状态不仅承载了古人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也呈现出人们向往自由的情感。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创作的分享,这个题材背后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庞大,还需要我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