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青岛)
1959 出生于山东青岛
199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对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的回顾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对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的回顾和总结>>

  “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宁波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和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是全国水彩、粉画界一次重要的展事。在参评的3200多件作品中,评审委员会对初评入围的490多件作品进行了认真审视、严格筛选,分别投票表决、监评组确认,最后共选出304件作品入展,其中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12件,优秀奖54件。

  2010年10月22日至11月14日,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新时期中国水彩画艺术创作研讨会”,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先生,宁波市委书记毛光列,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席黄铁山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同与会的部分美术评论家、学者、水彩画家们就如何拓宽艺术视野,进一步推动中国水彩、粉画艺术创作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届展览充分体现了自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以来我国水彩、粉画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首先应当肯定广大水彩、粉画创作者的创作和参展积极性。我们欣喜的看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和地方美协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种展览、研讨会、写生交流活动的促进下,水彩、粉画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不仅新人辈出,也有很多其画种的艺术家加入了水彩画创作的行列。可喜的是,与往届展览相比,这次展会在参展人数、创作的题材和形式探索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有4000多位作者投入了创作,是历届水彩、粉画展发动最为广泛的一次。很多新人新作在展览中崭露头角,获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的省份从上届的5省(市)上升至本届的8省(市),获优秀奖的省份也有所增多,可见我国水彩、粉画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

  在本次展会的策划、宣传和组织过程中,主办和承办方做出了巨大努力。比如,中国美协领导和美协水彩艺委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成员冒着40°的酷暑连续多日评画,挥洒的汗水中映射出他们对展览的负责态度和对参展画家的殷殷期盼。在作品的尺寸方面,美协将征稿的尺幅上限由原来的1.2米放宽到1.8米,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表现平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这一在单项展中首次将尺寸放宽的举措突破了历届水彩、粉画展以小尺幅画面为主的形式,无论对主办方和艺术家们而言都不啻为一次有益的探索。宁波美术馆作为国内最高敞的美术展馆之一,为画家们一展风采提供了良好的展览环境。
 
  在绘画语言与形式的探索和题材的选择上,很多作品体现了画家在艺术认知、实践上的深入思考和创新。比如赵龙的作品蕴含了画家对即将拆迁的电表厂的情感寄托和图像记忆,画中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用笔,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着城市变迁的故事,利用水彩的氤氲特性承载着自己的感情;王建国的丙烯作品没有盲目追求水性材料轻薄、透明的效果,舒畅的笔触和恰到好处的构图、用色中流露出了作者的绘画修养;陆庆龙的作品写实而不沉闷,不仅反映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背景简约的留白作为画面中的亮点,也体现了他在构图取舍上的主动性;陈勇劲的作品《海事》展现了作者对水性材料和画面出色的驾驭能力;陈景涛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十多箱可乐瓶子,在组织布局时主观去除了对背景的表现,重复罗列的箱子使画面产生一种韵律、力量感和平面性,不仅在塑造上游刃有余,《去年夏天》这个作品题目也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杜拙以身边的亲友为描绘对象,营造了一幅都市人重返自然,其乐融融的休闲景象,双联画式对称性的布局很好地迎合了宁静的气氛;李书春于日常物象的诗性写照中以物寄情,以轻松的笔触挖掘了水彩颜料和画面形式语言更多的可能;刘小嫦在空间的消减、色调的单纯化、人物精神性的凸显等方面体现了自己对人物肖像的不同理解……这些画家不囿于传统的水彩画主题,扬弃了陈旧的绘画样式,以个性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野,他们扩宽水彩、粉画艺术表现多样性与可能性的积极探索是应当得到肯定和可资借鉴的。  纵观第九届水彩、粉画展的全貌,尽管本次展览是一次很成功的展事,但我不得不说喜中有忧,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应当提出来,以便与大家共同思索解决之道。

  从参展作品总体的水平来看,较第八届水彩、粉画展并无显著进步,鲜少让人眼前一亮的震撼之作。尽管美协方面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但绘画者的水平提升还是较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主观上,艺术家问题意识和责任感的缺失是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个人基本功薄弱,艺术和人文修养、绘画水平的停步不前也使他们难有突破。

  首先,一些绘画者的功利心和浮躁、追风心理使他们迷失了艺术探索的方向。有些人从创作的出发点上就不纯粹,究竟为什么而画,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是什么,这是每位艺术家都应该不时自问的问题。是在每次展览前为了得奖匆忙赶出几幅画,还是应该持之以恒,把艺术当作生命的意义一样坚守,当作画家的本分一样执着呢!有些艺术家在大奖的光环下固步自封,汲于名利,不再专心从事艺术创作,更没有尽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起到学术上的引领作用,为水彩画的推广和传承贡献力量。很多在往届展览中曾经得过金、银奖的作者不再参展,至少十几位获得过大奖,小有影响力的青年画家没有参加本次展览,使得本届展览缺少中青年的中坚力量,这也许是担心不能再次获奖的心理使然,也许是忙于满足市场需求,总之映射出了他们的一种态度。这些人给年轻人带来的错误导向自然会产生不良后果,使少数人本来不够坚定的艺术信仰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在考虑展览得奖与否的患得患失中动摇沉浮,揣摩买家和评委的喜好,结果就是离艺术本身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纯粹。如果画家把参展和获奖当成绘画的目的和动力,把获奖以后便大功告成当成结果,那是完全有悖于主办方以展览促进艺术家的创作,促进水彩这一画种的健康发展,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的初衷的。更何况从第三届水彩、粉画展至今,有一部分画家获大奖名不副实,他们或小心地把脉,为迎合评委的趣味而决定自己的画面,或由于某些偶然因素得奖,其绘画能力根本没有达到大奖的水平,这样的人是无法为后来人做表率的。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在将作品尺寸放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部分作者心态和绘画水平上的问题。有些艺术家具备控制大画面的能力,但也有许多人没有根据个人能力和画面表达的需要决定尺幅的大小,反而盲目求大,以画幅大作为参展的亮点,一些在能力和修养上难以达到要求的年轻艺术家因此暴露出了诸如画面空洞和表面等很多能力问题,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此次展览中小幅作品的稀缺。其实更大的尺寸也对艺术家作品的完成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画幅的大小绝非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

  展出的作品之所以大部分难以让人激动,仍然暴露了水彩界长期以来的诟病,多数画家基本功很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表达层面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艺术家真正安下心,在熙攘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辟出一片净土,踏踏实实地研究艺术,认识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要把目光只局限在水彩画的小天地,局限在个人的绘画上,要关注社会、人性和文化,以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对本画种以外的知识广泛摄入。

  本届展览作品中仍然有过多的“模仿”痕迹,模仿照片,模仿客观物象,模仿名家。照片、图片等媒体图像并非不能用,但只能作为参考。毕加索、高更、玛琳·杜马斯等许多艺术家也曾多次借用他人的优秀成果或使用图像资料作为创作的参照,但仍是用完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抒发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图像的选取对画家来说是个艺术选择,也是一种融入壮观的当代社会景象,反映生成它们的时代的途径。我们不应满足味如嚼蜡的低级模仿,而是以诘问的态度重新审视他人的优秀作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踏出新的路途,因为名家不是用来崇拜,而是用来超越的。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工作将固化了的图像转换为绘画语言,对那些体现了公共认知与时代性的图像进行重新诠释,融入对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精神与生存状态以及文化角色的解读,将读图时代中的图像“真实”和现实“真实”并置起来。

  一部分画家满足于现状,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制作”;作品缺乏情感的温度,缺乏热忱与真诚,缺乏思想,缺乏想象力、实验性、观念性、创造性,缺乏挑战自我,挑战所谓权威的勇气。总之对自己没有要求,对艺术没有问题意识。假如不能以观念带动技术,而满足于玩弄技术和方法上的重复,玩弄所谓意识,沉迷于高难度的技术“秘方”,假如没有一颗真实的心对待艺术,那么没有思想和情感支撑的艺术表现必然是孱弱无力,没有发展前景的,没有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必然无法感动他人,流于媚俗的审美趣味。当作品真正与自我有关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个性。

  其实艺术表达的途径太多了,艺术语言是无法穷尽的,在具象和抽象之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某处,存在着自由广阔的绘画空间。随着杜尚“现成品”艺术的产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把它的注意力从语言的形式,即“如何表现”的模式转换到了“表现什么”的模式,这意味着它从形态学的问题转向了功能问题,这一从表象到概念的转换是现代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开始。水彩艺术的“当代性”并不是刻意追求或“制作”出来的,而是作画者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的自然流露,需要对水性材料有新的认识和开拓。绘画往往借由创造性想象的催生,水彩画家们也应当积极思考在记忆、媒介与实践,在模仿、创造与解构之间的关系,思考自身在当代中国,当代社会,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身份”,思考何为艺术家的“现场性”和职责。我们应作的,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艺术负责。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话语权,每个人的话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拷贝”太多了,我们就会陷入失语的窘境,“懒惰”太久了,我们就会失去振奋的精神。水性材料的天地非常广阔,衷心希望大家坚持自律和批判精神,共同营造一个纯净、健康、开放的学术环境,摆脱狭隘的小画种观念,抛开无谓的顾忌,以富有冲击力的作品打破常规的视觉定式,以宽广的胸怀融入大美术的天地,挖掘出更多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绘画可能,这样下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的整体面貌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改观!

  在中国水彩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种种问题是非常自然的,可怕的是无视和逃避问题。当我们有勇气审视自己,直面问题的时候,就有希望解决和超越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进步。一个画种的发展需要经历多年的彷徨、迷惑与沉淀,长足的发展需要明确,更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也需要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长期的坚持,需要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为了艺术而艺术必然是艰苦的,但艰苦得崇高。

  我们鼓励艺术家个性的张扬,鼓励其他画种的交流与介入,鼓励理论界犀利的批评,鼓励来自水彩画界内外的声音,希望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组成一剂强音,震撼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