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佳

1960 出生于江苏南通
1982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现居南京,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绘画系主任

主要个展
2016“吴维佳”艺术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展区个展,百家湖艺术公馆,南京
2015“独鹤与飞——吴维佳个人作品展”,复言社,北京
2014“东成西就”吴维佳油画作品展,纽约•红墙空间,北京
2014“东成西就”吴维佳油画作品展,半遮堂,南京
2005“吴维佳新作展——图像时报”个展,大家画廊,南京
2001“漂泊者2001”个展,亦安画廊,上海
1992“吴维佳个人作品展”,MARS画廊,芬兰

主要联展
2016“在意——第三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6“油画四人展”,南京半遮堂
2016“多维度•第一回当代艺术邀请展”,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
2015“我思•我在——纪念85美术思潮30周年展”,南京更斯美术馆
2012“南艺百年校庆画展”,中国美术馆 
2010“三人行”画展(周一清、盛梅冰、吴维佳),南京尚东当代艺术中心
2006 江苏省美术馆70周年馆庆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3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1996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
1994 广州“中国艺术博览会”,广州
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我说画
· 盲龟浮木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盲龟浮木>>

    “盲龟浮木”出自佛教的《杂阿含经》中一则描绘“人生难得”的譬喻。意谓人生于此世,如盲眼的海龟幸遇海中的浮木一样,机缘殊胜,弥足珍贵。

    这只海龟双目失明,住在幽暗的大海深处,它的寿命有三大阿僧祗劫。宇宙从形成到毁灭,经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阶段,这成、住、坏、空的一周循环,称为一劫。三大阿僧祗劫,等于310的59次方大劫,换句话说,就是经过了310的59次方遍的成、住、坏、空的变化时间。因此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无量无尽的时间。这只海龟每100年才浮出海面,呼吸海面上清凉的和风,嗅嗅大海咸咸的味道。

     这根浮木飘荡在海面上,浮木的中间挖有仅能通过海龟头的小孔。亘古洪荒以来,浮木就随着惊涛骇浪忽东忽西。盲龟只有将它的头恰巧顶住浮木小小的洞穴时,如此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机缘,海龟便能重见光明,获得人身。

    盲龟浮木是用来开导人们“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时渡此身。”珍惜唯一的、难得的人身,修得永恒不灭的生命。

    施者有德,受者能识。

    盲龟浮木,明明是两不相干的彼此,却又暗中机缘巧合,只等得相遇的刹那。若换了一只明眼的海龟,时时在海面上巡游,注视浮木之来临,虽然也需等上无数年,恐怕断难令人体味其中之机锋峻峭。

    古人说得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浮木之于海龟,是用以拯救的机缘;文章之于妙手,不外乎彼此期待的相遇;艺术之于我,则提供了直截自然的珍贵“一指”。

    禅宗看话禅特别强调活句(活语)和死句(死语)的区别。强调要参活句,不参死句。洞山守初禅师解释说:“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得山缘密禅师也说:“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无滞。‘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是死句;‘扬眉瞬目,举指竖指’,是死句;‘山河大地,更无淆’,是死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解可参的,即通常有意路可通的语言、动作、境界是死句,反之,无解可参的,那超越语言、义理分别的诡异语言、动作、境界,是活句。

    盲龟浮木,看似无解可参,偏偏是活句。虽然二者外表毫无相关之处,生活中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空间上又是天涯海角,相距甚远。但当它们偶然碰撞,心花朗发,盲龟得以重见光明,获得人身,其结果远远超越了二者本身。这新的第三者,是矛盾的双方对话的产物,他不是盲龟或浮木的后裔,也不是它们之间所需的解释——这解释仿佛只能由投下浮木的那个存在来承担,他是全新的,又全不相干的“他者”,虽然由盲龟化身而来,却已经完全不是盲龟。他不就是艺术想超越自身以达到的目的么?

    盲龟浮木在这里甚至是审美的,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艺术就是那个新的第三者。具备这样的震撼力,那样的颠覆性。

    艺术的追寻者所经历的探求历程,就是不断地否定和怀疑。无论曾经的“金玉良言”,或者“武功秘籍”,总是需要不断被打破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总结过去和否定自我,艺术必须在矛盾的冲突中才能化身艺术。

    最接近艺术的人们,做出一些“南辕北辙”行为来,看似全不与艺术相干,却明明就是艺术。陆游曾经教导儿子,“如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达*芬奇时时醉心于科学的探索,塞尚试图接近几何般的理性,杜尚更是明确地对我们说,这不是艺术!他们是离艺术最近的人。

    艺术或许在于远离艺术。

    我试图让我的油画作品远离油画的传统规则。绘画创作并不周到,并不可能传达你所想的全部。它有很多缺憾,不知道你应该顺应它,还是它顺应你。我试着让内容转向自身而避免人为介入的功能。我选择的自由,仅仅肯定了我本人的自由,仅仅肯定了我不再成为习惯语言的囚徒。是一种形式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一种语言自由。

    拓展画面的空间,并置、悬挂画面中的内容,是出于我对万物平等的尊重。在我的“去中心”的画面里,没有主角,没有配角,连我自己,也只是一个旁观者——恰好路过一场诉说而偶然驻足。我选择我的存在方式,它们也选择它们的表述状态。画面本身就像俱胝禅师常竖起的一个手指,希图在偶遇时,或与可以拯救像我这样久久等待的盲龟。

    我的画面中,对象来自不相关的生活。对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我不可能成为那个解释者,但是如果相遇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一个“他者”,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无论是真实的生活,还是虚拟的幻想。在信息以数字传输的时代,图像源源不断,所有的文本都是我们的生活。我所做的,只是劳动,将这些毫无血缘关系或者并不沾亲带故的图像悬挂于我的画面,接着,我等待“化为人身”的那一瞬——是画面,也是我自己——这也是我的“活句”。

    我想用雪窦禅师的颂文来结束这篇文字:

    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

    曾向苍冥投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吴维佳
2005-11-7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