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散”在中国画艺术中,是指一种品位与格调,是率意任性中的洒脱不俗、不拘谨、不呆滞,坦荡自然中流露出爽逸的情态;“独语”是指在孤寂中的生命情境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无须他人倾听,独语者自己就是倾诉者,他听到的则是一些具有飘忽的、冥想式的自我心灵絮语。
青年画家陈丙利的山水画,便是这样萧散、独语式的作品,形式、语言之间见出他的学人本色,内心的遥远,心灵的景致与精神视野的别样。
丙利就读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参与了他的论文审阅,他的学识、见地都给我以深刻的印象。他属于才俊式的青年学者型画家,处处流露出洒脱和本色的脱俗性情。当然最令人会心之处,在于他山水画中的“萧散”情态与“独语”式表达,内含着对“人与自然”主题难以释怀的精神关切。而这一切,在丙利笔下都流露出脱俗的超拔和古典的雅逸。
显而易见,丙利笔下散淡的笔墨,萧疏的意象,不无荒寒的美感,都是他自我精神家园的营造,都是他对“人与自然”的人类共同主题的阐释。在这里,有他不断徘徊、回访、眷顾的情思所在:寂寞的山川、飘逝的云、江畔楼阁与楼阁中的“高士”……这些都是渐渐远去的“传统”和古老“往事记忆”的象征性符号。对此,丙利是眷恋的,并且他有着深切的“感怀”和“不忍舍弃”,因为在“萧散”的“独语”中,蕴含着他所珍视的精神价值。
“萧散”的“独语”是通过独语的方式,复归于天地之心,达到与自然共通圆融的境界。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必有玄心”“必有洞见”“必有妙赏”“必有深情”,以此去参照“天地人”之间生命的奥秘,以及性灵的抒发与睿智呈现,进而在作品与笔墨间体现“人与自然”、微妙与和谐共振,并表达出对于意绪与玄思的洞见和心灵智慧。
“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丙利对此心领神会,源于“玄”的“萧散”与“独语”,都让丙利领悟到神超形越的高远幽深意味。玄则远,远必平淡,而平淡必萧散,在图像学上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互为演绎与因果关系的,它们不受地理位置局限,由心境转换为审美表达,成为超地域、超物性、超时空的灵性审美感受。如丙利的山水画《定慧系列》《逍遥游系列》《唐人诗意系列》《灵境系列》《烟云供养》《雨过潇湘》《一住寒山万事休》……其中的江畔、楼阁、远山、闲云意象,在丙利笔下,无不笼罩着一片空寂静灵、平淡虚旷的氛围,画面有限的空间洋溢着道和禅一般的审美情趣,一切都在平淡中被表现为如渲染、如飘逸、如梦幻、如静谧,并产生“独语”般的“萧散”幻境!
不言而喻,丙利偏爱虚无澄明的笔墨平淡之境,在更多接受元代文人画的启示中,领悟了把“质实”刻画转变为虚灵无际、气韵蓬松的心境表现,而笔墨在此中则臻于浑化无痕。上述作品,笔墨虽看似任意而为,但在点线,墨色相加、叠合中都见出精彩传神之处。譬如《唐人诗意》用笔的松散与用墨的平淡,《灵境系列》中高士意象的“高古奇骇”;《逍遥游系列》中山水意象的荒率苍茫……无不是在超忽缥缈间脱略形迹,在平淡随意中蕴含着“萧散”的“独语”吟咏。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下笔时的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在“萧散”的“独语”中,丙利笔下的“传统”和古老“往事记忆”,远离了一时一地的历史表象,表达的是一种人类永恒的情感。因而,这些作品都是忧郁深情、洒脱不羁的,这显然不是单纯技巧运用的结果,而是多重心态的自然流露,是多种文化修养积累沉淀的必然结果,一种对于复杂生命动律的自然把握。文人画的传统是丙利最直接的经验资源,它是经由千百年的书写,在“心灵家园”的题目下,获得了形而上的含义与成熟的经典意义的。在这个“传统”与历史、“独语”与“往事记忆”的精神领域中,丙利用自己的艺术向更深的自己索取一个独属于他个人的、情绪化的回答。
丙利的山水画,颇具“独立书斋啸晚风”的古意,并在静谧寂然与平淡天真中遵循天地人之审美融通,“在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粹”。可见,丙利谨遵前人教诲在平淡、本性的笔墨演绎与不假修饰的画面结构中营造着寂静、悠远与平淡,同时表现了“人与自然”主题最本质的内涵。
细读作品,不难看到,丙利山水画在“萧散”独语式的写意性表达中,形成了这样鲜明的艺术特征:
首先,简笔意象孤傲高洁,寂静空茫;
其次,在以虚写实,以神写形中,营造了悠远,高旷的情思;
最后,在意在笔先、境由心生的文本结构中,去体现“思与神合,曲尽玄微”与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趣远之心的韵致。
当然,我们仍能在丙利的山水画中读出了些许困惑—在历史与现实中,做何选择?在继承与创造中,做何选择?在继往与开来中,做何选择?然而,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如果蓦然回首,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希望丙利在“萧散的独语”中,再进一步,把一切做得风生水起,深化他对“人与自然”主题的不平凡想象,并形成自己更为成熟的艺术风格!
文/徐恩存 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