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tche”,2014—2016,冯冰伊。(视频影像,混合媒体装置,艺术家作品授权),图片:陆冉
故障艺术或许如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冯冰伊的作品《clitche》探索的不仅仅故障艺术。这个名字来自貌似不相干的两个词“glitch”(故障)与“cliché”(陈词滥调),艺术家却在其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子设备受到干扰时画面会产生glitch,当人类交流时陷入了误区时语言则变成了 cliché。前者媒介更多基于影像,而后者则大多来自于文本和语言。艺术家将有序的意义打乱并进行重组,在文本和影像的黑洞中创造新的意义。
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作品背后的概念?
冯冰伊:这个作品是我持续了两年的一个计划,我想要探讨两个词,一个是“glitch”(故障),一个是“cliché”(陈词滥调)。第一次看到两词时,感觉他们很像,而且某种程度上来上说,故障和陈词滥调都是意义上的一种陷阱、裂缝,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所以当两者结合产生随机的生成时,它会变成一个循环。
所以什么样的事物会给你带来这样的启发?
我一直关注的都是从文本出发,做一个“rewrite”(重新写作),把所有东西的意思打乱以后进行一个组合。比方说,我会从小时候就经常读的童话出发,长大以后再读的体验和当时完全不一样,能够从中发现许多地质、宗教、文化的含义。
你的作品是如何和这个主题发生关系的?
从一个很小的关注点出发,我的作品可能有陷阱和裂缝。本来可能把意义作为一个平滑的表面,但一旦这个表面产生了陷阱进行坍塌就说明可能有个力量无限大的意义出现。
你觉得自己是一名职业艺术家吗?
我可能现在除了艺术也没有在做什么其他的东西,但是我也没有说要把我的人生献给艺术(笑)。因为做艺术这件事没有朝九晚五,你随时都要进入到这个状态里面。你没有假期和工作之间的节点,所以感觉就好像我每时每刻都在工作,但又好像不是在工作。
如果我什么时候不想做艺术了,可能做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吧。我也需要时不时地从艺术脱离出来,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完全被这些概念性的想法填满。要是一下子看了一下午当代的美术馆,我也会疲劳,会想要骂人。
|