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远清

1999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胡伟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2015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现居北京和成都,现供职于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主要个展
2021 清隐-邓远清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2019 初见-邓远清作品展,宝龙艺悦酒店,上海,中国
2014 被遗忘的时光-邓远清作品展,岁月艺术馆,成都,中国
 
主要联展
2021 格致 有局部生发的22位艺术家创作方法论,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2021 全国(小幅)工笔画双年展,厦门,中国
2020 如梦令 • 初醒  关山月美术馆馆藏青年工笔画家作品展,至美术馆,深圳,中国
2020 济南国际双年展青年策展单元,济南美术馆,济南,中国
2019 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宁波美术馆,宁波,中国
2019“第二届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安徽,中国
2018 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 首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宁波美术馆,宁波,中国
2014“精致立场”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被遗忘的时光—邓远清作品展,岁月艺术馆,成都,中国
2013 墨韵岭南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岭南美术馆,东莞,中国
2013 全国中国画作品年展,禹舜美术馆,哈尔滨,中国
2012 全国中国画作品年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2011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禹舜美术馆,哈尔滨,中国
2011 第八届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在一起,不在一起”:邓远清的
· 邓远清评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在一起,不在一起”:邓远清的古典与当代>>

  “在一起,不在一起”是邓远清一个系列作品的标题。其中的一幅,绘两条玻璃缸中的金鱼,透过缸壁在凝视对方,它们靠得如此之近,确乎只有咫尺,但却永远有天涯之隔,难以真正拥有彼此。在这咫尺天涯的情境中,金鱼的眉眼之间,有着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失落。

  鱼,是很古典的中国画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宫廷及文人艺术系统里很早即有“龙鱼”一门,历代多有才俊从事之,从宋时的董羽、刘寀、范安仁到清代的恽寿平,都有佳作流传。清雅风流的鱼类,多以淡彩没骨绘成,在人的视野中游玩嬉戏,赏人心、悦人目。在民间艺术系统中,因“金玉满堂”、“年年有余”等讨口彩的说辞,亦因鱼类的形体、色彩之美与艳,而在年画、壁画等艺术门类中广为流行,颇受大众的喜爱。一直到现当代的中国画发展格局中,在消弭了传统宫廷、文人、民间三大系统分野的情况下,鱼依然是花鸟画的重要题材——在学院、画院、社会三支力量合成的新架构中,依然如此。那么,作为新工笔论域中的鱼或者金鱼,是否真正特别?其实,前述对鱼题材做的顺流而下的历史梳理,已认可了其非特别性,但在承认这一非特别性的前提下,新工笔中的金鱼确乎有其当代性的一面——可视其为当代人境遇之喻象。因此,从邓远清的“在一起,不在一起”系列作品切入,正可讨论其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勾连古典与当代的倾向,由此也可管窥新工笔贯通古今的努力之一斑。

  “在一起,不在一起”表现的当代人经验,是一种深深的惆怅感。这是身处都市空间、网络时代的当代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惆怅感。都市,将在农耕时代无法想象的数量众多的陌生人汇聚在一起;网络,又将更远处的熟人或者陌生人链接在一起。但形式上的在一起是否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在一起?从某种角度观察,都市,使我们身体的物理距离更近,心理距离却更远;网络,使我们有了更多一种沟通路径,却堵塞了更多的交流可能性。波德莱尔曾在一百余年前就敏锐地观察到现代性的这一必然后果,用一首十四行诗写出了他对一个陌生女人的五分钟爱情——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嚣/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群裳/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一样的眼中,我犹如癫狂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在脱离了传统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轨道以后,当代人与陌生人产生交集的几率大为增加,但却再难以回复到熟人社会可以建构情感共同体关系的程度。因为即使是熟人之间的关系,也如同刘德华曾在一首流行一时的歌中所唱的那样——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这分明是一种痛苦/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尽管刘德华略带沧桑感的嗓音唱出的是一曲现代都市的爱情吟咏,其中却蕴含着当代人的普遍体验——人群中的孤独。人与人之间亲近又隔膜、隔膜又亲近的关系,正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对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而言,隔,自然会在心理上产生深深的惆怅感。

  但是,惆怅感又不仅仅只是当代人才有的普遍体验,它还是中国古典艺术长久以来的最重要母题之一。从诗歌中《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再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人物画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再到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以及历代山水画中屡见不鲜的“行旅图”主题,都有着对惆怅感的深刻表现。只是,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高歌猛进的时代节奏中,古典艺术中的惆怅感被主动掩饰或者无意间忽视了。这一掩饰,在工笔画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画面调子的鲜艳、内容主题的易懂,明朗而通俗成为了工笔画创作者和接受者都追求的主流趣味。新工笔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古典艺术表现惆怅感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如前述,表达了当代人的惆怅经验。

  因此可以说,新工笔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沟通古今的通道,它既有古典的技法与母题,又有当代的体验与关怀。邓远清的“在一起,不在一起”系列,还有一些表现在水里花影中游泳的鱼,鱼永远追逐着花之影,却无法真正与花靠近,借流水落花这一古典的意象,她再次强调了当代人在种种得意之中不尽如意的经验,表现了贯通古今的人的惆怅感。

  惆怅感的表达,只是邓远清在“在一起,不在一起”系列作品中试图勾连古今的努力之一种。在其余几个系列的作品中,她从当代人的生活经验切入,回应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诉求。“她的香味”系列作品,以当代女性的闺中物——香水为题,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怀。香水空,佳人亦缺位,令人联想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古典诗境,不过她没有停留在古典意境的单纯和直接引用上,而是将此意境做了强调并进行了转换。在飘零的花瓣衬托下,晶莹的玻璃瓶四周有或停或飞的蝴蝶,空瓶中,则寄生了昆虫,比如蜗牛和蟋蟀等。空瓶、花瓣等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蝴蝶、昆虫等则表现了生命的存在,在虚空与实在、在场与缺位之间形成了多重的关联与对比。对时间的敏感和颖悟,一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之一。邓远清以当代女性的物品为象征,用多种符号对时光流转的主题进行了个人化的阐释。与此类似的,是“上弦月下弦月”、“陌生的异乡人”、“记忆之城”、“梦里空花”、“鸡冠花”等作品。在花、蝶、沙发、面具等衬托下,现代的华厦宁静。在现代华厦的衬托下,花、蝶等有一种异样的静美。

  新工笔近年来颇受学术界的关注,也不断得到市场的热捧。仅从艺术史演进的角度观察,新工笔现象的产生确实“是一群基于当下立场的中国画传统守护者共同努力结果的呈现”。⑴新工笔画家们尊重传统而不固守传统,不断以当代的体验置入对古典的回应之中。作为新工笔画家群中之一员,邓远清以当代人的经验为桥梁,勾连起了古典与当代,她以自己的敏感,表现了当代人——作为艺术家的她与作为观者的我们共同的精神境况。

  (屈波:艺术史博士,策展人,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

  注释:

  ⑴屈波:《新工笔:举重之若轻——关于“轻·重”新工笔邀请展》,《美术观察》2014年第9期,第77页。

  (艺术史博士,策展人,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 屈波)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