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处在油画形式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状态中。我渴望找到个人独特的油画语言。它不应像西方已属过去时的传统油画形式,也不应先像当今西方时髦的当代艺术形式。尽管我十分尊重西方油画传统,曾花不少时间去国外各大美术馆亲临大师经典作品,学习研究其技巧。我也非常仰慕国外那些变幻生动的当代艺术,但我绝不想去模仿。
我作画并无很大抱负与野心,只是想找到与西方不同,能接点中国地气,也要与其它画家不同,有点个人特色的油画语言而已。
1985年赵无极绘画班,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找到一条可以走的艺术之路。
无极先生首先让我有了艺术新观念,即明确了“绘画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个借题,不过是借它来表现自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而这个艺术观念,正是中国艺术所习惯的思维方式。中国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究“画外之意”,讲究“缘物寄性”、“诗化性”。将客观物象作借题,借以表达主观心境,这即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所持有的美学精神。
沿着这条思路,我开始改变观念,从习惯如实描写眼中所见,改变为将眼中所见作为借题,画我心中所想。从此,我获得艺术上的极大自由。客观一切都当成借题,它可以是具体的物象,可以是抽象的一个点、一条线,或者只是一抹色彩、一句诗词……只要能触动了我的心灵,就如中国常说的“触景生情”一样,都可以成为我作品的借题,都可成为上升到我精神内心倾诉进作品的凭藉。
我选择花卉作借题,花鸟画在中国已有很丰厚的传统,人们习惯对花鸟寄以寓意。可以借鉴中国水墨花鸟文人画的笔情意趣,加上西方印象派、表现派色彩技巧,探索属于自己的油画语言。
我将其称为“意象油画”。
从1986年创作“沉浮”到今,已实践了三十多年,其中经历过冷遇、孤单,有过困惑、彷徨。但我坚持了下来。
如今,当全国提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油画界兴起了写意油画热,不少同行也开始走我这条油画东方之路时,我终于不会孤单,并有了“山花烂熳她在丛中笑”的感受。
近期,我的油画中出现了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常见的小生物、小虫,借此寓意表达一些对当前社会底层弱势民众生存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他油画家极少涉入此类题材,二方面是感受不少当代艺术家关注底层民众生活的艺术表达形式比较隐晦难懂,有拒人千里之感。
我想通过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类似小虫、小生物形象,放在人们不熟悉的抽象图式中,以此作借题,尝试一种接地气的关注社会的当代油画表述方式。
2019年鸥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