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喃自语
绘画对我来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跑得很辛苦,但痛并快乐着。
我学画的起点较高,是从画领袖头像开始的。那是1966年,我小学刚毕业,在文革中映入我眼帘的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大街小巷,都挂着主席的画像。对伟大领袖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我找来主席画像的各种版本,开始偷偷临摹,那时也不懂什么比例、结构,全凭感觉。时间长了,鬼使神差的竟然画得八、九成像了,拿得出手了。记得当时还为我大姐所工作的昆明市中医院画了一二十幅,每个科室分到一幅挂在墙上。
直到1970年进厂当工人后,工厂宣传部办了一期美术学习班,学习班上学员们画了一批漫画,我所画的人物还颇有些活灵活现。之后,在厂里,我小有名气了,车间里出黑板报、办大批判专栏,都来找我。然而这种新鲜感是持续不了多久的。回到繁重枯燥、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想画画的心思日趋强烈,但是,哪里有这样的机会呀!大把的时光,都投入到“抓革命促生产”的运动中……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毅然决定报考中央美院,呵呵,那是种怎样的心高气傲啊,太幼稚了……
没有机会,就自己创造,爱绘画的心既已萌芽,泥土是挡不住的,就让它野蛮生长吧!
那时的绘画资料极度匮乏,甚至还被打上“封、资、修”的烙印,要找到一张名作复制品,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千方百计找来零碎画页,如饥似渴地临摹着、思考着、欣赏着……大师们对人对景的描写,一次又一次地深深打动着我。悉心临摹他们的作品,仿佛触摸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他们对大自然的真诚呼唤发自内心,久久地萦绕着我,挥之不去。我当时临摹的柯罗的“诺不尔的一条路”、库茵芝的“乌克兰的傍晚”、格里高萊斯库的“少女”,我一直完好的保存着,感觉弥足珍贵。国内大师们的作品,也令我羡慕不已。陈衍宁的“渔港新医”,我临摹得一丝不苟;汤小铭的“永不休战”,我临摹得无懈可击,学习、探索、前行的步履我不曾停歇。
四十多年的工人生涯,所热爱的油画艺术始终伴随着我,不离不弃。在滇池之滨、苍山洱海、香格里拉、西双版纳,大自然的美景让我触摸到明丽的阳光和迷人的色彩,彩云之南处处留下了我写生的足迹。长期的深入生活,在探索中练就了眼明手快,从抓形到色彩的把握都能很快找到感觉,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增强了,艺术地再现自然,已成了我长期探索的目标。没机会入美院,同样有信心画出好作品!
2008年退休后,充裕的时间使我迷恋的绘画如虎添翼,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想把母亲画好,她勤劳善良、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给了我生命,哺育我成长!最记得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女人无性,烂草无绒;男人无性,寸铁无钢!可惜上天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但我觉得母亲没有离去,她老人家一直都在关注着我、护佑着我、激励着我。我想植根生活,把云南少数民族画好,他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在他们身上,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我想植根大地,把风景画好,呈现我对大自然的赞美,期盼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不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但我一直很努力,直到今天,我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表达着对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的热爱,表达着对母亲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大自然的爱!
本画集遴选了本人从画以来110多幅画作,这些画作的形成和结集成册,离不开蒋高仪、裴文璐、杨作霖各位恩师的教育和培养,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感谢一切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们、朋友们!学习绘画、享受绘画,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永顺2022年5月10 日写于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