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修平
1973 生于山东省招远市
1995 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美术系
2007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3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周京新教授
现居南京,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
 
主要个展
2019“野马分宗”——秦修平&孙浩作品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7“匠心•养墨”——秦修平杂画作品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5“古意修平”——秦修平古意作品观摩展,微园美术馆,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9“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崔振宽美术馆,西安,中国
2018“笔墨纸砚”——格式与想象,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8“武汉大雅”——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个案研究展,汉雅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8“春风大雅”——水墨精英邀请展,留青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8“以形写神”——2018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人物造型主题交流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7“中国当代水墨•柒舍精粹展”,南海传媒亚洲艺术空间,悉尼,澳大利亚
2017“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当代纸本水墨国际名家作品邀请展,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云南,中国
2017“重影•水墨的选择”——扫一扫当代艺术展,禾•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7“理性审美主义”——当代水墨艺术展,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6“水墨金陵”——江苏水墨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6“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第三回,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心源”——柒舍雅集欧盟使馆展,欧盟大使馆,北京,中国
2016“对坐”——图像与空间水墨邀请展,芥墨艺术馆,南京,中国
2016“体像”——四人水墨作品巡回展,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6“柒舍X芭莎艺术”——柒舍雅集水墨展暨《芭莎艺术》晚宴,798 圣之空间,北京,中国
2016“世间”——中国当代艺术展,阿德莱德艺术中心/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悉尼,澳大利亚
2015“学院•传承”——高等美术院校名师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5 [绘画] PAINTING:贰拾X20,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5“写意一族”学术邀请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六城纪•中国新水墨联展”,山东美术馆,济南,中国
2015“互文纪——诗对画”,易园,济南,中国
2015“汲古”——六人中国画作品展,秦•美术馆,招远,中国
2014“墨向•非常态”—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4“双轨记”——关于老鲁的一次“写生”,芥墨艺术馆,南京,中国
2014“画为心生”——当代水墨邀请展,金陵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4“易象”——南北写生对话展第二回,正观美术馆,北京;芥墨艺术馆,南京,中国
2014“坚白同异”——柒舍雅集学术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来自水墨的新语境”—— 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二回展,寺上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新水活墨”——当代水墨联展,香港海事博物馆,香港,中国
2014“水墨彼此”——两岸艺术家学术交流展,南艺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4“节点”——2014明圆水墨艺术年度邀请展,明圆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4“写”进历史——中国写意画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4“艺术家的理想”——柒舍雅集水墨展第四回,今日美术馆2号馆,北京,中国
2013“水墨@笔墨” ——柒舍雅集水墨展第三回,映禾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3“正观•文脉”——30家中国画展,正观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学院新方阵”——2013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提名展,今日美术馆2号馆,北京,中国
2013“易象”——南北写生对话展,芥墨艺术馆,南京,中国
2013“凡逸”—当代水墨宇辰邀请展,宇辰美术馆,烟台,中国
2013“柒舍雅集”第二回2013“艺术澳门”博览会专题展,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TM展览厅A馆,澳门,中国
2013“柒舍雅集”第一回2013“艺术北京”博览会专题展,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3“春天来了”——2170中国画精英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3“春风纨扇”——70雅集,养墨堂雅集会馆,南京,中国
2013“易观”第三回展——水墨当代性绘画提名展,丹德力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3“言”——新水墨•切片系列展览第一回,798新绎空间,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创作随笔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创作随笔>>

关于创作

《私昵》系列 
愈加精尖的机械制造精英们,正津津乐道的交流着新近的高端智能发明。殊不知正是他们的无限创造力,把这个充满麻烦的社会导入了一个无法回头的悖论中。更新的机械解决着更新前机械所惹得麻烦,同时也昭示着下一个麻烦的肇始。社会离原始粗陋渐行渐远,却离辉煌消亡愈来愈近;大众的生活愈加便捷,当然,大脑也相应的也愈加钝化;劳动力空前解放,当然,相应的下岗虑也在提高。不够精英的百姓大众,越来越沦为这个社会的冗余,距离感、陌生感进而孤寂感不期而至,象可怕的瘟疫肆虐铺漫。显然,蜷缩在自己营造的精神空间里,如居天堂。下意识的动作漫无目的地摆弄着、拉扯着,诠释着动作者也无法解释的“天堂”的不适。       2009.10
 
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在其著述里说:分裂人格者渴求距离,而忧郁人格者则惧怕距离。前者离群索居,喜自转;后者制造亲密,好公转。如此,我近期的一批作品中的主体该属前者。距离、猜忌、局外人、自闭、敏感、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等是描述这群人的关键词。基于这些行为特征,促成了这类人群社交的低能,自我的膨胀,愈加使得其对自我营造的私密空间的依赖,游离于皮囊之外的魂灵附于虚拟的他者,或玩偶或机械。愈是沉溺其间,愈是交流能力衰退,最终陷于一种难以自拔的循环。社会公信力的日渐缺失与道德标准的畸变,使得分裂人格症候群的队伍日渐壮大,恍兮惚兮间扪心自问:自己又该归于何类?2009.12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关于孤立者症候群的片子,略有启发。这部分人群共有的特点便是交流对象的变异。这种异变无疑与社会人际交流的某种障碍有关。社会信息化的同时,造成了信任、互爱的缺失,私密化替代了坦荡与倾诉,带来了交流对象的转移与虚拟化,玩偶便成了交流对象“人”的替代品。恍惚间,人偶合一,彼此相昵,如茧自缚的私密个体日渐铺漫,散落在被阳光遗忘的每个角落,或立或卧,沉湎于自己构筑的无间私昵国,以逃避的方式回归,以游离的状态存在着……《私昵》系列中的“玩偶”,与《遛狗》系列中的“狗”一样,只不过是交流的替代品,不过,“玩偶”更极端化一些而已。2009.8
 
物欲的膨胀,导致我们身体的肥胖。无休止的瘦身,恰恰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佐证。精英已然离去,空余膨胀的皮囊在游走,漫无目的、百无聊赖,下意识的动作拉扯出身体居于当下的不适,而这种在场的不适又是不可名状毫无意指的。以不适诠释不适,已然成为人们时下的处世状态。2010.9
 
《游戏》系列   
游戏是主流的社会秩序之外的另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生成,是缘于对现实秩序的疲惫而虚设的另一种规则的秩序。它象一面具有超强迷惑力的魔镜,沉迷期间,难辨镜里镜外,现实与幻象模糊无界。游离于模糊的临界点,质疑着现实,又质疑着幻象。    
最近的作品,画面好像变得热闹起来:由原来形单影只的游荡漂浮,变为三五成群的游戏聒噪了。然而,这种游戏状态很快就被识破为一种虚假,一种藉此消彼的虚假。撕破这种虚假,真相渐次明晰:无所适从的孤独、孤独的无所适从。游戏由此被蒙上了强制与谎言的阴影,也透露出一种饮鸩止渴的无奈。这种游戏的终结,其结果只有一个:再次回到孤独。2010.11
 
《控制》系列
控制的终极目的是恪守秩序,它是自我与本我的纠结,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的较量。控制让我们和谐,让我们盲从,让我们的思考远离个体感受,让我们的观看方式变得趋同划一。对自己的控制,是为了更好的被控制。由控制与被控制所架构的严密秩序,形成了这个社会的主流法则。     2011.10
 
《溺》系列  
最近的时政要闻,无论人际或是国际间发生的那些事儿,没有一件不让人纠结不给人添堵的。并且,这种添堵的纠结,之于我,根本没有明确的实指对象,或是离我太远根本够不着,譬如“政治”,因此也就无从谈及释放与发泄,只能将此郁结于心,堵闷憋屈,让我莫名生出一种溺水的感觉,永远浮不出水面,也永远到不了岸边。失衡的悬浮,无谓的挣扎。身体的动作是模糊的,肉身的沉重清晰可感;方向是模糊的,逃离的意向明确坚定…或者说,这些都可以被模糊被含混,但这一切指向的恐惧感,却极为具体清晰……近期的作品中,“恐惧”挥之不去的弥漫在画面中,成为作品表现的第一关键词。我不想表现单纯的感官惊悚,也不想夸大其词的无病呻吟,只想让它承载我此在的真实——被调侃玩世所遮蔽的恐惧,那种来自于白光一片却永远浮不出水面的溺水般的恐惧。
2014.5
 
关于《大鱼》
我们的不安与恐惧,更多的来自于对未知的臆想与假设。也就是说,不确切或模糊的恐惧,才是我们最大的恐惧。媒体的泛滥让所有令人焦虑的事件得以逼近,哪怕事件的发生远在他方或根本就是为博眼球而故意为之的捏造。对于造成危险或令人不安的事件源头,我们只能想象或漫无边际的预测,就像漂浮在海上的遇难者,大鱼所带来的危险,并不是它出现的瞬间,而是人们对深海未知的恐惧,他们所做的挣扎,其实是对臆想的挣扎,我们更愿意极具安全感的活在一个不甚安全的当下。现实中的莫名焦虑、不安或恐惧,就是我近期作品的隐喻所在。   
2016.10
 
 
关于语言
 
在我的作品中,至今还保留着对传统线形及墨韵的迷恋与探索。这种笔线的形质与水墨的氤氲所产生的内美,即在其“能指”层面上,已然烙上了“MADE IN CHINA”的文化印痕。虽然,中国文化不单单是通过笔墨来表征的。但这足以使自己的作品有了文化上的归属感,而这种文化属性的东西,恰恰是我最为看重的。2009.11.1
 
线造型并非中国画造型语言方式的专利,油画、版画甚至雕塑,各自都有其对线的不同理解和呈现。而线造型为什么与中国画的造型方式如此亲近,甚至曾几何时,还以它来作为区分中国画与其它画种在造型方式上差异的标准?我想这种差异除了对“线”认知的狭隘与概念,更应该是体现在中国画对线的独特考究上吧。这种考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十八描”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审美上对线质的不同追求: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这种对线形线质的考究,并非单纯对客观物象肌理质感的模拟,最重要的是其中蕴涵了中国文人对自然万物、宇宙苍生的独特理解,是一种“神”与“物”的晤对妙合,是心性修养的迹化呈现。在这种高度下流淌出来的线条,已然成为了表征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对这种符号的继承与延展,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与“勤于行敏于思”的践行。线的呈现无对错,但有高下。在一种高标准的规范下所达到的自由才是真自由,毫无规范的自由只能是虚无与狂妄。歌德在一首题为《自然与艺术》的诗中曾说:“在限制中才显出名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孔圣人尚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况乎凡夫?2010.6
 
《关于写意》
在“水墨”众多玄之又玄的意义指涉中,“写意”是最具代表性的了。也正是写意,才令水墨超拔出单纯的材料层面而具有了某种精神指向——一种涉及品格修养的高贵的精神指向。在水墨画的创作实践中,对游离、飘忽、悬置的“写意性”的个人化追求(写意的模糊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只能是见仁见智的个人化理解),让我们在感恩传统的同时,又不得不举步维艰地知难而上。借助导师周京新教授的点拨与教诲,加之这几年的思考与实践,自己对写意的理解,虽谈不上茅塞顿开却也有了些个人的粗浅体会。无论是为人还是作画,写意都透着顺畅、不做作之意。在这里,暂且不谈“为人”,单谈谈“作画”的写意吧。
没到南艺读研究生之前,“写意”对我而言,是一个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泛泛概念——快、率、草是它的关键词,画不工整就为写意,因此,也就并瞧不上那种所谓的“写意”。来到南艺之后,这种对写意的浮泛理解,确实也让我吃尽了苦头,手头已然精到的“作”的功夫既割舍不下又不想老调续弹,一时间竟不会画画了。导师对写意的重倡促使我重新思考“写意”的意义。从书法尤其草书中体会“写”的连绵畅达,又从赵孟頫的《调良图》中体会顺畅笔线与顺畅造型的妙合,后来慢慢竟也知道了云林子的“逸笔草草”非但不草反而精妙至极。在真正的创作实践中,尤其是水墨写意人物画,“如书法般畅写”只能是理想,因为将人物的造型调理的如汉字般成熟洗练绝非易事。由此可知,笔线是否顺畅,最终取决于造型的顺畅与否。处处顶撞扭捏的造型,其笔墨表现必然是滞碍和做作的。传统造型与笔墨表现的和谐对应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在调整造型的同时,也对笔墨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造型与笔墨应该是在相互顺应的过程中各自修正的。
如果说“写”相对倾向于绘画本体语言层面的话,那“意”则倾向于画面的精神性传达。“意”无对错,但有真伪,所谓真情流露,写真性情。这种真意与真性情,一定是纯粹的自己的和个性的。做到纯粹要靠修炼,而做到自己和个性的,则要真诚、勇气和自信。现代水墨人物画曾经走过一段背离绘画主体精神而导致的千人一面的历史,如果说那与当时的外力干预休戚相关的话,那我们现在的“千人一面”就只能归咎于个人的虚伪与懒惰了。只有发自己的声音,泻自己的胸臆,才能令“写”带有自己的印记。
在“写意精神”滥倡的现下,对“写意”见仁见智的阐释不胜枚举,用心者自可拨开迷雾、探赜钩深。如上也只是我个人的粗陋理解,晒于大家斧斫。2012-10-18
 
关于艺术
 
艺术应该是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提出你对现实社会的质疑,可以是对当下的,也可以是对历史的;提出你对生命存在的质疑,可以是对你个体的,也可以是对大众群体的,并拷问其意义所在。提出问题比给出答案更能体现你的思考。因为问题往往是多样的和不确定的;而答案却往往是单一的和确定的,更有可能是无耻的谎言。答案的出现,会扼杀一个人的追问与思考,所以,我们尽量做一个卑下的提问者,而不是一个自大的所谓解惑者。2013.10
 
我认为,绘画并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一种有话要说不得不说的自我表达,而语汇修辞的选择与修炼,只是为了让表达更加到位。我无法在没有被某些事件或某种感觉所触动的前提下进行创作,也就是说,表达欲望的生成,需要敏锐的直觉感知外界触动并做出相应反馈的能力。如亨利•柏格森所言“直觉是获得真实的唯一方法”,所以,我只画我直觉到的,绝不做哲学社会学的简单图说。我喜欢作品中透出手绘的温度和表达的酣畅;与唯美轻逸相比,我更愿意让我的作品充满沉重感;我追求作品的锐度,直戳人性脆弱痛楚之处的锐度。  2015.5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