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画以传道。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传统中国画自唐宋后就承担起了传递文明的作用。《宣和画谱》云:“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阴阳一嘘而敷荣,一吸而揫敛,则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木者不可胜计。其自形自色,虽造物未尝庸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然上古采以为官穪,圣人取以配象类,或以着为冠冕,或以画于车服,岂无补于世哉?故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歴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黙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杨栁梧桐之扶疎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画的概念属于汉民族文化的天地观,人适应自然环境,环境观照着人。在元代蒙古自由主义时期,让中国人有着共同的名族认同感。名族文化的认同感,就是一个名族延续永久的命脉。画乃无声之诗,山水画更是建立在道禅哲学底色上,结合作者渊博学识,丰富人生经历,重新体悟,表达于纸上,是作者灵魂的面貌,也是作者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侧面反映。
画史共识,元代是山水画最鼎盛的时代。元代山水画道禅哲学盛行,充分反映社会对山水画审美与价值取向。元代属于蒙古自由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影响着江南一带文人主流的自然主义审美与名族文化立场,承上启下了整个民族美术发展史。
青绿山水出自晋唐,在唐代是主流山水画风,例如现存的壁画,以及传世轴卷国宝作品。经过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审美不停地衍变与发展而完备,具备院体宫廷装饰趣味,又融合士夫文人趣味,金碧辉映,相呼成趣。元代青绿山水与文人趣味的融合达到了高峰。青绿山水从古到今,一直是穿越时空的主流色,极富有装饰性与诗意联想。
青绿巧整,易俗;能具士气,难得。
回望经典,传统青绿总是华丽。文人画家这份贵适天真,这种诗意栖息色彩华章,愈久弥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易经》有此言。中国绘画这门大学问,一入门已觉很难上隧古法根源。即安身立命于此道,必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从传统的理念,充实着当代的绘画。
“设色分工,谓之画”。尤其是古代经典青绿山水,一片精工富丽,碧玉青瑶,极具诗意栖息的色彩。这种典雅且极具书卷气的色彩,能从传统里带着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即古老又时尚,有一股洪荒之力的审美共鸣,好古敏求就心慕手追之。
历代中国的主流画家共同特征是士大夫出身。办公之余,诗翰染绘,古书面语称“戾家”。文人士大夫出身的中国古代画家,作品具备极高的个人修养和审美价值,以思想境界为胜,最重要的是理论体系完整,脉络不断。
南宋遗民画家钱选,师王维、赵伯驹,尤精士气金碧山水,淡泊宏旷,开阔平远, 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时。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他提倡绘画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钱舜举善摹印,有《钱氏印谱》。赵孟頫师于钱选。明清以来,图画多是江南形盛,一派平远无际。
有鉴于此,中国古代画家都有一种潜在的文化本能,用诗文书画展现修养和表达主张。或实践禅宗境界,或实践老庄玄学思想,皈依自然。达生、无为、坐忘、物化,与自然交流,达到默契一体。同时展现自己的精神观社会关价值观。
昔日经典,时时回首,传世绘画太浩瀚,愿能略得养分,继承发展到自己这个时代,依然能时尚,典雅。时代绘画从来不缺个性张扬,针对于我研学传统这个阶段,做着一个自我真实的桃源梦。
春山如对故人,桃花年年如期。庚子国选并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