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平

1985  生于湖南郴州
2010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12  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公费研究生,师从著名画家姚鸣京教授
2015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20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现居北京,现在清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合作导师陈辉教授

主要展览
2016  八零八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中国政协文史馆,北京,中国
2016  中国创造力当代艺术交流展,798艺术区桥舍画廊,北京,中国
2015  “62度灰和TA的朋友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5  中国创造力----young art2015-2016年新加坡跨年展,新加坡复兴美术馆,新加坡
2015  第十八届杭州西湖国际艺术博览会,杭州,中国
2015  学院新方阵·2015年度提名展,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2015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北京,中国
2015  学院本色2015:全国美院在校生优秀创作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5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5  学·缘--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北京
2015  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师生展,福州美术馆,福州
2014  “共振”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作品展,元典美术馆,北京
2014  北京优秀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北京
2014  第四届"足迹·青春”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主题创作展,北京
2014  深圳第二届艺术博览会“前移的未来”学院青年力量展,深圳
2014  第十七届杭州西湖国际艺术博览会,杭州
2014  ”制造多巴胺---“对冲”全国系列巡展,国艺美术馆·河北沧州美术馆/宋庄文华堂美术馆,北京
2014  "造化·心源——2014青年国画家提名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2014  “后素”:三人行——刘利平、郭辉、李诗伯联展,北京798艺术区·见心会馆,北京
2014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研究生作品展,元典美术馆,北京
2013  前移的未来—学院青年艺术作品展,2013艺术深圳,深圳
2013  从这里开始——中国·学院青年艺术作品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2012  李可染画院举办的中国百名画家展,北京
2012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新锐艺术家“对位”展览,北京
2010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广州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与君话水思微澜
· 以水之名
相关评论 更多
· 导师评语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与君话水思微澜>>

  对我来说,你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哪里就是你的传统。但是,当下才是我存在的具体环境,我当然是要说符合我自己年龄、状态的东西。

  ——刘利平

  采访时间:2015年6月14日

  采访地点:刘利平工作室

  到达画家刘利平的工作室,是在一个十分炎热的下午,也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但他早早地把门敞开了,自己却躲在一张大桌子后画画。一见到我,刘利平立刻从桌子后钻了出来。带着质朴而亲切的笑容,他给我展示了最近的毕业创作《智者乐水》系列——这个80后青年艺术家今年刚完成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并在筹备新的展览。接下来的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的对话从画“水”的传统开始,却如滔滔江水般蔓延到了更加遥远的地方。

  毕业作品的名字是《智者乐水》,光听名字就知道你的创作跟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关联。但中国画里,“水”也是一个特别难突破的绘画题材,你是何时把“水”作为一个确定的表现对象进行关注的?

  《论语·雍也篇》里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也是我作品名的来源。我之前用了很多的精力在学习和模仿古人的山水笔法,直到2011年左右,我在一次创作中,偶然画了浮着白鹅的水面。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画中的东西特别亲切,是与我的生命、呼吸共通的,自然地就想把这一系列的绘画延续下来。我想,除了学院教育的传统,这与我小的时候,在南方生长的经历也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水塘、瀑布。小河都是我童年玩耍的好去处,也是来到北方求学后,留在记忆深处最美好的部分。如果说传统,这也算是一种情感上的传统对我创作的影响吧。

  有些记忆深处的东西,可能会因为时空和地域的转换而像涓涓细流般从心中流淌出来。但却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是的,所以对我来说,“水”是一个用来呈现心性的最贴切的载体。我另一个系列作品《和》则是用太湖石来隐喻人。太湖石是我国南方的奇石,后来从南方运输到北方,成为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即便是这样,它还是保留了太湖石应有的个性和特质,所以我给太湖石披上了面纱,就像我们南方人来到北方求学,生活,难免会受到北方的气候,生活习惯,人文环境的影响,但南方人应有的个性是不会变的。我想通过披着面纱的太湖石隐喻人的适应,生存,发展能力的融合。

  这是个很现代,也很年轻化的思考角度。你是在借传统的文化符号说当下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符号”的说法有些表面化。我对传统的东西还是有很深的情结的。从小祖父让我读《四书》、《五经》,教导我们尊卑有序,后来又选择了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就更少不了去描红、临摹这些仿古的训练。我很尊重传统,也会在美术史的传承中去寻求新的灵感。对我来说,你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哪里就是你的传统。但另一方面,当下才是我存在的具体环境,我当然是要说符合我自己年龄、状态的东西。同时,我也尝试把西方的光影表现融入进来,丰富属于自己的传统。我想,我和传统的对话是以这样一种具体的创作去实现的。

  你作品里的一些细节,令人很感兴趣。比如一些白色或黑色的柱状形象,是什么呢?

  你觉得是什么呢?我很想听听你的说法。

  乍看之下,我会觉得是“光柱”或者是“云气”,应该是水面上比较飘渺的一些东西吧。因为看起来很抽象,说不好。

  挺有趣。之前也有人好奇这个问题,说是“蛟龙出水”。我觉得不管是哪种解释,都挺好,比我本意要有趣的多。我最初画的时候,是想表现南方的一种树“水杉”。它就是那样从水里直接生长出来,笔直笔直地通向天,有种沟通天人的感觉。而且从构图上来看,也有助于在广阔的水域中营造远近不同的空间感。后来,我越来越享受大家的讨论,很少再跟别人提我最初的画意了。因为那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你喜爱水,也画水,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智者”吗?

  成为“智者”是个理想吧,我现在只是在生活的磨练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学着用一种智慧的方式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不论是创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还是举一个跟“水”有关的小例子:如果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那些倒茶水的茶人,从来都不会把水直接倒入茶杯,而是会稍稍转动一下手腕,让水流侧着入杯。道理很简单,直冲杯子而下的水不仅不会乖乖入杯,反而会飞溅出来,只有让水流减缓,才能完成注水。其实,艺术与生活也是这样,很多时候,需要转个弯才能到达。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