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主要以画来表达艺术家对自己思想的呈现,画对人的视觉的吸引和精神上的享受,让无数的观赏者欣赏和解读艺术家的内心。封面作用在于:向读者表达书的主题、内容,也是对这本书精华的一个浓缩,通过封面的整体风格、画面等视觉效果吸引读者,给读者一种直观的印象。在我的心目中一本好书或一个好的杂志或者是画册,一定要有吸引我所看书的图案,尤其是大师的画册。譬如:约翰—柯林,博斯等。藏书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大师画册,把大师的画册封面画进行改造。藏书系列作品是把我喜欢的画册封面画进行改造,把架上绘画的观赏方式由仰视转换为俯视,由平面转换为了立体(模型实体),把原本的画册进行同比例放大和人物变换,来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感和具有荒诞性质(时代,地点,和人物形象差异)。用具象写实的表达的方式把一本属于我的书的真实呈现(把在书本上的印记画出来。仿效已被读者翻阅过的痕迹等)出来。藏书系列题材作品也是希望藉以此作品向那些近乎完美大师作品的大师们致敬。
肖海波谈藏书系列
视觉怀疑和自我欺骗可否同时成为一种肯定状态?
关键词:经典、惯性思维、自我意识
藏书系列是在2012年开始创作的一个题材。在这个题材中,我以书的样式作为一个重构的载体,去进行一种视觉上和意识上的转换。把原本的架上绘画的观看方式由仰视转变成俯视,把原本的画册等比例放大,把大师画作中的人物替换成现代的中国人,这种视觉的转换使画面增加了趣味感和荒诞感。而写实手法的绘画,某种意义上似乎回归了对于经典的“崇敬”,这种“崇敬”与画面人物形象的置换之间产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冲撞,然而观众却需要在产生了视觉怀疑之后细心的观看才会发现这种趣味感的存在。但是由于这是一件作品,故而观众可以接受在某一瞬间自我的视觉被欺骗。我由此想到,观众的这种心理在面对经典的时候往往更加明显。对于经典毋庸置疑的相信和推崇,某种意义上也是促使自我反思和盲目追随的原因。所以我提出,视觉怀疑和自我欺骗可否成为一种肯定状态?视觉怀疑和自我欺骗其实是连个不同的反应,视觉怀疑是一种积极的自省状态,而自我欺骗则是一种消极的盲目状态。当这两种状态同时化存在并被肯定了之后,我们会怎么样?或者只是一笑而过,或者对于惯性思维进行怀疑从而引起反思,或者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就不得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