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娟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北省美协会员,河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 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助教

主要展览
2020  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中国
2019  为建国70周年献礼——河北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沧州美术馆展出,沧州,中国
2018  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展获奖,厦门市美术馆,厦门,中国
2018  保利大厦湖山画院工笔画作品展,湖山画院,合肥,中国
2017  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桐庐县叶浅予艺术馆,中国
2017  “我爱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分别获奖并收藏,王依民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辽宁省第三届工笔画省际联盟优秀作品巡展,辽河美术馆,盘锦,中国
2016  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 “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仙华文景园书画会展中心,浙江,中国
2016  湖南省首届小幅工笔画展暨中国工笔画省际联盟小幅工笔画邀请展,高地美术馆,长沙,中国
2015  河北省工笔画学会首届工笔画展,宁晋县,中国
2015  “我爱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分别获奖并收藏,上上国际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作品《枯荷伴焦桐》创作过程: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作品《枯荷伴焦桐》创作过程:>>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桐”。
 
焦桐(焦尾琴),琴系东汉末年,名人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创制。《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意思是:“焦桐”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桐”。“焦桐”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因看到这个故事而感动,开始创作与焦桐有关的一幅画(情景及细节描述),同时还受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绮户”的启发,在画面上加一面窗户并以木纹信心刻画来修饰画面环境以衬托这有历史意义的古琴。以窗户为介质室内古琴悠扬声徐徐传至窗外,窗外景色优美,这才是弹琴的好地方。古时一般用燃香来计时,一柱香大概在一小时左右,所以人们经常能看到古琴旁边会出现一个香炉,在这个时间内听曲子的人不会感觉累。那时候能听上这焦桐弹奏一曲胜似闲庭信步,所以创造这幅画不仅考虑用什么样的琴案还要考虑琴案的材质,这一点很重要,即显得古朴又能融进这个环境。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启发,用枯荷作为最后的配角,这就不得不考虑枯荷摆放的位置以及放置枯荷的容器。经过一番筛选配以青花瓷的花瓶最为合适。终于完成创作构思以枯荷永远相伴——留待枯荷听琴声!
 
在绘画上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处理古琴,因为焦桐经过烟熏火烤颜色较深,琴尾有烧焦的痕迹因此绘画上没有按传统的分染法而是采用积色法,看上去自然生动,古琴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不及整个画面的1/20,但从整体上看很明显它是主角。琴案配黄花梨木制材质,显得庄重高贵,琴案与绮户的色调相呼应,用短线勾勒组成长线画木纹,这种表现手法是独特而仅有的。左花瓶右香炉,花瓶采用龙的图案并涂以淡淡的太青蓝加墨绘画显得既淡雅又大气,右边采用铜制的香炉点染和分染相结合,左右相互衬托与窗外的景色和谐搭配相得益彰。虽然窗户不是主角显然用了大手笔,看上去依然是古琴的衬托。秋天的芭蕉树以黄绿色为主,点染、积色、皴擦同时进行自然大方。在绘画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右边配了行书,这样更突显中国画笔墨味道。
 
《枯荷伴焦桐》参加在中国美协举办的2016“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中金榜题名,学习无止境,需继续努力。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