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仰

1985 出生于上海

2008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获文学学士
2010 毕业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报道摄影,获文学硕士 
现居英国,摄影师、译者,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在读。
主要展览
2022 2022上海国际摄影节
2022“不朽的林泉”,@Society Gallery
2021 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北京首都博物馆
2021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第二期青年摄影人才培养计划
2021“中国风景”第五回展览,大理国际影会
2021“出发•去江南”江南古建艺术季,上海宝山智慧湾
2021“造境:不朽的林泉”,兰州观看艺术画廊
2021“对话的可能”,上海榕异美术馆
2021 美国驻沪领事馆Space 33春季展《她眼中》
2020“不朽的林泉”,苏州徕卡画廊
2020“走神:当代摄影与园林”,苏州耦园
2019“不朽的林泉”,睿品画廊,上海M50艺术园区
2018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个展单元)
2018 “起伏”,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并获Madame Figaro女性摄影师奖提名
2018 2018中国延平乡村当代艺术季
2018 第二届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中国部分邀请展)
2017 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并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2017 第五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
2017“保持记录”2017西安国际摄影邀请展
2016 西双版纳国际摄影节
2016“想像的丛林”,UNDEF/NE
2016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个展单元)
2016 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国际网“日常•遇见”中外青年摄影大展(幻灯秀)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代表作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代表作>>

 

《漫长的告别》是摄影师周仰用六年时间完成的摄影书。从2010年末到2013年夏天,她记录了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最后的日子,以及疾病对全家人的影响。这种脑部的缓慢退化是不可逆的过程,任何药剂都无济于事。作为亲人,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慢慢退缩到某个除她自己以外任何人都无法抵达的角落,忘记了所有她爱的和爱她的人,并且失去了生活的能力。拍摄《漫长的告别》的过程,既是对外婆生命最后历程的记录,也是作为家人,摄影师得以逃离无力感的疗愈手段,而把这些照片编辑成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这段时光与对外婆的情感的交代。在编辑时,周仰不仅回溯了三年中自己纪录的照片,还考古挖掘一般地深入到家庭的老照片和外婆年轻时设计的布料花样之中,试图在家人的现实与外婆的记忆之间架起桥梁。尽管这本书是摄影师个人家庭的故事,但阿尔茨海默病已然成为侵扰近四分之一老龄人口的脑部疾病,推动该疾病的正名以及普及相关专业知识,这些举动对患者和照料他们的家属都意义重大,这也是此摄影项目的社会价值所在——摄影师的部分照片曾发表与腾讯的影像栏目,上百条留言中有许多人表达了类似的遭遇和情感。因此,通过正式出版,她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所面对的这种无力感,鼓励人们废除“痴呆”这一侮辱性称谓,并呼吁尽早寻求专业医疗护理帮助——疾病并不能通过“多一些耐心”来治愈,只有专业护理才能延缓病症发展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是我用一个创作者的方式向偶像英国语文学家及作家托尔金教授致敬的作品,我深深地被他笔下的中洲(Middle-earth)世界迷住了,以至于时常相信他在《魔戒》、《精灵宝钻》和其他相关书籍中书写的故事确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在不少写给出版人、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信件中,托尔金都提到“中洲”这个说法源自古代语言,表示“人类居住的世界”。因此,中洲并不是外星球,而是一个过去的神话时代,彼时精灵(在故事中是神的首生子女)和恶龙都还未离开这个世界。这些照片主要选自2016至2019年间旅行中拍摄的135胶片,在我那些去山林荒村、历史古迹的旅行中,总能遇到一些场景唤起关于中洲的记忆,或者完全与故事描述相符的地貌。我所做的只是按下快门。同时我希望影像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接纳各种观看者的凝视。通过这些照片,我也试图创造一个神话的情境,但每位观看者可以自己设想深入其中的旅程和冒险。我希望在这个令人不安的世界中,这些照片可以予以我们一些安慰。
 
 
《不朽的林泉》试图用影像探寻江南古典园林的精髓。汉学家高居翰在《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一书中论述,“一座园林就像一方壶中天地,园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与外界无关,园林内外仿佛使用着两套时间,园中一日,世上千年。就此意义而言,园林便是建造在人间的仙境。”园林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时空,人们可以流连其中,寻求从必死命运中的解脱。在古代志怪故事中,园林总是大背景——“人和鬼神共处一个屋檐之下”的亦真亦幻的时空,它能够满足我们终极的渴望:逃离死亡。
 
诚然,如今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园林,早已不是数百年前初建的样子,历经损毁和修复,其楼阁亭台,乃至一石一木,也不完全是“原真的”古迹。然而,哪怕在布局、植被、名称、所有权方面不断变化,有一种园林精魂却始终挥之不去,只要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超越死亡的渴望不曾改变,园林在核心本质层面总是一脉相承的。让目光透过物质的、现实的世界,去搜寻隐匿其中的另一个时空。当阳光照到水中央的一簇植物,或者暮光将逝,或者一尾鲤鱼在稍纵即逝……在这样的时刻,那个隐秘的仙境浮现在眼前,甚至可以被铭刻在一张底片上。哪怕无法抵达,但若能在一瞥之中确认这个仙境的存在,或许也可以获得身在其中一般的慰藉和喜悦。
 
 
 
神话,关于世界如何诞生的超自然文本,早已被成年人放逐到儿童的书架和枕边。自然科学让我们不再相信曾经有过创造万物的神明。然而,人并非从来就没有过敬畏之心——几乎每个文明中,都存在着一段人与鬼神混居的远古岁月。在那无人记得的年代,世界的先民跟随贤者,敬畏自然,也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谐共处。翻开古老的史诗,我们还总会为正必胜邪的奇迹欢欣。即便在神佛都已远去的现代,也总有一些情境能让人在短暂地相信神灵的存在,比如最后一缕阳光将冬日森林变成一片金枝,又比如山路上的巨石似为通向秘境的大门。我想这是神话时代的遗迹。从凿在沙漠岩壁中的古城佩特拉,到热带密林中被巨树包裹的吴哥窟,永久留存于地球表面的奇迹般建筑遗产证明着曾经文明的高度,而那些在草木微光中闪现的神性瞬间,虽不像大理石柱那样坚毅,却能在几十分之一秒之中被凝固在底片上,从而也成为亘古的遗址,重新唤起我们对神话的信心。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